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诗圣杜甫笔下的李白,总与酒、诗与不羁相伴。而这位盛唐最璀璨的星辰如何陨落,竟成了千古谜题,一场关于现实与浪漫的千年争论,至今令人回味。
李白
史书记载:病死说的证据
最权威的说法来自李白生前信任的族叔李阳冰。他在《草堂集序》中明确记载李白是病逝。这一说法被后世许多碑碣著述沿用。
范传正《墓铭》中“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宁审乎寿终百年”的疑问,暗示了李白之死与酒的密切关系。晚唐皮日休更是在诗中直言:“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明确指出李白因酗酒导致疾病而亡。
现代学者郭沫若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考证:61岁的李白在金陵突发疾病,可能是脓胸症初期。次年62岁在当涂养病时,病情恶化为“腐胁疾”,最终在十一月病逝。
《旧唐书》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李白因饮酒过度致病,死于宣城。纵观李白晚年,怀才不遇的苦闷让他更加依赖酒精,“举杯消愁愁更愁”不仅是诗句,更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白泛舟
民间传说:捞月而死的浪漫想象
然而,民众对诗仙的离去有着更富诗意的想象。五代《唐摭言》记载:“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这一传说在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中也有提及,并特别标明是“世俗言”,即民间流传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传说在李白去世后不久就已经产生,而非后代杜撰。
到了元代,王伯成的杂剧《李太白流夜郎》将这一传说搬上舞台,虽然艺术创作不等于历史事实,但反映了这一说法在民间的深厚基础。
李白醉酒
为何人们更爱“捞月”之说?
对于热爱李白诗歌的人来说,“揽月落水”无疑是最符合诗仙气质的离去方式。
李白一生爱月,留下无数咏月名篇。在他心中,月亮是高洁、美好的象征。一个如此热爱月亮的人,最终因追逐水中月影而离去,不仅富有诗意,更是一种象征——他并非死去,只是去拥抱自己一生所爱的明月。
这种传说背后,是人们对李白人格形象的认同和期待。他恃才傲物、不愿屈从世俗的形象,与“捞月而死”的传说相得益彰。
李白醉酒图
结语:现实与浪漫之间
其实,两种说法并非完全对立。即使李白是因醉酒后捞月落水而死,本质上还是与他的酗酒习惯有关。
李白晚年确实身体状况堪忧,而他“狂饮”的习惯又加剧了病情。也许真相是:一个病弱的诗人,在酒醉后产生了捞月的浪漫冲动,最终溺亡。这样,两种说法便合二为一。
历史的长河冲刷了太多细节,我们已难完全还原诗仙生命最后的时刻。但无论是病逝还是捞月而死,李白留给我们的,是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
或许,如何死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活着。李白用他传奇的一生和不朽的诗篇,早已超越了肉体的消亡。他的死因成谜,反而为这位本就充满传奇色彩的诗人,增添了最后一道神秘的光环。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