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碧云寺后院金刚宝座塔北侧,立着两尊汉白玉雕的石像,一个文官,一个武将。文官手捧笏板,武将身披铠甲,双手拄鞭,都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这两尊石像是2005年9月挖出来的,文物专家判断,它们原是立在明代太监魏忠贤墓前的翁仲。
今天的碧云寺周边,哪里有魏忠贤墓?
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御史张瑗奉命前往西山一带巡视,发现碧云寺后面“峻宇雕墙,覆压数重,葱郁绵亘,金碧辉煌”,以为是前代哪个王侯的陵寝,一打听,原来是魏忠贤墓。只见两通高大石碑,上面刻着“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掌惜薪司内府供用库尚宝监印司礼监秉笔总督南海子提督保和殿完吾魏公之墓”,墓碑背面刻着“孝官孝孙”六七十人的名字,却没有立碑的年月日。张瑗将此事报告给了皇帝,建议“仆毁”。经皇帝批准,康熙四十年六月,魏忠贤墓被拆除铲平。那些翁仲、石兽什么的,也就地掩埋了。
魏忠贤是明朝末年的一个大太监。他是河北河间府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氏,生于1568年。史书中说,魏忠贤本已娶妻生女。他21岁时,因为赌输了钱,欠下了赌债,一气之下把自己阉割了,进宫当了太监。当时万历皇帝跟前备受宠信的太监是王安,魏忠贤投在了王安手下魏朝的门下。后来,魏忠贤得了一个美差:伺候皇长孙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膳食。这使他有机会接近了一个女人——朱由校的乳母客氏。
明朝皇宫里宫女众多,而真正的男人只有一个皇帝。于是宫女便和相好的太监结成假夫妻——“对食”。客氏的“对食”原是魏朝。自打结识了魏忠贤,客氏开始疏远魏朝。两个姓魏的为争夺客氏发生了激烈冲突,由王安出面调停,客氏成为魏忠贤的“对食”。这等于是魏忠贤抢了他师傅的“老婆”。
朱由校当了皇帝,即明熹宗。魏忠贤和客氏双双被宠信。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不识字的魏忠贤当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这时他53岁,开始引诱朱由校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天子学坏:“倡优声伎,狗马射猎”,并利用朱由校爱玩的天性,通过假传圣旨,渐渐把朝中大权握在手里,制造冤案,迫害忠臣。有大臣愤起上疏弹劾他的罪状,反遭到朱由校严厉斥责,说那些大臣是诬告。由于皇帝的庇护,魏忠贤更加肆无忌惮,凡是反对他的大臣轻则罢官,重则被捕入狱乃至杀头。对魏忠贤有过提携之恩的魏朝和王安,都被魏忠贤指使手下人害死了。一些趋炎附势的官员纷纷投奔到魏忠贤门下,甘当其孝子贤孙。
《明史》说魏忠贤和客氏二人狼狈为奸,“毒痡海内”,干的坏事可谓罄竹难书。
魏忠贤一人得势,他家的猫儿狗儿都升了天。他的侄子魏良卿一步步被封为宁国公。魏忠贤以皇帝的名义下令给魏良卿建造府第。落成之后,魏忠贤说门前的石狮子不该眼睛向下看,把石工活活打死了。
袁崇焕在宁远抗击清军打了胜仗,功劳却记在了魏忠贤的头上,他的侄子、侄孙一个个加官进爵,连在襁褓中的魏鹏翼、魏良栋都被封为少师、太子太保。而亲冒矢石、重创清军的袁崇焕,却只增加了一级俸禄。
