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585-658)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唐朝开国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谥号“忠武”,陪葬昭陵。尉迟恭在凌烟阁中排名第七位,这个排名不仅相当靠前了,而且也是凌烟阁排名中的武将之首位。
同为武将的李靖排名第八,程知节排名十九,李绩排名第二十三,秦琼排名第二十四,尉迟恭排名可以堪称是凌烟阁武将的首位了。
那么尉迟恭为什么能排名武将之首呢?
李世民收服尉迟恭的过程展现了其卓越的驭人之术与胆识
武德二年(619年),尉迟恭作为刘武周部将,随宋金刚与唐军对峙。李世民趁其回师途中,在美良川(今山西闻喜)设伏,派殷开山、秦琼突袭,大破尉迟恭军,迫其退守介休。此战以战术威慑打击其信心,为后续招降奠定基础。
李世民围困介休后,拒绝强攻,转而派李道宗、宇文士及劝降,强调“惜才不杀”的态度。此举既避免消耗兵力,又以宽容姿态瓦解尉迟恭心理防线,最终促成其归降。
归降初期,尉迟恭因刘武周旧部寻相等叛逃而遭唐将猜忌,被屈突通等人绑缚要求处死。关于刘武周部将为何集体叛逃,其实有很多细节值得探讨。
此时的秦王府,也就是李世民的部下有三个派系:
一是最早一批的李唐开国派,主要有刘弘基、段志玄、殷开山、屈突通这帮最早太原起义的和刚建国时期入股的猛将们。参与战斗最多,资历最老。
二是瓦岗派,也就是李密投唐前后投过来的,代表人物有李世绩,秦琼,程知节,罗士信等人,势力非常大,这些人的本事也大。而且也参与了讨伐宋金刚的战斗,功劳也大。
三就是讨饭宋金刚之后,投降的宋金刚部众。这类刚投降之人,在此时人才济济的秦王府内,想要出人头地肯定是很难,并且难说会不会被元老派挤兑,所以寻相等一大批投降部将集体叛逃,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而众将把尉迟恭绑起来,一方面是宋金刚大部分旧部下叛逃确实是事实,另一方面你尉迟恭本事这么大,万一以后抢了我们功劳咋办。当众将嚷嚷着要处决尉迟恭时,李世民力排众议,当众释放并赠金安抚,直言:“若公必叛,岂在寻相之后?”随后李世民开始了真正的展示
史书记载: 引入卧内,赐以金宝,谓曰:“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李世民把尉迟恭带进卧室,赐给了一箱金子,对尉迟恭说:大丈夫凭情感义气,互相信赖,小小委屈勿放于心,我不会听信谗言而怀疑你。可如果你真有去意,我不拦着,这一箱金子表达我们短暂共事的情义。
这里的李世民并没有说什么忠义仁信的官方文章,而是用江湖气的话来说:大丈夫凭义气相投。言外之意就是,我手下确实做的不对,但是我是拿心交你,把你当兄弟。
也许李世民是担心心思单纯的尉迟恭再被其他人找机会搞死,下令尉迟恭以后就跟在自己的身边,再也不用担心被别人算计了。
一名降将,寸功未立之时,被秦王疑人不用的信任到这种程度。
随后尉迟恭还拿了拿装金子的箱子,力能夺槊的猛将,竟然拿不起来,可见分量之重,秦王之心。随后尉迟恭表示:我不走了。彻底臣服了秦王,李世民算是完成了对这位猛将的“收心”。
后来有一次,在长安庆功宴上,李元吉听说尉迟恭很勇猛,在万军中能夺人长槊,想和尉迟恭比试一番。
尉迟恭之后的表现,也不知道确实是心思单纯,还是大智若愚,基本上是完成了“自毁式”的表忠心。
李元吉表示只是比试比试,去了枪头更安全。尉迟恭对李元吉道:敬德自当去枪头,王不必去。这几乎是当众打李元吉耳光了,明摆着瞧不起你。以此便告诉了李世民:齐王我已经得罪了,我绝对忠心于你秦王。
李元吉随后跟尉迟恭展开大比武,死活刺不中尉迟恭。接下来重头戏来了。李世民问尉迟恭:夺矛和避矛哪个更难?尉迟恭道:夺矛难。
一个是躲避敌人的刺杀,一个是夺取敌人的武器,秦王问哪个更难?作为16岁就独自带兵上战场的李世民,风里血里这么多年,夺矛和避矛这种事还要问。这不就等同于一个精通高数的理科生问1+2等于几吗!
