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品牌想用“人民”这个字眼搭建一座连接传统与年轻的桥梁时,事情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人民咖啡馆”这四个字,它不是某个街角文艺青年的小店,而是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铺开的连锁品牌,门店装修通体红色、印满五角星,乍一看像是在走一条“红色国潮”路线,可就在一片打卡热潮中,这个名字引发了更深层的质疑一家商业咖啡馆,能不能堂而皇之地用“人民”二字?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多次驳回记录,“人民咖啡馆”因涉嫌“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未能注册为商标,企业只能退而求其次,注册了“要潮人民咖啡馆”这一替代版本,它在线下门店和宣传中几乎都去掉了“要潮”二字,继续使用未被核准的“人民咖啡馆”。

既然商标未获核准,它也无法对模仿者发起有效维权,导致全国各地出现了“人民茶馆”“人民咖啡屋”等仿品,让品牌陷入一种“火了但不好管”的尴尬。
“人民”二字在中国语境里有着特殊分量,它代表国家、象征集体、承载信仰,如今出现在一杯26元的拿铁上,被包装成消费符号,一部分人难免觉得被冒犯,人民网的评论也道出了社会共识“‘人民’不是流量密码,不该被商业滥用。”

这种反感并非对咖啡或国潮的排斥,而是源于一种情感底线当象征信仰的语言被娱乐化时,仪式感就被稀释,庄重感也随之流失。
它高喊“用咖啡讲述中国故事”,却用的是一种文化错位的叙事,咖啡源于西方,而红色装修象征的是革命年代,两者放在一起产生了强烈反差,这种设计固然新鲜,却显得生硬,相比那些通过文化转化让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品牌,“人民咖啡馆”的创意更像是一场短期的注意力实验。

所谓“亲民”价格与部分高价周边形成矛盾,品牌的文化调性和消费体验不统一,而商标未获批、维权乏力,也让品牌难以持续扩张,甚至一旦某家仿冒店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公众可能会将负面印象一并投射到“人民”这个名字上,带来无法控制的舆论后果。
11月8日要潮文化发布了道歉声明,宣布整改,承诺在大陆门店加上“要潮”字样,然而声明中特别指出香港、澳门及海外门店仍保留“人民咖啡馆”名称,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让人感觉整改更像是一场权宜之计,若真正理解“人民”二字的分量,就不会把尊重变成选择题。

国潮不是堆砌符号,也不是利用红色意象赚取关注,真正的文化创新,应是让人们在日常中自然地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深度,而不是被营销话术推着走。

“人民咖啡馆”这事儿最近在网上可是热议不断,大家的看法真是五花八门。
“人民”这个词分量很重,不能随便拿来当商业招牌。
“乍一看店名和装修,还以为是哪个官方部门开的,结果只是一家市场化公司,这种感觉挺不好的。”
“‘人民’二字的分量,藏在每一份公共信任里,商业营销不能以亵渎公共价值为代价。”
“这定价,好像也没那么‘人民’?”
“这么多模仿店,产品定价都不统一,万一哪家出了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骂的可是‘人民咖啡馆’这个名号。”
“在国内就加上‘要潮’,在国外还是直接用‘人民咖啡馆’,这算不算‘两面派’?对‘人民’二字的尊重难道还分地域吗?”
“山寨店不仅分流顾客,其不当言行还会损害品牌形象。”
商业品牌使用“人民”、“新华”这类具有公共属性的词汇,边界到底在哪里?什么样的“中国故事”讲述方式,才是你所能接受并认可的?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看法!
信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