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类的太空“淘金热”正达到顶峰。全球太空经济估值已逼近1.8万亿美元,从低轨星座到载人航天,一切都欣欣向荣。
然而,就在本月初,一个揪心的消息传来:神舟 20号的航天员返航被迫推迟。
根据报道,原因直指轨道碎片撞击的“高度嫌疑”。
它揭开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人类仰望的星辰大海上,正漂浮着我们亲手制造的“隐形暗礁”。

许多人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航天器如此脆弱?
因为太空中的垃圾不是漂浮,而是在飞行。在近地轨道,碎片的时速高达每秒7到8公里,这相当于子弹速度的20多倍。

一块10厘米(拳头大小)的碎片,其撞击动能约等于一辆250公斤的摩托车以时速96公里迎面撞来,这种撞击足以瞬间摧毁一颗价值数亿的卫星,这还只是我们能追踪到的“大块头”。
美国宇航局(NASA)早就将轨道碎片列为航天活动的首要威胁,而真正让人类防不胜防的,是那些1至10厘米的“微型垃圾”。

它们小到雷达难以追踪,却足以打穿太阳能板、击碎光学镜头,让航天器“失能”甚至“失明”。神舟20号遭遇的“嫌疑犯”,很可能就是这种。
这些致命的碎片是火箭发射后分离的部件、报废的“僵尸卫星”、航天器表面脱落的涂层,以及最糟糕的“人祸”。

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之一,发生在2007年。美国在一次反卫星武器测试中,在860公里的高空瞬间制造了数千块大碎片。
这些碎片至今仍在轨道上高速“游荡”,像病毒一样扩散,就引出了业界最担心的噩梦——“凯斯勒综合症”。

就是一个“垃圾制造更多垃圾”的恶性循环:一块碎片撞击一颗卫星,产生1000块新碎片;
这1000块新碎片再去撞击其他卫星,产生10万块碎片……
最终,整个轨道将被碎片“锁死”,人类可能几十年都无法安全进入太空。

正像是在一个“隐形雷区”里,疯狂地抢建价值1.8万亿美元的“摩天大楼”。
以Starlink(星链)、Kuiper(柯伊伯)为代表的商业卫星星座,正以每周几十颗的速度“下饺子”,轨道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拥挤。
每天依赖的通信、导航、气象、遥感,都建立在这些“空中资产”的安全之上。

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家级任务风险,而是对整个商业航天生态的警告。
一旦“凯斯勒综合症”被触发,这1.8万亿美元的产业,可能瞬间变成1.8万亿美元的“太空垃圾”。
面对日益“肮脏”的太空,我们难道不能“打扫”一下吗?能,但太难也太贵了。
“打扫”的成本,可能比“扔垃圾”的成本高出成千上万倍。

不过技术上各国正在尝试,比如欧洲空间局的ClearSpace-1任务,打算用一个“大爪子”去抓捕废弃卫星;日本Astroscale公司的ADRAS-J项目,则在试验用“磁铁”或“大网”去捕获碎片。

同时还有《外层空间条约》、ESA的“零碎片宪章”等,但这些文件更像是“君子协定”,缺乏法律强制力。
但是现实是这些“太空环卫工”一次只能清理一个“大家伙”。而对于那几十万、上百万块致命的“小碎片”,我们目前几乎束手无策。新碎片生成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清理的速度。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