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也是身体最容易“掉阳气”的时候,许多人却误以为越热越补,其实正相反。
炎热的天气,阳气往哪儿跑了?
人的阳气,就像身体里的“火力”,负责给五脏六腑供能。可到了大暑天,外面热得像蒸笼,身体反而会拼命把热气往外赶,阳气也跟着一起“泄”了出去。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曾指出,高温天气不仅让汗水大量排出,还会加快体内水分和能量的流失。阳气一虚,人就会觉得没劲、心慌、头晕,甚至出现胃口差、晚上睡不着、白天总犯困这些现象。
尤其是老人、小孩,身体本来阳气就偏弱,大暑天阳气一泄,更容易出现四肢发凉、容易感冒的情况。有些人还会出现反复腹泻或口腔溃烂,其实就是阳气不够,防线被冲垮了。
中医怎么看大暑?
在中医眼里,大暑属于“暑邪”最盛的时节。暑邪是六邪之一,伤人最深的地方不在表面,而在气血。暑邪夹湿,最容易堵住身体里的气机,导致阳气不能自由流动。
中医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就像太阳一样,是人体最基本的能量来源。阳气一弱,整个身体就像断电的机器,运转都变慢了。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到了大暑时节,常常会觉得“心口闷”、“走两步就喘”,其实就是心阳不够,血液推不动了。
为啥大暑反而要“藏阳”?
很多人觉得夏天就该出汗,汗出得多,毒素就排得快。其实不然。汗是津液的一种,出汗过多会带走不少阳气。夏天动不动就汗湿衣裳,等于阳气一天天被“丢掉”了。
大暑时节,身体最需要做的是“藏阳”——也就是保住体内的热力,不让它白白流失掉。特别是在空调房里待久了,冷气从皮肤缝里钻进来,更容易把阳气逼得无处可逃。
阳气不够,身体会偷偷发出信号
阳气虚弱时,身体可不会藏着掖着,它会通过一些小毛病提醒你。
比如早上起不来,明明八九点了还想躺着;比如吃什么都不香,饭菜入口像嚼纸;又或者手脚发凉,哪怕气温高达三十几度,脚底还是冷的。
还有些人,夏天一到就变得情绪低落,总觉得烦躁、焦虑,其实也和阳气亏虚有关。阳虚的人,心火不旺,情绪容易像阴天下的太阳,怎么都提不起来。
下面这个表格,简单列出了阳气不足时常见的几种表现:
阳气不够,一年都打不起精神
阳气好比一根蜡烛,夏天要是烧得太快,到了秋冬就会“灯油将尽”。很多人秋天一到就怕冷、犯鼻炎、咳嗽不断,其实不是换季的问题,是夏天阳气早就被掏空了。
大暑没养好,等于给接下来的几个月埋下了病根。特别是小孩和老人,夏天阳气一伤,到了冬天不仅爱感冒,还容易出现关节寒凉、腰腿酸软这些老毛病。
所以说,大暑不是补阳的时候,而是护阳、藏阳的关键时刻。
吃对几样东西,阳气能稳住
大暑天的饮食,讲究的是“清补”。要选那些能温阳却不上火的食物。像生姜,就是厨房里现成的“阳气补给站”。早上喝点姜枣水,可以暖胃提神,一整天都不容易犯困。
夏天不妨多喝点山药小米粥,既能养脾胃,又不会让身体上火。黄鳝也是不错的选择,它性温,有补阳益气的作用,尤其适合体力差、常感疲乏的人。
水果方面,龙眼就很适合阳气不足的人,尤其是晚上睡不踏实、记性差的老人。荔枝虽好,但容易上火,吃的时候别贪多。桂圆干泡水,晚上喝上一小杯,既助眠又养心阳。
晒太阳不是多晒,而是要会晒
别以为大中午晒太阳就能补阳气。阳气最旺的时间,其实是上午的9点到11点。这时候的阳光偏柔和,更容易被身体吸收。每天晒个10分钟左右,就像给身体充了个电。
但千万别赤膊上阵。阳光虽好,皮肤也要保护。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皮肤薄、抵抗力差,中暑的风险高。晒太阳的时候,不妨穿件浅色长袖,再戴顶帽子,防晒又护阳。
洗澡洗对了,也能留住阳气
夏天很多人爱冲凉,早晚几次,水越凉越觉得舒服。可这对阳气是致命的打击。冷水一冲,相当于把身体的“炉子”瞬间熄灭。
洗澡最好用温水,不烫也不凉,大约37度左右刚刚好。洗澡时间别超过15分钟,水温和时间一旦过头,阳气也会被“洗光”。洗完后,别急着吹空调,拿条干毛巾擦干身上水分,再换上干爽衣服,才不容易寒从湿入。
空调不是不能开,是要怎么开
空调不是问题,关键是别冷得太过分。不少人一进家门就把空调调到24度以下,穿着短裤短袖对着风口猛吹,结果阳气被“冻”出来了毛病。
室温保持在26~28度之间就很舒服了。睡觉时可以定时关空调,或者在床边放盆温水,增加点湿度,让空气不那么干燥。千万别一觉醒来嗓子干、鼻塞,还以为是感冒,其实是阳气被空调“偷”走了。
别等阳气耗光了才想补
阳气不是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去“修补”,而是得天天养、时时护。大暑天里,别硬撑着熬夜,夜里十一点前睡觉,才能让阳气好好“充电”。
别老窝在空调房里,哪怕每天在阳台走几步、晒晒手背,也比整天宅着强。饭要吃热的,不要冰镇的;水要喝温的,不要冷饮。身体不是靠刺激来提神,而是靠温养来续命。
阳气足了,整个人看起来都不一样。脸色红润、手脚温热、走路有劲、睡觉香甜。阳气虚了,就像灯泡快灭之前那几秒,光暗、色黄、人也没精神。
大暑虽然热,但养阳却是全年的关键节点。护住了这段时间的阳气,接下来的秋冬就能少病少灾,精气神也能一直在线。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可基.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
[2]陈明,王霞.现代环境医学视角下的高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5):654-658.
[3]张仲景.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