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还可怕,美国顶尖芯片专家中,大部分都是华人

从芯片的发展历史来看,发明至迭代再到发展都是一个长期创新的过程,主要由两个环境条件:其一是创新高、更新快;其二是投资大,回报慢。

过去这么些年,技术领域的事情始终是由美国所控制,可有一项数据很奇怪:全世界顶尖的芯片人才,大多是华人。

芯片之战早已开启

世界上最初的芯片战,恐怕要追溯到海湾战争期间。

伊拉克武器很多都是从外部采购的,美国在对付他们的过程中就会根据武器来源特点启动“晶片”,使得伊拉克战略指挥系统不断泄露出大量信息资料,从而为美国隐形飞机突袭提供有利条件。

计算机本身就是由各种芯片构成,在技术决定战术的战争模式下,美国对各种芯片都是极为看重的。

当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提出了“第三次浪潮”思想,美国高层深受影响,加大力度研究高技术产业,那些知名公司也具备着领导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诸如信息业的英特尔、软件业的微软。

英特尔公司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市场榜首,为美国在信息领域遏制对手提供了可能。

只要在用美国所提供的芯片,一旦战争爆发,对方会在什么时候启动都是不可控的,2000年发表于《现代军事》杂志的文章就指出:芯片的发展就是未来军队建设的增倍器,谁掌握了芯片优势,就代表着谁掌握了制信息权,“芯片战”将成为信息战的重要概念。

十几年一晃而过,芯片的用途越来越宽泛,同时也走入了千家万户。

掌握芯片核心技术的美国已经把中国视为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同时也在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芯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022年10月7日,美国政府颁布最新出口管理条例,力图削弱中国生产甚至是购买最高端芯片的能力,本质上在于根除中国整个先进技术生态系统,拜登政府明确表示:“我们不仅不会允许中国在技术上取得任何进展,我们还将积极扭转他们目前的技术水平。”

一个简单的决定,就让中国没办法进口到世界最先进的芯片,甚至就连自主研发先进半导体和超级计算机的能力都被削弱,过去中国实现人均GDP靠得就是技术升级和本土企业崛起,如今美国的技术战就是围绕这两点进行的。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过去他们主要封锁技术和产品,现在为了把中国的科技龙头企业华为按死,前所未有地升级了美国产品的认定标准,在新的出口管制法律的要求下,任何使用美国技术或软件生产的外国产品都要受到政府管制。

就连美国政客与民进党当局的频繁互动也与这件事有关,因为世界芯片生产的重心就在中国台湾省,大陆一方时刻有着维护祖国统一的目标,更有实现统一目标的能力。

拜登还没退休的时候,美国就提出了《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过给予芯片企业巨额补贴的方式鼓励创新,以求“打败中国”,拜登一度将芯片法案视为“政治遗产”,还把包括该法案在内的其他立法标榜为“罗斯福新政以来对美国最重要的投资”。

美国为了对付中国已经完全对市场规律不管不顾了,芯片制造业本来就是一项全球化产业,通过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相互协作才能实现高效运转的格局,但美国因为政治原因同样对供应链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结合202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全年的集成电路出口首次突破了万亿大关,同比增长20.3%,且中国芯片制造商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这就意味着美国的威胁没法阻挡中国发展的脚步。

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想要通过“技术脱钩”的方式以“阵营对抗”来取代配套协作,将会对全球芯片产业进步和自身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这些决策的背后蕴含着美国很多思考,他们既然这么决定了,就要着手应对,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靠自己的人才来填补,加紧研发是其中一项重点内容。

AI产业发展迅猛,美国必然会继续瞄准AI芯片,中国怕的从来不是被遏制,而是怕缺乏尖端人才。

问题就是,尖端人才并不是没有,只是还缺少一些让他们相向的因素,就目前行业现状来看,顶尖芯片人才大多都是华人,这一点其实也让人有些喜忧参半。

人才浪费,也就这么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锁住人才就是锁住未来

2023年全球前十大IC设计公司排名早已出炉,英伟达、高通、博通、AMD、联发科、迈威、联咏都榜上有名,这几家公司完全当属行业领导者,可前8之中除了高通创始人阿里斯蒂亚诺·阿蒙不是华人外,其余都是华人。

博通创始人陈福阳是马来西亚华人、AMD苏姿丰3岁移民美国、迈威创始人戴伟立高中时期移民美国,其余的何泰顺、蔡明介都是中国台湾省人。

顶尖的芯片精英是非常难得的,他们几个能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离不开三个因素:智商、教育和政府因素。

早有研究表明中国人乃至东亚人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种,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先天性因素。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也是极为关键的,可以看出,这些芯片业界精英大多有着美国留学的经历,学习先进的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对逻辑思维的改造。

