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65年7月26日,中南海游泳池旁的凉棚下,毛主席突然问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 这个问题把在座的人都问愣了。
程思远是李宗仁的秘书,跟着这位前国民党代总统刚从海外回来没几天。他万万没想到,毛主席会在这个场合,问出这么一个直白的问题。

程思远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悉。
他是李宗仁的机要秘书,也是李宗仁回国这件事的关键人物。 从1956年到1965年,程思远五次来北京,两次去欧洲。,每次都是为了同一件事,李宗仁想回家。

1955年5月,程思远第一次向中央传话。 他跟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说,李宗仁在美国过得不舒坦,想回国看看。
李克农马上报告给周总理,周总理的态度很明确,欢迎回来,可时机还没到,得慎重。
李宗仁急啊,1955年8月,他在海外发表《对台湾问题的建议》,公开主张台湾应该和大陆和谈。
这话一出,台湾方面炸了锅,美国那边也不高兴。1959年,李宗仁又让程思远把自己收藏的字画带回国内,送给国家。
周总理看到这些字画,对程思远说:"李先生的爱国精神值得赞赏。"话说到这份上,意思就明白了,接受礼物,回国的事还得等。
1963年11月,机会来了。
周总理这次把话说得很细。 他提出"四不可":不可介入中美关系,不可介入美台关系,不可介入国共关系,不可介入第三势力。

程思远在圣诞节前飞到瑞士苏黎世,把这些话转达给李宗仁。
李宗仁听完,当场表态:"我只要回到祖国定居,安度晚年。"
事情看起来顺利得很。
谁知道1964年2月,李宗仁在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发了一篇文章。 文章内容涉及中国外交政策,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这明摆着违背了"四不可"的原则,回国的事,又黄了。
李宗仁后悔得不行,他托程思远给中央带话,那篇文章是自己糊涂,现在追悔莫及。

1965年2月3日,毛主席看到了关于李宗仁的报告。 报告里说,李宗仁已经在美国登广告卖房子了,表示这次是铁了心要回来。
毛主席在报告上批了两句话:"似应欢迎李宗仁回国。去年向美报投书问题,无关大局,不加批评,因他已自己认错了。"
就这两句话,定了调子。
6月19日,程思远第六次飞往瑞士,这次不是去谈条件,是去接人。7月20日,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在程思远陪同下,从巴基斯坦卡拉奇飞抵上海,再转机到北京,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

十年往返,一条归途,程思远后来说,这十年里,他不知道多少次以为这事要成了,又不知道多少次以为彻底没戏了。

7月26日上午10点,李宗仁正在北京东郊国棉二厂参观,突然接到通知,毛主席在中南海等他们。
一行人赶到中南海。 毛主席在游泳池旁的凉棚里等着。 北京七月的天,热得很,凉棚下倒是凉快,树荫投下一大片阴凉。

毛主席穿着便装,见到李宗仁就笑,那笑容里有点调侃,又有点真诚,大家刚坐定,毛主席就开口了。
"德邻先生,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 毛主席的湖南口音很重,"台湾当局口口声声叫我们做'匪',还叫祖国大陆做'匪区',你不是误上贼船是什么呢?"
这话把李宗仁问住了,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接,场面有点尴尬。
程思远反应快,他马上接话:"主席说得对,我们都十分庆幸和盼望早日搭上这条'贼船',因为只有这条'贼船'才能承载我们到达远方的彼岸。"
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李宗仁也笑了,其他人跟着笑,这一笑,气氛就活了。

程思远
接下来的谈话轻松多了,毛主席问程思远在哪儿读的书,做过什么工作,程思远一一作答。
话题转到美国,程思远说了一件事:"主席,美国总统肯尼迪生前,在他的办公桌上就摆着一部《毛泽东选集》,看来他是要部下研究中国。"
毛主席听了,笑得更开心。
程思远又说:"最近有个国民党人对我说,他也用毛泽东思想办事,他把毛泽东思想概括成两句话——调查不够不决策,条件不备不行动。"
毛主席听到这两句话,笑容里带了点欣赏,他点点头,似乎对这个概括很满意。

