为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发展历史来看,历史给芸芸众生留下了三点让人印象深刻,成了普通人刻进基因里与生俱来的共识。

第一点,为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二点,为什么百姓把朝代更替,看成换汤不换药?

第三点,为什么有历史周期律?

那么总结历史,为什么历史会给人们这点三共识?

以上问题的总根源归结起来都是天下成为私产造成的。

由于封建社会天下是某个人的私产,这个私产怎么样与老百姓无关,老百姓对国家这个概念没有认同感,不管是赵钱孙李得天下当皇帝,我该吃苦还是吃苦,没有本质的区别。

而从历代统治阶级考虑里还需要用到上个朝代能用到的制度条款,他们会草菅人命杀伐不断,但是他们无论如何家天下至上的观念从不会改变,在这一点看历代统治阶级是很明智的,他们不会去巅覆这个根本,巅覆这个根本损失的代价是他们无法想象和承受的,而在历代老百姓眼里改朝换代只是换了李姓到王姓皇帝的汤,却没换普天大众翻身做主人的药,如此呈现由盛到衰的周期律、没有共情在里面,当然就成了每个普通百姓漠视麻木的存在。而马克思毛主席的共产主义思想则是彻底动了这个根本让多数人产生了共情,并舍生忘死的参与了进来,最后取得了翻身得解放的喜人局面,他们最怕的是以至于后来打着改革开放的名誉而又巅覆了这个根本,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与社会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历代统治阶层的“不变”与“变”**

1. “家天下”与私有制的延续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和**皇权世袭制**(即“家天下”)。历代王朝的更迭并未改变这一根本:

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始终是统治的根基。新王朝往往通过“均田”或“限田”短暂调整土地分配(如唐代均田制、明代屯田),但最终仍回归土地兼并的循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政治结构: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皇权-官僚-士绅”的统治联盟始终存在。科举制虽为寒门提供上升通道,但权力核心始终被少数家族垄断,形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


2. 统治阶层的“明智”与局限

不触动根本:历代统治者深知,彻底废除私有制或打破“家天下”模式会动摇统治合法性(如王莽改制因触犯豪强利益失败)。

改良而非革命:通过“轻徭薄赋”“赈灾济民”等政策缓解矛盾,但始终以维护统治集团利益为底线,无法解决结构性不平等(如明清“一条鞭法”仍依赖地主阶层)。



二、民众视角:改朝换代的“虚妄”与“无奈”

1.换皇帝不换药”的历史困境

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或暴政引发,但成功后往往复刻旧制度(如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迅速腐化)。

文化惯性:儒家“天命观”与宗法制度使民众默认“皇帝-臣民”的等级秩序,缺乏“翻身作主”的意识形态基础。


2. 周期律的本质

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律”,实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周期性爆发:

新王朝初期,土地重新分配、轻徭薄赋,推动经济复苏(“兴也勃焉”);

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官僚腐败、财政崩溃,最终引发民变(“亡也忽焉”)。

核心矛盾: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脆弱性,导致社会缺乏持续发展的制度韧性。



三、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破”与“立”

1. 对传统制度的根本性颠覆

废除私有制: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1950年《土地改革法》)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公有制确立),首次打破“土地私有-阶级剥削”的循环,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政权性质转变: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将政权合法性建立在工农联盟而非“天命”之上,试图终结“家天下”逻辑(如废除终身制、强调“为人民服务”)。


2. 改革开放后的争议与张力

市场化改革与所有制调整:1978年后,为解放生产力,中国引入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并存模式,允许私营经济发展。这被部分人视为对“社会主义根本”的妥协。

辩证看待“回归”:需区分“策略性调整”与“根本性颠覆”。当前中国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但经济模式的灵活性也引发了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如贫富差距、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



四、超越周期律的探索与挑战

1. 马克思主义的“未完成性”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支撑,而社会主义国家多在落后基础上建立,不得不通过阶段性政策(如改革开放)积累物质条件。

毛泽东的尝试与教训: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通过“一大二公”快速进入共产主义,但因脱离实际生产力水平而受挫,说明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2. 当代中国的平衡之道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如扶贫、反垄断)抑制资本过度膨胀,同时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如“共同富裕”政策)。

民主集中制与人民监督:从基层民主(村民自治)到反腐败机制(纪委、监察委),试图以制度化方式避免“权力私有化”。



结语:历史的长河与制度的韧性

中国历代王朝的“周期律”本质是制度僵化与利益固化的必然结果,而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性在于试图通过重塑经济基础和政权性质打破这一循环。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转型,既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手段,也需警惕传统社会矛盾的复萌(如阶层固化)。能否真正超越周期律,取决于能否在发展中坚持人民主体性、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并实现“效率与公平”“市场与公益”的动态平衡。这一过程注定是长期、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历史实践。

因此压之狠,痛之切,痛之切,反之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周期律   王朝   私产   家天下   私有制   历史   朝代   历代   土地   百姓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