香山碧云寺一带,山高林密,风景优美。元代,耶律楚材后人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建了一座碧云庵。明朝正德年间,太监于经将碧云庵扩建为寺,并在寺的西侧为自己造了一座生圹,准备死后埋在这里。他苦心经营了一番却没福享用,嘉靖初年,获罪死在了狱中。天启三年(1623),权倾天下的魏忠贤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碧云寺为自己建起了生圹。
第一个揭发魏忠贤造生圹的是工部侍郎万燝。他负责为明光宗朱常洛修建庆陵,工程中需要大量的铜。他知道内府的废铜堆如山积,就跟内官监要,魏忠贤不给。万燝上疏皇帝,告了魏忠贤一状。“魏忠贤益怒”,假借皇帝的名义把万燝责骂了一顿。万燝怒火中烧,奏了一本,说魏忠贤给自己修的墓“规制弘敞拟于(帝王)陵墓”,“碑石峥嵘,隧宫深閟,翁仲簪朝冠而环立,羊虎接驼马而森罗”,“前列生祠,又前建佛宇,璇题耀日,珠网悬星,费金钱几百万”,而为给先帝修陵跟他要铜,他却“靳不肯予”,难道不该杀吗!万燝的奏章落在了魏忠贤手里。魏忠贤正想杀一儆百、威慑对他不满的大臣,便对万燝下了毒手。他先派自己的爪牙闯到万燝家中殴打万燝,又以皇帝的名义责打万燝一百廷杖。四天后,万燝伤重身亡。魏忠贤还不解恨,污蔑万燝贪污,抄没了万燝的家产。
《明史》说魏忠贤“所杀不可胜数”。
天启七年,二十二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一病不起。有史料说,他是吃了魏忠贤给他的壮阳药纵欲而死的。由于朱由校没有子嗣,便遗命由的他弟弟朱由检继承了皇位,即崇祯皇帝。
朱由检早知魏忠贤之恶。朱由校病危时,魏忠贤派人把朱由检接进了宫。进宫之前,朱由检怕遭魏忠贤毒手,在袖子里藏了干粮;进宫后一个人秉烛独坐,见一太监携剑经过,便让这个太监把剑给他留下了。朱由检上台不久,就把魏忠贤打发到凤阳去充当净军了。魏忠贤带着一伙亡命之徒,前呼后拥地上了路,在路上还在作威作福。崇祯皇帝知道后,命令兵部派锦衣卫火速去逮捕魏忠贤一伙。魏忠贤得到了朝中心腹的密报,在河间府的酒店里上吊自杀了。崇祯皇帝下令将魏忠贤的尸体割碎,头颅挂在河间府西门示众。客氏也被处死于浣衣局。
那么,魏忠贤墓前的石碑是谁给他立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崇祯末年,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朝中没有可以倚重之人。一个太监对朱由检说:假如魏忠贤在,局面一定不会糟成这个样子。为了笼络众太监为自己效命,崇祯皇帝下令收葬了魏忠贤。这个说法被多个史料转载。
还有一种说法是:魏忠贤的死党收葬了他的遗体,崇祯皇帝知而不问。
其实,魏忠贤墓里并没有他的遗骸。据清初诗人查慎行说,他曾经与朱大司空同游香山,见碧云寺后面的魏忠贤墓“土木华丽”,惊诧不已。他询问寺中僧人,回答说,昔日魏忠贤手下的太监苏应宣(一说是葛九思)被清军掠去,后随清军入关,为魏忠贤建立了衣冠冢。康熙年间的朱大司空,应该是朱之弼,他在康熙十七年起授工部尚书,至康熙二十二年因举人不当被降三级调用。也就是说,查慎行见到魏忠贤墓,也是在这段时间。
谈迁在《北游录》里也提到过:“魏忠贤犯殊死,不馀寸骨,见其墓骇之。僧曰:忠贤名下苏应宣尝被掠于建州(东北),从清人入燕,立忠贤虚冢。”
乾隆十二年(1748),乾隆帝驻跸圆明园,“时过此寺,乐观林壑之美”“喜其涤瑕荡秽而复为净域”,命对碧云寺重加整葺(见之于《御制碧云寺碑文》)。
乾隆十三年,有西域僧人献上金刚宝座塔的式样,乾隆帝命所司在碧云寺“如式建造,尺寸延伸,高广具足”。这次扩建,增建了罗汉堂、行宫院和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的塔座之下,后来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衣冠冢。
来源:北京号
作者:宗春启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