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选择还是存心报复,安倍经济学如何破坏美国再工业化企图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开始从金融游戏造就的GDP神话中回过神来,意识到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之后的历任美国政府,都将再工业化作为重要政策目标。

然而,十多年过去,美国不仅未能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甚至还在进一步去工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自然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一条外部因素,给人的感觉格外微妙。

那就是在2012年年底,安倍晋三再度当选日本首相后,为解决日本长期以来的通货紧缩问题,要求日本央行执行“量化质化宽松政策”,推动日元大幅度贬值。

这使得日本的制造业产品国际售价大跌,推动全球制造业企业开启了疯狂的价格内卷,让本土用工、能源、交通等成本高昂的美国制造业在哀嚎中进一步走衰。

想当年,正是美国用一纸《广场协议》,打断了日本经济蓬勃发展的节奏,日本的经济泡沫迅速膨胀破裂,成为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开始。

有此等旧恨打底,日本祭出安倍经济学,到底是长期通缩下的无奈选择,还是蓄意报复美国,意图彻底堵死美国的再工业化之路?

失去二十年

20世纪70年代对于美国来说,是糟糕透顶的10年。

在这10年当中,美国不仅要吞下在越南失败的苦涩,还要面临两次石油危机的接连爆发,美国的经济在如此连番打击之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滞涨危机。

更令美国人难以接受的是,在美国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作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经济却在美国的扶持下强势崛起,对美顺差不断增加。

尽管这种顺差的出现,源于是日、德产品物美价廉,更受美国消费者青睐,但因美国本土制造业遭受打击,面临失业危机的美国工人可不管这个。

他们愤怒地指责日、德通过不公平贸易打击美国的本土产业,危害美国国家安全,并发起各种运动,试图抵制进口产品。

眼见民间群情激愤,本就苦于外贸赤字和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选择顺水推舟,逼迫日、德、英、法四国配合美国经济政策,推动美元贬值,以提高美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美国这个阵营老大的强势施压,四国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于是,1985年,五国财长在纽约签署了《广场协议》。

其中,日本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不像欧洲国家那样与美国有共同历史文化,自然遭到了美国的重点针对,美国要求其货币升值的幅度远超其他3国。

如此突如其来的激进货币升值,自然会给日本的出口造成巨大打击。

为了避免本土企业大规模倒闭,日本政府试图用降息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国内消费,以对冲出口下滑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然而,现实却是,这些资金并未如愿刺激创新和消费,反倒统统涌入了房市和股市。

面对如此明显的经济泡沫,1990年1月,日本政府决心壮士断腕,主动戳破泡沫,避免泡沫进一步膨胀,在未来造成更大的灾难。

此时的日本人绝对没法想到,日本经济竟会从此一蹶不振。

毕竟,泡沫破裂这种事在资本主义世界是一种常见的周期性危机,一般来说,泡沫破裂导致的衰退期不久就会过去,随后迎来新一轮繁荣。

只可惜日本作为一个非独立主权国家,经济发展极大地受制于美国。

而美国则因为日本在泡沫时代得志便张狂,各种叫嚣“日本可以对美国说不”、“半个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恶心得够呛,一点也不想给日本重新爬起来的希望。

于是,在日本主动戳破泡沫,开始重新降息以求修复伤口时,美国那边以比日本更快更猛的速度降息刺激经济,使得日元对美元进一步升值,进一步打击日本出口,让日本的降息策略无法起到预期作用。

日本无奈之下,只能加大刺激力度,一边把利率降低到了史无前例的0.5%,一边由政府出手,不惜大规模举债投资基建,试图以此拉动内需。

在如此努力之下,日本的经济状况终于开始好转,看起来有了走出危机影响,恢复正常发展的希望。

结果没过两年,美国空头就跑来亚洲股市兴风作浪,掀起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虽然这一次,美国没有直接针对日本,但是与东南亚各国经济崩溃,与之有密切经济联系的日本不可能不受影响。

