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病夏治
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三伏时节是机体阳气最旺,体内凝寒易解的时间,利用大自然阳气最强的时候,借自然的“温”“热”之力,趁着人体腠理开泄,进行冬病夏治和养生保健,既有利于药性的快速渗透,又可祛湿驱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三伏灸和三伏贴。
1.三伏灸:医院目前开展的“三伏灸”包括督脉灸,隔姜灸,隔盐灸,雷火灸等等。其中督脉灸又称“铺灸”“长蛇灸”“火龙灸”,是一种在背部督脉循行处施以艾灸的疗法。其通过经络、腧穴、艾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而达到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
2.三伏贴:通过应用温经散寒、祛痰平喘、通络止痛的药物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温煦阳气、驱散内寒的作用。医院开展的三伏贴主要针对中医肺系疾患,对应西医为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经常感冒等,三伏贴针对此类疾病效果显著;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冬季四肢冰凉等体质虚寒者,均可通过此时针对性的调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起到改善体质效果,从而使“冬病”的症状减轻或者消失。
在炎热的夏天,此时人体阳气外浮,脾胃阳气变弱,也是胃肠病的高发期,应注意饮食清淡,注意补充水分。喝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清暑热可选择偏寒凉的食材,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要注意适量。
小暑节气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动则汗流浃背,人们常感到精力不济,疲倦乏力。故在这个暑热逼人的季节里,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剧烈的运动使人大汗淋漓。运动后注意补充水分、盐分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空调、冰箱等“解暑神器”,反而容易造成风寒邪气的侵袭,因此小暑节气一定要着装适宜,避免空调直吹,不可贪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中医科王璐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