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当你指出某个社会问题时,立刻有人跳出来指责你:“别老是说国家的不好!”“外国难道就完美吗?”“你这样说不爱国!”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有一个观点叫做:不能说自己国家的坏话、只能说自己国家的好话,甚至主张惩罚那些说自己国家坏话的人。
这种“不许说自己国家坏话”的现象,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中并不少见。但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国家不允许批评,只允许赞美,这样的国家真的能进步吗?
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清朝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不屑一顾。乾隆皇帝在接见英国使团时,仍然坚持认为中国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通商。朝堂上下,谁敢说大清不如西方,轻则被斥为"妄言",重则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然而,这种盲目自信的背后,是科技的严重落后。当西方已经开启工业革命,用蒸汽机推动社会发展时,清朝的统治者还在用"祖宗之法不可变"来压制任何改革的声音。结果呢?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王朝在坚船利炮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爱国"被推向了极端。任何对纳粹政策的质疑都会被扣上"叛国"的帽子,媒体、艺术、教育全部被纳入国家宣传机器。犹太人、知识分子、反对派人士遭到清洗,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狂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然而,这种"绝对正确"的爱国叙事,最终将德国引向了灾难。二战结束后,德国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数百万人丧生。直到今天,德国人仍在反思那段历史,承认错误并努力避免重蹈覆辙。
20世纪的苏联,曾是世界超级大国之一。然而,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社会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氛围:官方媒体永远在歌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任何对经济停滞、官僚腐败的批评都被视为"反苏宣传"。知识分子要么选择沉默,要么被送进精神病院或劳改营。
但问题是,表面的和谐掩盖不了内部的腐朽。苏联的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商品短缺成为常态,特权阶级却享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奢侈生活。当民众的不满被长期压制,最终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期爆发,苏联在短短几年内轰然解体。
1892年,美国纽约出版了一本名为《日本新娘》的书,作者是日本基督教牧师田村直臣。这本书在日本国内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波。在《日本新娘》中,田村直臣向西方世界揭示了明治时代日本女子的悲惨命运。
表面上看,惩罚田村直臣似乎迎合了部分日本人的民族情绪,展现出一种所谓的“爱国”姿态。但从长远来看,“不许说自己国家坏话”给日本带来的只有负面影响。它强化了父权制度和户主制度,阻碍了日本的文明开化进程。在整个明治时代,女性都被剥夺婚姻自由,大多由父亲或兄弟包办婚姻。即便到了大正时代和昭和时代前期,除部分城市职业女性外,多数女性依旧无法摆脱父权制度和户主制度的束缚。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日本一直延续了这套父权制度,一直到二战被打败的1945年才彻底废除了这个制度。
此时距离《日本新娘》出版已过去半个多世纪,无数日本女性的青春和幸福已永远消逝。
从以上的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许说自己国家的坏话”,这种思维看似爱国,实则可能害国。真正的爱国,不是盲目赞美,而是敢于直面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历史已经证明:封闭的社会注定衰落,开放的社会才能繁荣。
最后我想说,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罢;往往在批评声中更加容易进步、往往在一片赞扬声中更加容易迷失自己。今天的中国,需要更多理性的声音,而不是极端化的情绪。我们既要为成就自豪,也要为问题发声。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不断进步,人民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