加之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银行本就存在大量坏账,只是靠政府的激励政策勉强维持,如今再遭打击,不少银行和证券公司顶不住压力,最终宣告破产。

幸存的银行见状,自然是加强了对贷款的安全性审查,可这样一来,许多日本企业拿不到贷款,就只能裁员降薪,而这又导致社会需求下降,日本陷入通货紧缩漩涡。

日本政府对此,想来也是十分崩溃,却不能不设法应对。

在0利率和进一步扩大政府借债投资都无法起到显著效果的情况下,首创了量化宽松政策(QE),让央行印钱增加流动性,以求对抗通货紧缩。

冒着巨大的经济风险,日本总算勉强摆脱了通缩困境,到了2006年,日本总算能停止QE,结束0利率政策,并停止扩张借债了。

然而,短短2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再遭重创。

并且,在这一轮危机当中,其他国家因为有日本这个先例,都放心大胆地QE印钱,反倒是日本因为刚刚QE了一轮,不敢过度增加流动性,使得日本的经济恢复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安倍经济学

眼看日本的经济正在向失去30年迈进,日本上下都十分焦虑。

为了摆脱困境,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今天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政策。

按照安倍晋三的宣传,他将会通过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对日本产业进行结构性改革,解决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问题。

但是实际上,安倍的产业政策由于内容和目标模糊,加上受到现实压力的阻挠,很多政策都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很难说能起到什么效果。

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听起来好用,却架不住日本政府早就债台高筑,实在没钱挥霍,为了实现承诺只能先增加消费税扩大收入,再用这笔钱去刺激经济。

这样左手进右手出办法,自然很难起到什么效果,甚至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增加消费税对日本内需造成的负面效果,可能还要高于政府用这笔钱执行的刺激政策带来的正面影响。

这样算下来,安倍经济学当中真正有效果的,就只有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规模空前的QE,顺便延长央行资产购买期限、丰富项目种类。

靠着央行的无限制兜底,日本的股市表现开始蒸蒸日上。

同时,值得日本庆幸的是,由于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希望美元走强,提振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的信心,这一次,美国并未出手与日本对着干。

在美国的纵容之下,日本的这次大规模的量化宽松终于如日本政府所愿,成功促成了日元贬值。

有了这两项基础,日本消费心理总算有所改善,常年低迷的内需开始好转。

而对于日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来说,这两个消息更无一不是重大利好。

股市走强意味着企业融资变得更加容易,日元贬值则会使得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但即便如此,日本也只能算是勉强摆脱了通缩困境,日本政府为了避免通缩卷土重来,不得不长期沿用安倍经济学的激进政策。

如此看来,安倍经济学似乎是日本在百般尝试扭转经济困境无果之后,无奈之下被迫选择的让央行承担高风险,政府透支未来换取当下经济发展的激进经济政策。

然而,如果看看安倍经济学提出的时机和它对世界工业格局造成的影响,却会让人产生一个怀疑,那就是日本提出安倍经济学,会不会是对美国的报复?

毕竟,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从2009年起,出台了多部法案,试图实现美国再工业化。

日本在这个当口,以日元贬值的方式刺激出口,推动全球制造业开始价格内卷。

在这场内卷战争当中,就连中国也应对得有些吃力,不得不压低用工成本以维持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工资增长自安倍经济学提出之后,较之前有明显放缓。

本就在成本控制上做得一塌糊涂,要靠政府补贴来维持生计的美国制造业,在这样的残酷竞争面前更是毫无抵抗之力,美国政府的再工业化口号也彻底成为了空谈。

考虑到日本的经济会如此糟糕,很大程度上是拜美国所赐,实在不能排除日本故意拉美国下水,报复美国的可能。

至于安倍经济学的真相到底为何,恐怕只有死去的安倍自己清楚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历史   美国   经济学   无奈   日本   经济   泡沫   美国政府   制造业   危机   政策   日本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