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点半,退休后的王阿姨又打开了自家冰箱。她微笑着从冷藏室取出一盒纯牛奶,把牛奶倒进杯中预热十年来,她早已把“每天一杯牛奶”当作健康的标配。但就在上周,检查结果让她有些困惑:肠胃总是不舒服,腹部胀气,甚至血糖指标也略有上升。
邻居悄悄告诉她,“中医其实并不推荐所有人都喝牛奶,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王阿姨好奇地问起了社区医生,却收获了一个让人意外的答案:“不是所有牛奶都适合你,喝错了,反而会添麻烦!”

牛奶不是万能“白药”?喝错真的会出事吗?中医和西医到底怎么评价牛奶?为什么有的人喝完更舒服,有的人却反而肠胃负担加重?
在中国膳食指南中,牛奶被列为优质蛋白和钙的重要来源。每100毫升牛奶,蛋白质约有3克,钙含量达到104毫克。但医学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中约有85%-90%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这意味着,很多人喝了牛奶后会出现腹泻、腹胀、肠鸣等不适。
而中医角度,则更加注重个体体质。很多老中医提倡“因人饮奶”。《黄帝内经》认为,“脾为生痰之源,湿为百病之长”,如果脾胃虚弱,湿气重,则牛奶反会加重肚腹不适。“牛奶性微寒,体质虚寒、脾胃功能弱的人,反而容易出现身体不适。”这也是“中医不让喝牛奶”说法的根源。

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都开展了关于“中国乳制品与健康关系”的大规模队列研究,结论显示:每日饮用250-300毫升牛奶,对骨质疏松预防有一定作用;但对于高乳糖不耐、肠胃虚弱的人群,并不推荐强行喝牛奶。
坚持喝牛奶,很多人确实有好处,但喝错牛奶,身体或会出现三类变化,尤其是第二点最容易被忽视:
肠胃消化受累,“喝奶反伤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数据显示,乳糖不耐受者饮用普通牛奶,出现腹胀、腹泻的发生率高达78%。长期腹泻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肠黏膜受损、营养吸收障碍,反而影响健康。
隐性“升糖负担”,慢性病风险攀升
很多中老年人喜欢喝甜味牛奶、早餐奶、调制奶。其实这些乳制品中含糖量动辄达到8-12克/100毫升,长期过量摄入,极易引发餐后血糖飙升。

中华医学会发文提醒:高糖牛奶摄入与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等慢病密切相关,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风险在高乳糖高糖饮食人群中增长12%-19%。
额外添加剂,影响营养平衡
许多老年人迷信“高钙奶”“营养奶”,但大部分此类产品额外添加了增稠剂、稳定剂、香精等辅料。研究显示,长期摄入这类“重加工”牛奶,对肾脏代谢压力、体内微生态平衡都有不良影响。
全国肾脏病专家共识指出,肾脏代谢负担大的老年人,需限制高负荷添加剂型牛奶摄入。
医生建议,“牛奶选得对,喝得巧,中老年人同样受益。”想让牛奶成为健康助力,请记住这三点:

优选“纯牛奶+分量适中+分餐搭配”
营养学家建议,优选巴氏杀菌纯牛奶或低脂纯牛奶,每天摄入量200-300毫升(也就是一小袋/一杯),既可满足蛋白质和钙的日需,又不至于加重肠胃负担或血糖压力。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市售“无乳糖牛奶”或者“低乳糖牛奶”。
晒太阳+吃奶制品,补钙叠加更有效
研究发现,中老年人坚持每天户外晒太阳20分钟—有利于维生素D合成,与奶制品联用钙吸收率提升21%。每天一杯奶+一小块奶酪配合晒太阳,效果优于单喝牛奶。
远离“糖奶”“调制奶”,警惕标签陷阱
购物时一定注意,配料表前三位食品才是主成分。专家建议,避开那些含“葡萄糖浆、蔗糖、奶精、香精”等添加剂的乳饮料。建议大家多看标签,少买“高糖高香”类牛奶饮品,尤其是糖尿病、脂肪肝或准备控重的人群。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 《乳糖不耐受及相关疾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 《中老年人牛奶选择与营养吸收机制研究》
上海瑞金医院. 《中国乳制品与慢性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分析》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期 “乳制品与糖尿病风险”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