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多民族大家庭,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很多,比如匈奴汗国、楼兰国、突厥汗国等;能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不少,不过大多都是短命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有两个代表,分别是元朝和清朝。
日本学者是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历史的,比如杉山正明研究蒙元史,增井经夫研究清史,其中都有一些令人耐人寻味的地方。
历史早已被定性
中华民族是在中华大地上生活、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各类人群,经历了数千年的交流与交融,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因此,文明视野来看中国,也是一个多种形态所组成的复合型文明,主要由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所共同构成的,哪怕不是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也包含着各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融合,例如昭君出塞、吐蕃和亲的故事都在表明各民族长期相融的传统。
每一次相互之间的交流,都是加深融合的重要一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讲究“六合同风”、“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思想,民族之间有着文化差异性,依然能形成很强烈的互补,这是三种文明往来频繁密切的一大原因。
秦朝的“车同轨”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汉朝设立“关市”也推动了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往来、唐宋时期也有茶马互市。
而元朝和清朝期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同时整合了全国性的大市场。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开创了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从时间来看只有1206年至1368年之间,尽管政权存在时间很短,依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代入历史史观,由于元朝统治者也很清楚他们是靠武力入主中原的,统治者为了确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一项重要的做法就是扭转传统观念,在编撰《辽》、《宋》、《金》史时,丞相脱脱更是力排众议独断“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此举使得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韩儒林曾这么总结:“这一决定确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则,符合中国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客观实际,符合历史三朝各不相属的状况。”
因为文化的兼容,使得文化发展出现了良好的环境,元曲的出现便是代表,比起过去的一些诗词歌赋,元曲的创作也能看出“摆脱传统规范束缚”的影子。
此外,儒家文化在元朝的社会地位也迎来了提高,孔子是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这种美誉在前后历史中都很少见到;一个靠着战马征战天下的民族,还设立了历史上首次“儒户”阶层,保护了知识分子。
他们同样非常重视教育,民众普及教育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书院有400多所、州县学校数量更是一度达到24400多所。
国土版图达到历史巅峰,就连中亚、东亚、西亚过往林立的诸多政权也在顷刻间消失,使得欧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壁垒被打破,各种文化直接对话从此刻开始成为新的现实。
交流让中国认识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中国古代史中有不少朝代曾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影响最大的王朝就是唐朝和元朝;唐朝的影响基于软实力,元朝则是通过优惠的通商政策、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中国对西方乃至阿拉伯世界都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海上丝绸之路”促成贸易相连的国家有140多个,此前宋代也只有50多个;贸易带来的必然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一时期,阿拉伯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以及欧洲当红的数学、金属工艺都传入了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中西方文明的首次全面成果共享就是在元朝时期出现的。
元朝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如此,清朝同样具有极大的重要性,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哪怕腐朽的晚清带来的伤害似乎就在不远处,但也不能因此否认此前百年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若是没有1600年之后清朝统治者勤奋地拓展疆域,中国恐怕也不会有如今这么辽阔,中国之所以成为土地大国,近代史中就是由清朝奠定的基本格局。
在文化方面,清朝的汉化也不是被动的汉化,而是主动拿来“为我所用”,既显示了对于内地文化的尊从,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新的内容。
这些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历史格局,日本也有一些学者专门研究这些历史,他们给出的说法却有些耐人寻味。
日本学者笔下的中国历史
杉山正明是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的毕业生,在1979年取得京都大学东洋史学博士资格后担任过讲师,在1995年之后一直在京都大学大学文学研究科担任教授。
他所写下的书籍有很多,通常与元朝历史密切相关,包括《蒙古帝国与元朝》、《蒙古帝国的兴亡》、《忽必烈的挑战》等等,2007年的那本《蒙古帝国与元朝》帮助他拿到了日本学士院奖,这并不影响他的很多观点和论调令人不敢苟同。
杉山正明认为忽必烈王朝是所谓现代社会的开端,还举了大量例子,特别是与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另一方面,他也着重讲过元朝经济的停滞和倒退。
北大历史系主任张帆曾评价过:“读了几本杉山正明先生的著作,不知翻译是否完全准确,他的研究很有启发性,不过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有时过于拔高辽金元三朝,且为了拔高三朝而不恰当地贬低宋朝,令人难以同意。”
而且,杉山正明还在书中写下忽必烈具有“经济立国”的思想,这就是与真实历史背道而驰的,所谓“忽必烈南征北战和发动海外战争都是为了商业目的服务”也压根不成立,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忽必烈也不会拥有超越历史背景的现代意识。
杉山正明的一大观点是“蒙古时代”概念的提出,而蒙古人自己的史学中不是没有时代概念。
蒙古帝国征战及统治的过程中,很多不同族人愿意攀附蒙古,喜欢身着蒙古服装,后来元朝统治者还下令要求汉人不能冒充蒙古人,这也说明蒙古其实是个设限的共同体,很多施政措施都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优先。
其次,在杉山正明的相关中国史系列丛书也能看出,他的书经常面临全书结构失衡的情况,比如《绚烂的世界帝国》中写下的是安史之乱到蒙古时代结束的内容,但书中的一半集中于辽史、一半则在讲述蒙古史,这就造成了同一时期的金夏沦为陪衬。
这能看出他原本是想写“辽元史”,很多历史的细节也是“脑补严重”。
他对于“欧洲中心论”和“华夏中心论”都是有批判的,在背后代表着日本学者的一种“野心”。
增井经夫在研究清史的时候也有着相似的问题情况,他的《大清帝国》有一百多本参考书目,其中只有少部分是中国人的著作。
不过,他们笔下的内容虽然充斥着各种问题,但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的开端部分都有个共同点,那便是原本王朝的衰落。
宋末和明末都曾经常发生派系斗争和内部纷争,这种不团结和分裂会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同一时期的少数民族往往会因为资源有限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状态使得他们拥有同时期更强大的战斗力,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结构。
历史总是在不断上演着“轮回”,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元末和清末,当统治者世世代代享受着用之不尽的资源后,那种奋斗拼搏之心就会渐渐变得暗淡,导致新的危机产生,这是封建王朝的局限性决定的。
几千年的历史是漫长的,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无论征服还是被征服都是常有的事情,古代最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保持永远强大;被征服的民族通常也是融合,并不会因为一段历史而消失。
古往今来,强大的中国都是多民族融合的,彼此之间的吸收借鉴也是极为重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进一步塑造国家多民族关系面貌和中华民族面貌依然是重要工作,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相互交流相融,是以共同体方式来融入国家建设的。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