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三伏天已至。这既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也是祛寒养生的黄金期。近日,“康阅福田:三伏天,把‘寒病’从骨子里拔出来”活动在福田区图书馆举办。活动特邀主任中医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和治未病中心主任、深圳市中医针灸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潘力弢,为大家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养生讲座。快来get这些实用妙招,让你秋冬少病痛!
“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潘力弢介绍,“伏”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另一方面指天气炎热,宜伏不宜动。她讲解了冬病夏治的理念,即针对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相应治疗,可使疾病症状减轻。其原理在于夏季阳旺,是驱除寒邪、湿邪的最佳时期;春夏为阳,是机体内储备阳气的最佳时期,且利用五行四时相胜原理,长夏属土,克制冬令之寒水,生燥秋之肺金。
针对常见寒性疾病,潘力弢推荐了以下三伏天调理方法:
1.关节痛(寒湿入侵、气血瘀滞):
方法:使用筋骨舒活散(100g筋骨舒活散煎煮10-15分钟)泡脚,睡前浸泡20分钟最佳。
功效:疏通腠理、活血通经、祛除寒凝之气。
2.咳喘症与过敏性鼻炎(寒湿阻肺):
三伏灸:利用艾热刺激沿督脉的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等穴位,温通经络。灸后注意保暖,4小时内不洗澡,多饮温水。灸后轻微口干、上火、局部发红或小水泡属正常,不适需就医。
三伏贴:在阳气最盛时,将温阳散寒中药贴敷特定穴位(咳喘选肺俞、定喘等;鼻炎选迎香、脾俞等),贴3-4小时,以局部微热、发红为度,不适可提前取下。注意: 仅适用于寒性疾病,热症或热性体质不宜。
三伏针:通过针刺肺俞、定喘、足三里、大椎等穴位疏通经络。针灸中若心慌、冷汗、面色苍白,应立即取针平卧,去枕平卧,按压内关,饮温糖水。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3.胃肠病(寒湿伤脾):
方法:脐疗(把盐、生姜、附子饼等药物贴附于脐部)或脐灸(在肚脐上直接灸或隔药灸)。
功效: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
4.夜尿频(肾阳不足、膀胱虚寒):
方法:温阳补肾敷贴、坐灸、直接灸或“尿三针”。
配合:注意保暖、增强肾阳。
“三伏贴是“万能贴”吗?”“中暑就喝藿香正气水吗?”针对三伏天养生常见疑问,潘力弢也一一解答。三伏贴并不万能,只适用于咳喘症、过敏性鼻炎等寒性疾病,热性疾病或体质偏热者不宜使用。中暑时喝藿香正气水也并不全对,只适用于暑湿感冒,表现为头痛、身重等症状,对中暑引起的高热、昏迷等效果不佳,同时要注意藿香正气水含酒精,驾驶人员、孕妇及儿童应慎用。
活动现场气氛活跃,潘力弢还带领读者DIY制作了防蚊虫香囊和关节痛外洗包(筋骨舒活酊)。防蚊虫香囊内装有佩兰、丁香、艾叶等药材,可悬挂于床头、车内或随身携带,发挥驱蚊防虫作用,但需注意防水防潮,哮喘患者及孕妇慎用,且不可内服。关节痛外洗包(筋骨舒活酊)则由生地、土鳖虫等药材煎煮而成,外洗患处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肿胀,使用时需注意水温避免烫伤,若出现皮肤不适应立即停用。这些实用且接地气的养生方法获得了现场读者的一致好评。
三伏天还没结束,2025年初伏时间为7月20日-29日,中伏时间为7月30日-8月8日,末伏时间为8月9日-18日。赶紧抓住三伏天调理,秋冬少生病。
晶报记者 冯燕 通讯员 黄佳珊
编辑:刘珂
更新时间:2025-08-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