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民间素有“进补”的传统。然而,不当的进补方式非但不能强身,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甚至引发健康问题。江西省胸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提醒您,科学进补需辨清体质,避开误区,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方案,才能真正达到“养正气、御寒冬”的效果。
一、跟风进补,不分体质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往往忽略自身体质特点,盲目追随进补潮流。例如,羊肉、辣椒等性温燥热的食物,适合体质虚寒者,但阴虚火旺者多食易导致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等问题。膏方虽好,但滋腻难消化,脾胃虚弱者若盲目服用,容易引起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不适。此外,部分人群体质复杂,可能同时兼具气虚与湿热,若一味进补,反而会加重体内湿滞与热象。
二、把药当补,滥用伤身
不少人将黄芪、人参、当归等中药视为“万能补品”,长期泡水饮用或随意加入膳食。然而,这些药材具有明确的药性,如人参补气固脱,适于气虚人群,但体质偏热、高血压者滥用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失眠烦躁等不良反应。即使是常见的枸杞,过量食用也可能导致脾胃滋腻、消化不良。中医强调“药食同源”,但前提是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对症使用。
三、忽视禁忌,与药相冲
秋冬是柚子(尤其是西柚)的盛产季节,但其含有的呋喃香豆素会抑制药物代谢酶,影响降压药、降脂药以及部分安眠药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异常升高,严重时可能引发低血压、肝损伤等危险。此外,进补食材如绿豆、萝卜等,若与某些中药同服,也可能降低药效。因此,长期服药的人群在进补前,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平补为主,滋阴润燥
大众养生宜以“平补”为原则,选择性质平和、不温不寒的食材。例如,银耳、百合、莲子炖汤可润肺生津,适合秋冬干燥气候;山药、南瓜煮粥能健脾养胃,增强消化功能。此外,芝麻、核桃滋阴润肠,鲈鱼、鸡肉温和补气,萝卜顺气化痰,莲藕清热生津,都是适合多数人的平补佳品。对于普通人群,还可适当食用桂圆、茯苓等食材,以健脾胃、安心神。
二、辨体施膳,食养有方
不同体质的人群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食补方案:
阴虚体质:常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宜多食鸭肉、鸡蛋、枸杞、梨等滋阴润燥之品。
气虚体质:常见精神不振、气短乏力、易出汗,可选用红枣、小米、牛肉、山药等益气健脾。
阳虚体质:多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适合进食韭菜、虾、生姜、羊肉等温阳散寒。
湿热体质:若常有口苦、痤疮、大便黏滞等问题,则应避免辛辣油腻,适当选用薏米、赤小豆、冬瓜等清热利湿。
三、结合起居,全面调养
除了饮食调理,秋冬养生还需注重起居作息与适度运动。建议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伤阴液。在运动方面,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温和锻炼方式,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此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急躁易怒,也有助于气血调和、正气内守。
科学进补,不在于“多”,而在于“对”。只有辨清体质,避开误区,结合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作息,才能真正做到“补到位、养正气”,健康安稳度过秋冬。
审核专家

本文作者

作者:江西省胸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王雨曼
通讯员:龚心志 黄萱
编辑:熊恕
审校:陈师睿
核发:戴利红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