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已亡了111年,清东陵为啥还有守陵人,是谁给他们支付薪酬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一个王朝覆灭了,守陵人为什么还在? 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发生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真实故事。

从清朝的1600人守陵大军,到今天的200名专业保护队伍,薪酬来源从皇帝内库变成了政府财政。这个跨越三个世纪的职业传承,藏着怎样的秘密?

黄金时代的守陵帝国

清东陵从来不是一座简单的墓地。

1661年开始修建时,这里就是一个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加上慈禧、慈安等15位皇后,136位妃嫔,总共161人长眠于此。

守护他们的队伍有多庞大?

光绪年间,仅孝陵一处就设掌关防郎中1人,其他各陵设郎中1人、员外郎2人、读祝官2人、赞礼郎4人、执事人役130人左右。帝后陵每陵约120人,妃园寝40到50人。

算下来,整个清东陵的守陵队伍达到1600人

这些人干什么?生产祭祀用的面糖酒果畜,主持各种祭礼,管理金银器皿库,清扫陵园,听起来像是一个小城市的完整配置。

最高级别的守陵官员年薪1300两银子。按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现在的年薪百万,七品以上官员400余人,五品以上近300人,连王公贝勒都愿意来这里任职。

为什么?因为这里不只是工作,是铁饭碗加升迁通道

除了定期俸饷和俸米,守陵人还能得到官方住所,职位可以世袭传给子女,一人进入守陵体系,全家几代人的生活都有了保障。

那时的东陵地区十分繁华,1600人的队伍,加上他们的家属,再加上为这个体系服务的商贩、工匠、运输队伍,实际上养活了上万人。马兰峪镇因此成为当时冀东地区的重要商贸集散地。

这套体系运转了247年,直到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大清没了,但守陵人还在

军阀时代的疯狂掠夺

1928年7月4日凌晨,马兰峪响起了爆炸声。

这不是军事演习,是抢劫

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孙殿英盯上了清东陵,这个河南永城的赌徒出身军阀,曾经贩过鸦片,当过"庙道会"头目。投靠张宗昌后,他的部队被编为直鲁联军,张宗昌败北,他又投靠了蒋介石。

杂牌军的日子不好过,蒋介石克扣军饷,孙殿英的部下已经半年没发工资,军心浮动,随时可能哗变。

于是孙殿英想到了清东陵。

他找到顶头上司徐源泉诉苦,得到了默许,徐源泉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在孙殿英看来,这就是绿灯。

7月初,马兰峪各街道出现了布告:第十二军即日起在东陵进行军事演习,严禁百姓入内。守护陵寝的旗丁全部被赶出陵区,孙殿英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散布谣言说陵园周围布有地雷。

第八师师长谭温江率工兵营开始挖掘。

他们首先瞄准了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

挖了两天两夜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抓来地保和老旗人逼问。几个老人哪知道具体位置?孙殿英用鞭子抽,烙铁烙,不到半天死了两个。

有个老人实在受不了,说出了10多公里外有个姜石匠,曾参加修筑陵墓。

7月8日,慈禧陵被炸开。

据李莲英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棺内底部铺着大小珍珠12604颗、红光宝石85块、白玉203块。她口含夜明珠,颈部有朝珠三串,凤冠上有重达4两大如鸡蛋的珍珠。

乾隆的裕陵紧接着被盗。

7天7夜的疯狂掠夺后,两座陵墓被洗劫一空

这些宝物去了哪里?孙殿英用它们行贿。戴笠得到了乾隆朝珠中最大的两颗朱红色珠子,蒋介石收到了九龙宝剑,宋美龄拿到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宋子文分到了翡翠西瓜

更多的宝物被拿到北京、上海、天津、青岛销赃,不少珍宝流落海外,至今下落不明

孙殿英的盗陵彻底破坏了清东陵的传统守护体系,原本1600人的守陵队伍彻底瓦解,从此清东陵进入了长达24年的管理真空期

新中国的重新接管

1949年,解放军进驻马兰峪。

清东陵终于有了新的保护者

1952年,清东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保护清东陵的机构。工作人员重新将被盗掘的地宫封闭,开始了艰难的修复工作。

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最初的文物保管所,到后来的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再到现在的唐山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保护范围也从最初的核心陵区,扩大到现在的210平方公里。

1961年3月4日,清东陵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30日,清东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国际认可带来了新的保护要求,清东陵不再只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而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世界遗产。保护标准、管理规范、人员配置都要达到国际水平。

2018年,《清东陵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

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唐山市在各部门经费压缩的情况下,将清东陵的文物保护经费增加九倍,达到每年1000万元。

这笔钱用在哪里?安保人员从79名增加到200名,23个警卫点配备警戒犬46只,15座陵寝实施高标准安防工程

技防监控室、高清摄像头、红外探测器、入侵报警系统,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应用于文物保护

人防、技防、犬防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基本建立

现代守陵人的新身份

李志军58岁,遵化市东陵满族乡裕大村人。

他是裕陵第13代守陵人,也是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队的油漆彩绘工。16岁起跟着叔父学习古建筑彩绘修复技艺,金龙合玺、清式旋子、雅伍墨,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

"做了一辈子彩绘,守了一辈子清东陵",李志军这样说。

37岁的谢静从小住在裕陵东班房,那里曾是八旗官兵守陵休息的值班室。她母亲祖上属镶蓝旗,家里亲戚属镶黄旗,清代时都在内务府任职。

2009年,英语专业毕业的谢静成为清东陵景区导游。"清东陵培养了我,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我也要把所学全部贡献给它"

现在东陵满族乡的守陵人后代有近2万人,从事着不同行业。有的做导游,有的做检票员,有的做保洁,有的做维修,有的做保安。

他们的工资谁发?

唐山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这是唐山市政府设立的正处级事业单位,负责清东陵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合理利用。

工作人员分为几类: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安保人员、导游讲解员、维修技师、管理干部。工资标准按照事业单位标准执行,由唐山市财政统一拨付。

年收入从3万到10万不等,还有各种补贴和奖金

除了基本工资,还有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旅游收入分成、研学活动收入等多重保障

2023年,清东陵接待研学学生超过2.5万人,门票收入、导游服务费、文创产品销售为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

这些现代"守陵人"的职责和古代完全不同

他们不需要主持祭祀,不需要生产供品,不需要世代相传。他们是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承担着保护、研究、展示、传承的现代使命。

建立了26支群防群治小分队,成立了清东陵文物保护协会,实现了全民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

科技手段的应用让保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每一座建筑的变化都在实时掌控之中。

从皇权的象征到人民的文化遗产,从世袭的职业到专业的事业,清东陵守陵人的身份转换映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他们守护的不再是帝王的陵寝,而是民族的文化记忆

参考资料:

中新社:《探访清代皇家守陵人的前世今生:刻在骨子里的守候》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河北遵化清东陵:融入城市肌理,发展文旅业态》

河北省文物局:《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清东陵保护文物"有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历史   薪酬   东陵   陵寝   乾隆   队伍   慈禧   唐山   文物   遵化   体系   满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