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那场让西贝股价预期暴跌、舆情炸裂的危机,
堪称中国餐饮界“公关灾难天花板”。
创始人贾国龙一套“硬刚—煽情—降价”三连击,
硬是把一家年营收62亿的中式餐饮巨头,
推上了“自毁品牌”的标本台。
起因本来很小。
罗永浩在直播里随口吐槽西贝“预制菜太贵、太不地道”。
普通人一句“下次不吃了”,
贾国龙却当成“有组织的黑公关”,
直接开火、喊诉讼、开1.8万员工大会反击,
一场原本可以轻松化解的社交话题,
硬生生被打成了网络围剿。

网友一句话总结:
【消费者说不好吃,你非要打官司证明我嘴没味。】
贾国龙身上那股“敢踹一脚”的狠劲,
曾是西贝崛起的王牌。
1990年代,他辍学、揣着5000块起家,
从卖香烟、摆地摊到开面馆,靠一股蛮劲,
在餐饮寒冬中做出“西北菜+家庭场景”的爆款模型。
在经济高速期,这种铁血管理与快决策,的确能赢。
但问题在于,时代变了。
当消费者掌握了话语权,
当“互联网舆论”取代“商场口碑”,
那种靠拍桌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成了灾难源。
罗永浩吐槽不过几句,
贾国龙却开大会、发战报、喊律师。
他以为自己在维护品牌尊严,
实际上是在挑战整个网络生态。
一位餐饮品牌公关直言:
“他不是输给罗永浩,而是输给时代。”
硬刚失败后,西贝开始“煽情救火”。
他们推出一篇文章——《7岁的毛毛:我以为再也吃不到西贝了》。
内容极其“苦情”,配图、音乐齐上阵,
企图用“品牌温度”来打动消费者。
结果呢?
网友集体翻白眼:“这哪是公关,这是在拍狗血剧。”
更离谱的是,紧接着推出“充1000送北京套房”、
“吃西贝抽羊驼”之类离谱活动。
舆论彻底失控,从同情变成群嘲。

直到2025年,西贝才回过神来,
开始推出“儿童餐现做、羊肉串现串、明厨亮灶”等整改措施,
这才算稍微踩回正轨。
但市场早已凉了。
危机后,西贝紧急宣布:
全线降价20%~40%,再发百元代金券。
短期确实见效,客流量暴涨,
但问题是——这些客人几乎都只用代金券。
客单价暴跌,毛利率瞬间归零。

从数据上看,这一阶段西贝的营收曲线堪比跳崖:
一天亏损上百万成为常态。
更致命的是,降价让品牌价值崩塌。
多年建立的“中产家庭食堂”定位被彻底撕碎,
顾客心里的那句“贵,但值得”,
变成了“原来你以前是在宰我”。
价格一旦塌陷,品质信任就很难重建。
这不是促销,是自残。
其实,西贝的困境并非罗永浩事件才开始。
从2016年起,贾国龙启动“千亿西贝梦”,
先后推出9个副线品牌:
麦香村、功夫菜、中国堡、燕麦面、小锅牛肉……
结果——全军覆没。

最短的品牌生命周期,不到1年。
最典型的“中国堡”,主打黄牛肉空气馍,售价23元,
比麦当劳套餐还贵,
消费者用脚投票,门店不到半年关门。
再看“功夫菜”,喊出“十年千亿”的口号,
结果2023年零售收入只有3.4亿,
连小目标的1%都没摸到。
问题出在哪?
还是那套“我以为用户会喜欢”的思维。
他不调研、不试错,
拍脑袋决策,靠“自信”取代数据。
网友调侃:“西贝的副线,比盲盒还盲。”

危机后,贾国龙喊出“向胖东来学习”,
发放5000万元员工分红、500元应急补贴,
还组织内部学习“顾客至上”的标杆案例。
听上去不错,但执行层面依旧“浮”。
胖东来的核心,是体系性透明——
从定价、薪资、采购到服务全公开,
顾客信任感来自真实体验,而非喊口号。
西贝呢?
只学了“分钱”,没学“用心”。
补贴发了,但服务体验没改善、菜品没升级。
连门店员工自己都说:“我们学的是形式,不是精神。”
2025年,西贝才真正意识到问题根源,
开始重新调整供应链、改造厨房、提升现做比例。
但为时已晚,用户耐心已经被透支。

贾国龙和罗永浩只差5岁,
但在互联网生态里的代沟,却像隔了三代人。
他把网络当“江湖”,
把吐槽当挑衅,
把舆论当战场。
问题是,互联网不是仇恨机器,
它是一片流动的注意力。
网友今天骂你,明天就忘了;
只有你自己,把一场小浪潮变成了大海啸。
面对质疑,正确做法是什么?
不是喊诉讼,而是给解决方案。
不是发布煽情文,而是透明整改。
餐饮企业面对舆论危机,
最需要的不是“战斗姿态”,
而是“共情能力”。
西贝的底子,其实并不差。
12万亩莜麦种植基地、四个中央厨房、成熟的物流体系都在。
它的产品没垮,垮的是用户信任。

2025年上半年,西贝的财报显示:
营收较去年同期下降38%,
净利润转负,单日亏损高达百万。
而海底捞、九毛九虽然也遇下滑,
至少能靠稳定的品牌认同度撑场面。
西贝的问题不是“做不出好菜”,
而是“做不好自己”。
一个品牌的危机,往往不是出在厨房,而是出在认知。
西贝的困境,其实是整个中式餐饮的缩影。
在消费分级、互联网口碑主导的时代,
任何企业一旦脱离用户感受,
就可能在一夜之间“跌下神坛”。
老乡鸡靠幽默化解危机,
海底捞靠透明服务赢回口碑,
麦当劳靠新品和社交玩法重塑形象。
唯独西贝,选择了最“传统”的方式——
打嘴仗。

这不是性格问题,是组织迭代滞后。
餐饮2.0时代,靠的不是“谁嗓门大”,
而是“谁更懂用户”。
从62亿营收到日亏百万,
西贝这一年交出的,不只是财务报表,
更是一份关于品牌认知转型的代价清单。
但危机并非终点。
只要核心供应链未断、餐饮需求仍在,
西贝依旧有机会翻身。
前提是,它必须做到三件事:

正如一位餐饮顾问所言:
“餐饮的成功不是赢一次公关,而是赢回一次点单。”
【西贝的下一顿饭,能不能让人重新买单,
决定的不只是餐桌上的味道,更是品牌的未来。】
参考资料:
你怎么看?
西贝的“跌落神坛”,是公关翻车,还是时代淘汰?
你还会去西贝吃饭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品牌的复兴,也许从一次真诚的对话开始。】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