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科学家的接力,如何让中国航空发动机“心脏”强劲起来
2016年,77岁的张恩和因心脏衰竭去世。
这位曾带领团队攻克“太行”发动机的科学家,用自己的心换来了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心”。
张恩和离世的那一年,国家两级重大专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项目正式启动。
多年后,我国自主研发的“太行”发动机,已成为国产战机的核心动力,而更先进的“昆仑”“长江”系列也在接续推出。
可谁能想到,在几十年前,我国连一台喷气式发动机都造不出来,甚至连仿制的技术基础都十分薄弱。
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些成就,是几代科学家接力奋斗的结果,尤其离不开两位名字相近但风格截然不同的科学家——吴大观和吴仲华。
他们一位擅长实践,一位精于理论,共同撑起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脊梁。
故事得从1947年说起。当年,吴大观在美国的航空发动机公司工作,薪水高得令人羡慕。
但他毅然辞职回国,只带了两个装满技术资料的箱子。
说是回国造飞机,可当时的中国连一条像样的生产线都没有,更别提发动机了。
吴大观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心灰意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真正施展拳脚。
1951年,新中国成立航空工业局,吴大观被任命为发动机处处长。
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仿制苏联提供的喷气式发动机。
当时的条件有多艰难?连发动机的零件都要靠手工测绘和仿制。
吴大观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眼里看一个”,意思是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要为未来留足发展空间。
1956年,我国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涡喷5研制成功。
这是我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尽管它只是仿制苏联的VKEF发动机,但它让我国迈出了制造喷气发动机的第一步。
随后,吴大观又主导研发了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发动机涡喷6,并参与了更先进的涡扇系列发动机的开发。
在吴大观的带领下,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一步步追赶国际水平。
尽管起点落后,但他从未停止对“赶超”的追求。
1978年,已经63岁的吴大观负责仿制英国罗罗公司的“斯贝”发动机。
他不仅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翻译技术资料,甚至在高烧39度时依然坚持试车。
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让我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斯贝”发动机的仿制工作,而这款发动机后来成为国产战机的重要动力。
时间来到19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变化,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逐渐加剧。
要想拥有自己的航空强国地位,我国必须研发更先进的发动机。
1987年,“太行”发动机项目正式立项。
“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过程,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
其总设计师张恩和曾在9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休过假。
他每天泡在实验室,经常工作到深夜。
一次试验中,他为检查问题爬上高台,却不慎摔下,后脑缝了五针,但第二天依然回到工作岗位。
2001年6月6日,“太行”发动机成功首飞。
从立项到首飞,这款发动机用了14年时间,创造了中国速度。
而它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重大跨越。
“太行”之后,我国又相继推出了“昆仑”“长江”等系列发动机。
在氢燃气轮机和新能源航空发动机领域,我国甚至有望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变。
2025年,我国首台千牛级氢燃料涡喷发动机完成飞行验证,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抗战时期的机械修理,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仿制发动机,再到如今的自主研发,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走过了一条艰难却辉煌的道路。
吴大观、吴仲华,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一个擅长实践,一个精于理论,却都选择把人生献给祖国。
今天,航空发动机已经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代表。
而那些铭刻在历史中的名字,也将继续激励着后来人,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