当有一批这样的人才汇集时,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芯片的复杂性注定了一位天才无法处理好所有事项,各类尖端材料的制造都需要专门的单位,才能充分发挥出“1+1=2”的效果,美国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完成了这些建设,对于一位人才来说,他们只要去了那边且聪明才智被发现,就能跻身于团队之中当“螺丝钉”。

政府的因素通常体现在政策导向,当然,目前发展缓慢也有着诸多历史原因。

六七十年代发生的故事使得科研人员被迫脱离研究,新一代年轻人也无法得到充分培养;到了八九十年代,政府把经济建设视为发展重点,各个地区、领域的建设都需要大量投资,很难突然去发展高科技领域。

且半导体行业和盖楼还不一样,基础建设领域只要投入了资金就能有所回报,但半导体行业的投资极有可能打水漂。

而台湾地区在半导体行业的布局早在1974年就开始了,当时“经济部长”孙运璿下定决心要把半导体产业发展起来作为未来的战略重心,即便深知有失败的可能,他们仍然特意成立研究中心、斥巨资购买生产线并安排“学霸”继续赴美深造,这些人才回来后依然有当局保驾护航,政府大量投资以设立商业公司。

几十年的努力在今天确实看到了回报,也是意料之中,就连如今很多行业顶级大佬都是中国台湾省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黄仁勋,他的经历同样很有说服力。

黄仁勋祖籍是浙江青田人,由于家庭的原因,他出生在台湾省台北市。

由于学习成绩,他获得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电机工程学位,又在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凭借着这份读书经历,他于1983年进入AMD工作。

彼时的AMD只是个普通的小公司,这段工作经历带给黄仁勋的触动却是极大的。

日后的他虽然有过跳槽经历,但依然立足于硅谷摸爬滚打,接触过专业设计也同样了解过市场趋势。

到了90年代,硅谷芯片行业正在野蛮生长阶段,公司很多,却没有一家能够做大做强,可黄仁勋坚持认为未来芯片时代一定会到来,下定决心去做多功能性芯片。

第一代芯片产品失败了,使他耗费了筹措的所有资金,直到日本一家游戏公司投入了700万美元救命钱才让英伟达起死回生;当Win95时代来临后,黄仁勋带着他的英伟达转向PC市场,甚至找来了另一位业界翘楚David Kirk作为首席科学家,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就这么拉起来了。

由于就身处硅谷,人才对于黄仁勋来说并非难事,接下来就是设计目标。

CUDA的出炉是黄仁勋的一次突破性进展,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热捧,产品的广泛应用则推动了GPU计算专用的崛起,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已经安装了700多个GPU集群,可以说是黄仁勋领导了一次技术变革。

黄仁勋重新定义了GPU,同时也为未来进军AI埋下了伏笔。

每当黄仁勋登上发布会总能引起行业震动,也几乎每次都有人呼吁:“芯片领域的新时代要来了。”

与黄仁勋类似经历的芯片大佬也有不少,可从他们成功的条件来看,高学历、创业环境都是很重要的。

中国大陆不过起步较晚,如今也完全有了芯片研究的能力,哪怕很多企业还处于前期栽跟头的时期,那也是成功路上的必然坎坷经历。

美国不断升级的技术制裁也让无数相关企业想在芯片领域撑起一片天,尤其是能为国分忧,那种荣誉感是大家都向往的。

2025年2月的最新消息,基于国产GPU平台的水动力模型异构并行计算的研究报告已经发布在知网平台,南统超团队也运用这项成果在山东枣庄水库模拟,使用800个GPU与200个计算节点就能在3分钟内模拟出洪水的演变过程,实现了超过160倍的加速。

法新社感慨:“尽管美国加大了对中国的制裁力度,但中国科研人员依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朝着摆脱美国经济制裁的方向又迈出了一步。”

另外,还有一大批AI初创企业正在努力为大语言模型编写高效代码,还有一些小公司正在构建更加专业的模型,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顶级互联网企业正在使用自研芯片运行人工智能模型,通过改进工程算法的方式弥补高计算力的不足,华为的高管都放出狠话:“我们并不认为,没有最先进的人工智能领域芯片就无法在人工智能领域立足。”

前方的道路还很长,但在强大的智商优势下,中国芯片就在不远处,这是谁都愿意相信的。

参考资料

1.美媒:有无芯片,中国都在推进AI 北京日报

2.黄仁勋:一年狂赚4200亿 星辰 商业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美国   台湾省   芯片   半导体   中国   可怕   领域   华人   专家   人才   财经   行业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