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巷子里的小吃摊前,红油浸润的折耳根散发着独特香气,食客们或大快朵颐,或皱眉避让。这种被《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记录的南方美食,一边是爱者如痴的追捧,一边是 "致癌"" 伤肾 " 的争议传闻。一碗折耳根拌菜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健康密码?
纪录片里,四川外婆跨越千里为产妇送去折耳根炖汤的画面令人动容。在传统认知里,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野菜,是驱邪除湿、促进伤口愈合的 "民间良药"。但近年来,网络上关于折耳根含有马兜铃酸的说法甚嚣尘上,让不少人对这道美味望而却步。
一、马兜铃酸:让医学界谈之色变的 "健康杀手"
上世纪 90 年代的比利时,一场减肥药风波震惊世界。数百名女性因服用含广防己成分的产品,相继出现肾衰竭、肾癌。科研人员在患者肾脏中发现了特殊的 DNA 复合物 —— 罪魁祸首正是马兜铃酸。这个发现,彻底改写了医学界对药物安全性的认知。
类似的悲剧在中国重演。2003 年,龙胆泻肝丸事件引发轩然大波。原本无害的木通被替换为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导致大量肾病案例出现。动物实验显示,这种物质不仅会造成肾小管坏死、肾间质纤维化,更可怕的是能诱发基因突变,显著提升泌尿系统癌症风险。
山东某医院追踪 534 例慢性肾病患者发现,因马兜铃酸致病的人群中,癌症发病率高达 22.2%,是普通患者的 14 倍。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将含该物质的药物列入黑名单,中国药典也将相关药材除名,严控使用。
二、折耳根的成分真相:名字相似≠毒性相同
面对争议,科研人员开始对折耳根进行成分解析。结果令人意外:这种野菜并不属于马兜铃科植物,在干鲜样本中均未检测出马兜铃酸。但新的争议随之而来 —— 折耳根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这与马兜铃酸名称相近的物质,是否同样危险?
研究团队从折耳根中分离出五种马兜铃内酰胺,发现它们的分子结构与有毒的马兜铃内酰胺 - I 截然不同。关键的毒性环状结构被破坏,反而出现了解毒基团。假设其毒性与马兜铃酸相同,需每天食用 2.3 公斤折耳根才会中毒 —— 远超正常人的食用量。
2016 年,浙江的流行病学调查为这场争论画上句号。3561 名参与者的数据分析显示,无论食用频率还是时长,折耳根摄入与肾病发病率均无关联。国家食药监总局也发文辟谣,明确指出 "折耳根致肾癌" 缺乏科学依据。
三、千年药食的现代价值:消炎抗癌的天然宝藏
魏晋时期的医书中,折耳根就已被记载入药。现代研究揭开了它的更多功效:口腔溃疡时,一杯折耳根煮水往往能快速缓解疼痛;尿路感染患者使用含其成分的制剂,康复速度明显加快。
室数据揭示了其中奥秘:鱼腥草素能有效抑制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致病菌,对伤口化脓、结膜炎等病症有显著疗效。更令人振奋的是抗癌研究:在结肠癌细胞培养实验中,鱼腥草提取物 12 小时内就让半数癌细胞死亡,对肺癌、肝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不过,这味良药并非人人皆宜。重庆火锅店里,总有人因贪食凉拌折耳根闹肚子。中医提醒,这种寒性食材每天食用不宜超过 100 克,风寒感冒、体质虚寒者更要谨慎。清洗干净、控制频率,才能让美味与健康兼得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