这就是李世民还是嫌尉迟恭打李元吉的脸还不够响!此时的尉迟恭,需要更重分量的投名状来证明自己对秦王一人的绝对忠心。
李世民随后又命尉迟敬德夺李元吉手中的长矛,注意,李世民亲自下的令。李元吉此时脸已经没地方放了,再次上马打算高低捅死尉迟恭,结果没多会被三次夺了矛。(乃命敬德夺元吉。元吉操跃马,志在刺之,敬德须臾三夺其)。
作为亲信,或许能感知到太子齐王与秦王的不和,毕竟都没撕破脸。即便是后来撕破脸了,李靖和秦琼等人,还是选择了中立。(虽然此刻秦王打太子,等同于泰森打普通人,中立等于默许,但这些人还是不愿意掺和皇家争斗)。此时作为国家的将军,举国上下,除了皇帝,一般人怎么敢去得罪位高权重的皇子呢!可是,尉迟恭就敢。
至此,李世民彻底放心了尉迟恭对自己的绝对忠心。
尉迟恭救驾李世民至少有四次。具体如下:
第一次: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率五百骑巡视战场,遇上王世充的步骑兵。王世充部将单雄信快马直逼李世民,尉迟恭拍马狂奔而来,将单雄信刺于马下,之后杀出一条血路,保护李世民突围。
第二次: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在虎牢关与窦建德决战前,和尉迟恭仅率四骑走向夏军营地,引来五六千夏军追捕。李世民射杀数人,尉迟敬德手执长矛杀了十余人,两人最终把夏军引入唐军的伏击圈,破杀夏军三百余人。
第三次:武德五年,唐军与刘黑闼在洺水两岸僵持,刘黑闼出动大军攻击李世勣,李世民率部渡河袭击其后背,却被刘黑闼回军重重包围。尉迟恭率部突入重围,奋力救出了李世民。
第四次: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射死李建成后,因战马受惊跑入树林,被树枝牵绊不能起身,李元吉趁机上前,欲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关键时刻,尉迟恭赶到,喝退李元吉,救下李世民,还转身一箭射死李元吉。
此外,在突厥颉利可汗率兵南下时,尉迟恭带领数千精锐军队阻击突厥先锋,全灭敌军,让颉利可汗误以为长安守卫很强而不敢强攻,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次也算是救了李世民,甚至救了整个大唐。
自古功高莫过于救驾,何况是多次救驾!救驾之功与灭国之功,孰高孰低?何况救驾之功外,还有从龙之功!
李世民能从秦王成为大唐的天子,最关键的转折点,便在于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626年)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称之为首功之臣。其表现可概括为以下关键行动:
1.为秦王秘密训练死士
尉迟恭曾为李世民秘密训练死士,这一行动对玄武门之变的成功至关重要。根据史料记载:武德九年(626年),在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逼迫下,尉迟恭受命暗中训练八百死士,作为政变的核心突击力量。这支私兵以秦王府旧部为基础,装备精良且行动隐秘。
当时李建成东宫兵力远超秦王府,尉迟恭此举极大增强了李世民的军事资本。他不仅负责训练,还亲自参与战术部署,确保死士能在玄武门当日迅速控制宫门、隔绝援军。
政变当天,尉迟恭率死士埋伏于玄武门,配合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封锁消息,并在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后,指挥死士歼灭东宫卫队,彻底瓦解太子势力。
这一行动凸显尉迟恭不仅是冲锋陷阵的猛将,更是李世民政治博弈的核心执行者。其训练的私兵直接填补了秦王府兵力缺口,为政变提供了决定性武力支持。
2.政变前夜,劝说李世民下定决心
玄武门之变前夜,尉迟恭(敬德)对李世民的劝说言论是促成政变的关键推动力。
警示政治危机,以“功高震主”为切入点:尉迟恭直言李世民因战功卓著已陷入“功高不赏”的困境,指出:“大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太子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秦王身处嫌疑之地,若不先发制人,必受其祸。” 他类比韩信结局,暗示若不采取行动,李世民恐遭李建成、李渊联合绞杀。
威逼房玄龄、杜如晦,以武力胁迫统一阵营:李世民派尉迟恭接回房、杜时,二人因避嫌或试探而拒绝。尉迟恭携李世民佩刀二次传令,厉声威胁:“王已决计,公等速去!若无来心,当斩首以献!” 这一强硬姿态打破房杜的观望态度,迫使其连夜入府参与密谋。进而确保团队核心行动统一
以自身安危逼迫李世民决断:当李世民犹豫时,尉迟恭以辞职相胁:“若秦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当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束手受戮也!” 此语既表明自己与李世民已是利益共同体,又通过“非此即彼”的抉择迫使李世民放弃幻想。
这一对话发生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三深夜,尉迟恭与长孙无忌共同逼宫,最终促使李世民于次日发动玄武门之变。其言辞犀利直指要害,既揭露了李世民与李建成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又以忠臣的自我牺牲姿态强化了紧迫感,成为政变决策的临门一脚。
3.政变当日,大放异彩的表现
①诛杀李元吉,再次救主
当太子与齐王进入玄武门后,宫门即刻关闭。二人见到面前的李世民及秦王府的全明星阵容时,大惊失色。太子此时已经震惊了,齐王李元吉拉弓搭箭,准备射杀李世民。而此时李世民全然不顾李元吉的动作,同样张弓搭箭面对太子李建成。一箭让大唐首位太子归了西。
而此刻,也许是兄弟相残的场景太出人意料,太血腥,太违背人性了。李元吉搭弓三次,都没能把箭搭在弓身上,此时李世民已经射杀了太子大哥,而征战多年的天策上将,此刻战马突然受惊,李世民控制不住,跌落马下。被李元吉抓住机会,用弓弦勒住其脖颈。尉迟恭疾驰而至,连发两箭射杀李元吉,成功解救李世民。
②以太子齐王人头,逼退东宫军队
而秦王府在玄武门内诛杀太子齐王时,东宫的军队也知道了太子受困,于是率军来围攻玄武门,想要解救太子。李建成部将冯立、薛万彻率东宫与齐王府两千精兵猛攻玄武门,与秦王府守军激战。守将张公谨独力关闭宫门阻敌,双方死伤惨重。
而此时的东宫军队,面对玄武门的久攻不下,于是分出了一部分人,准备去攻打秦王府,准备挟持秦王府家眷来保证太子安全。
东宫军队的这一变化,让“智者千虑”的秦王府,始料未及。为了保证政变的成功,秦王府的军士基本已经倾巢出动,剩下的大多是以秦王妃长孙氏为首的女眷和孩子。如果被东宫军队攻破了秦王府,暴怒之下杀了这些人,那么李世民及秦王府即便最后成功了,也讲付出惨痛的代价!