凉棚下很安静,蝉鸣声从远处传来,毛主席突然看着程思远,问了那个问题:
"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

程思远愣住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说靠理论?说靠群众?说靠党的领导?这些答案听起来都像套话。
"不知道。"程思远老老实实地说。

程思远
毛主席也不卖关子,直接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这句话说得轻描淡写,听起来像句玩笑话,程思远心里却震了一下。
毛主席接着说:"以前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不是空话。
1948年2月,石家庄刚解放不久。那时候解放军开始占领城市,可城市工作怎么搞,谁也没经验。
有些地方做得好,有些地方做得差,毛主席专门写了一份《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

指示里有句话说得很重:"多年以来我们占领了很多城市,有了丰富的经验。可是没有总结,让这些经验埋没,让各种错误的方针及方法反复重犯,让良好的经验限于一地无法为全党取法。"
这个习惯,毛主席保持了一辈子。
1942年4月,延安整风期间。 毛主席在中央学习组作报告,说了一句话:"什么事都需要经验,什么好的政策都是经验之总结。"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跟身边的人聊天,聊到三国时期的曹操和郭嘉。
他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

他是真的在总结。
打完一仗,坐下来复盘哪里打得好?哪里打得差?为什么这么打?下次怎么改?这套方法,从井冈山一直用到解放全中国。
程思远坐在那儿听,心里想的是另一件事。
国民党不是不打仗,也不是没经验。 可国民党的将领们,打完仗就散了,各忙各的。谁去总结?谁去复盘?大家都觉得自己经验够多了,还总结什么?
经验多不等于会总结,这是两回事。
经历过不等于学到了,这也是两回事。

毛主席说的"靠总结经验吃饭",其实是在说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过的事,想明白了,才能做得更好。
这话说给李宗仁和程思远听,也是说给所有人听的。

回国以后,李宗仁去了很多地方。
他去了东北,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油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抚顺、鞍山、旅大,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看。松花江的水,黑土地的庄稼,工厂的机器,矿山的煤。李宗仁说:"百闻不如一见。"

1965年10月1日,国庆节,毛主席邀请李宗仁登上天安门,站在城楼上看游行队伍。两个老人家站在一起,握手,交谈,那天的照片后来登在报纸上,传到了海外。
1966年春节前,李宗仁回了趟老家。
从广东到海南,再到广西。桂林的山水,南宁的街道,柳州的工厂,他见到了很多老乡,很多旧相识,大家坐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
可就在这次旅行中,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病倒了。
1966年3月19日,郭德洁在桂林宾馆突然病情恶化,当地政府马上组织抢救,中央派专机把她接回北京。3月21日凌晨0时40分,郭德洁在北京医院去世。

风雨同舟四十多年的妻子走了,李宗仁坐在病床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国时,李宗仁带回来一些东西。
齐白石的12幅花虫画,徐悲鸿的骏马图,黄宾虹的花鸟画。 齐白石送画给他的时候,特意没题签,就是怕他在海外缺钱,可以卖掉换钱。
李宗仁回国前,次子李志圣想留两幅做纪念,被他拒绝了,这些画,他要交给国家。
还有几瓶外国名酒,每一瓶都有两个世纪的历史,瓶子上有专家签订的标签,有几代收藏者的签名。
其中一瓶英国威士忌,是1938年台儿庄大捷后友人赠送的。李宗仁一直舍不得喝,要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

还有《二十四史》《四部备要》等线装书,这些书送给广西图书馆。
政府给了他20万元人民币,用了几年,剩下的钱,他要如数上交国家。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
从1965年7月回国,到1969年1月去世,不到四年时间。 这四年里,李宗仁见证了新中国的变化,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
那个下午,在中南海游泳池旁的凉棚下,毛主席问的那个问题——"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其实是在问所有人:
你靠什么吃饭?
你的经验从哪里来?
你学到了什么?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追忆李宗仁归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40辑
2. 共产党员网《【共产党"靠什么吃饭"六个论断系列⑥】"靠总结经验吃饭"——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3. 中国军网《学会总结经验》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