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昔日保险巨头华夏人寿,曾凭借激进扩张、一度跻身全国前三的寿险公司,却在2025年8月的第一个工作日迎来结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吊销其保险业务许可证,并对原董事长李飞等23名相关责任人开出232万元的罚单,多人被终身禁业。
那么,华夏人寿是如何在监管眼皮底下一路疾驰、悄然失控的?
又是哪些环节,最终导致这艘千亿帝国轰然倒下?
2025年8月1日上午9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更新了一则处罚通报,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许可证,被正式吊销。
与此同时,公司原董事长李飞、原董事会秘书彭晓东遭到终身禁业处理,另有21人分别受到禁业、撤职、罚款等处罚。
华夏人寿曾是中国保险业的一面旗帜,2013年起,公司通过高收益产品策略快速打开市场,短短六年,保费收入暴涨。
2019年,其年收入高达2679亿元,稳居全国寿险市场第三的位置,在许多业内机构眼中,华夏人寿已跻身“第一梯队”。
其实早在2012年,公司偿付能力尚有191%,看似稳健,但到2019年,这一指标跌至136%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0年7月,原银保监会宣布,对华夏人寿实施接管,理由是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公司经营存在重大风险。
原本宣布的接管期限为一年,谁知这一年成了漫长审计的开始,到期后,监管部门发现,公司问题远不止表面财务恶化那么简单。
接管期被延长到2022年7月,在两年的持续排查中,监管部门陆续发现公司存在大量违规操作。
包括报送虚假报告、虚增资产、客户数据不真实、虚列开支等问题,这些操作掩盖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最终无法收场。
监管机构的调查结论称:华夏人寿“公司治理机制严重失效,内部监督形同虚设”,董事会、监事会等原本用于监督经营的机构形同摆设,关键岗位的责任人对公司行为失去制约能力。
更严重的是,华夏人寿的部分资金通过复杂的关联交易流向了外部,存在明显的利益输送行为。
这些交易表面上看合法合规,实则绕开监管视线,把资金转移到相关利益人控制的公司账户中。
公司先用高收益、短期限的保险产品吸引大额资金,再将这些资金投入回报高但波动大的非标资产市场,包括地产、信托、股权投资等。
短期看,这种模式带来了利润增长,但长期来看,一旦投资失败或流动性紧张,风险便会迅速暴露。
同时,为了维持市场信心,公司持续美化财务报表,对外展示“健康经营”的假象,根据监管后期的调查,公司存在大量重复计提的“虚假资产”,导致偿付能力被人为提高。
接管结束后,监管部门最终认定,华夏人寿已不具备恢复经营的基础能力,公司运营依赖外部接盘,保单、负债与资产需整体移交处理。
2023年底,瑞众人寿获批接管公司全部资产与业务,标志着华夏人寿正式进入历史阶段的终章。
至此,一家年收入超两千亿、坐拥上千万保单的保险公司,走完了从高峰到坠落的全部过程,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早已失控。
华夏人寿的崩塌,并不是一纸公告就结束了,真正引发广泛震动的,是伴随“吊销许可证”而来的大规模责任追究。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信息,华夏人寿共有23名高管被点名处罚,涵盖董事长、总经理、董事、精算师、审计负责人等关键岗位。
原董事长李飞、原董事会秘书彭晓东被终身禁止从事保险业相关工作,意味着他们的金融职业生涯彻底终结,这一处罚级别,被业内普遍称为“顶格处理”。
其他高管也分阶段受到不同年限的处罚:赵子良禁业10年,于振亭8年,贾春伟5年,李建伟3年,张峰等人禁业1年不等。
此外,还有12人被撤销任职资格,不再具备担任任何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
不仅如此,23人共被罚款232万元,虽金额在金融圈并不算高,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数字本身。
也就是说不只是公司要被问责,参与违规、放任管理失控的个人,同样要为其行为承担后果。
在过去的多年中,保险、银行、信托等金融行业普遍存在一种潜规则:出了问题,公司扛责任,个人能“全身而退”。
此次对高管层进行分层次、全覆盖式处罚,打破了“只罚机构不罚人”的惯性。
不仅如此,理赔资料繁复、审核周期漫长、人工介入率高,也被消费者多次投诉。
数据显示,华夏人寿的医疗险纠纷中,有超八成涉及对药品范围、就诊记录的争议,更极端的是有糖尿病患者因购买非目录药物而被拒赔。
华夏人寿虽然被吊销了业务许可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千万人手中的保单就此作废。
在监管层全面启动“问题险企”风险处置工作的过程中,最被关注的,恰恰是这些保险合同该如何平稳接续。
在2023年,瑞众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悄然成立,它全面接手华夏人寿的资产、债务、业务、网点与人员。
根据监管总局公告,自2023年起,华夏人寿所有在保合同以及新增业务,均由瑞众人寿承接并履行保障义务,投保人无需重新签约,合同继续有效。
瑞众人寿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公司持有40%,其余60%则由“九州启航(北京)股权投资基金”持股,该基金由11家知名寿险公司联合出资设立。
公司注册资本高达565亿元,是原华夏人寿注册资本(153亿元)的3倍多,这不仅是一场技术性的“接盘”,意味着政府主导的资金和管理机制正在为消费者托底。
在“明天系”爆雷之后,类似瑞众人寿这样的新设机构成为行业稳定器,既承担风险化解,也重建公众信任。
在2023年至2025年间,天安人寿、中汇人寿、天安财险、申能财险、易安财险、比亚迪财险等新老主体相继完成了风险对接与业务接续。
风暴过去,保险业站在了新的分岔口上,下一步,能否真正从这次事件中获得制度教训,推动行业真正进入“透明、审慎、专业”的新阶段,将决定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向。
华夏人寿吊销许可证、顶格罚款、终身禁业不是终点,而是警钟。
监管之手已出,行业将迎大洗牌,唯有守住底线,重视合规,保险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值得信赖的保障。
九派快讯2025-08-03《突发!华夏人寿被吊销业务许可证,原董事长终身禁业!多家机构被罚→》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