此时的尉迟恭割下李建成、李元吉首级,拿到城墙上示众,东宫兵士看到太子已死,自己刚才拼死奋战,也算报恩了。于是各自溃散,战局才被控制。
③胁迫皇帝李渊,政变完美谢幕
诛杀了太子,打退了东宫军队后,接下来就是政变最终一步,控制皇帝了。如果不能控制皇帝,那么这场政变不论谁活谁死,最终的政治定性也是难以预料的!
尉迟恭再次肩负起了这一项至关重要又极可能背负万世恶名的事。
此时尉迟恭叫人过来给自己洗漱一番,再去见皇帝。而李世民摆了摆手,表示拒绝,并用手沾了沾尉迟恭盔甲上的血,擦到了尉迟恭的脸上。尉迟恭立刻明白了秦王的用意,进宫见驾。
当尉迟恭身披全是血污的甲胄、手持还在淌血的长刀闯入皇宫时,李渊震惊了。随后尉迟恭以“护驾”名义控制李渊的禁军,并胁迫李渊下达诏书,宣布建成、元吉为叛逆,将兵权移交李世民。此举使政变合法化,避免了李渊反扑的可能。
纵观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从秘密训练死士让秦王有掰手腕的底气,再到让秦王下定决心,动员秦王府统一战线。再到玄武门内诛杀齐王,割太子头颅逼退东宫军队,最后逼宫控制李渊。
尉迟恭不仅是决策推动者,也是战场决胜者,更是权力操盘手。
阴养死士,杀皇室,胁迫皇帝。在封建社会,每一项都是死罪。如果不是李世民,换成其他主子,纵观历史,杀动手的部下维护自己至忠至孝的人设的帝王,比比皆是。
所幸尉迟恭有李世民,也所幸李世民有尉迟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忠诚至此,生前富贵权势,身后后世美名,有何不可赏赐?
值得一提的是,尉迟恭前面的六位,还是有一位武将的,便是排名第二的李孝恭。但是李孝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凌烟阁“武将之首”,其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位列第二,但这一高排名主要源于其双重身份:作为唐高祖李渊堂侄、李世民族兄,他是唯一以宗室身份进入凌烟阁的功臣,且受封河间郡王(王爵高于国公);其排名体现了李世民对宗室力量的平衡,通过抬高李孝恭淡化“非嫡系武将主导开国”的舆论压力。
李孝恭的功绩集中于江南统一战争(如灭萧铣、平辅公祏),但实际作战多依赖李靖等部将执行。其核心角色是战区统帅,而非冲锋陷阵的纯武将,因此与尉迟恭、秦琼等“猛将型”人物存在本质差异。
若排除宗室身份,尉迟恭是凌烟阁武将之首(第七位),武将群体的实际标杆仍是尉迟恭。李孝恭的“第二功臣”地位是宗室身份与政治象征的产物,而尉迟恭实为唐初武将之首(凌烟阁武将最高排名第七),其玄武门之功与救主忠诚更符合传统武将标杆形象。
贞观后期,尉迟恭因功高遭忌,曾因宴席暴打李道宗触怒李世民,险步韩信后尘。晚年闭门修道十六年,远离朝堂,终得善终。其忠勇形象被民间神化为“门神”,与秦琼并列守护千家万户,却因玄武门之功在凌烟阁排名远超秦琼(末位),折射帝王对“从龙之功”的绝对权重
尉迟恭一生以“忠勇”为核心,既是战场骁将,亦是政治博弈的清醒者。其功绩不仅在于开疆拓土,更在于以果决手段助推李世民完成权力重构,成为贞观盛世背后的暗流推手。
玄武门之功使其成为李世民夺权的关键推手,而晚年隐退则展现其深谙“狡兔死,走狗烹”的生存智慧。其形象从“门神”符号到凌烟阁高位,既反映民间对忠勇的崇拜,亦彰显帝王对功臣的复杂态度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