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抗战|新闻丰碑 铭刻坚韧忠勇的精神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城区举行义卖献金活动,筹集抗战经费。(资料图片)

范长江(右二)与同事们在张家花园被轰炸后的废墟上留影。(资料图片)

一九四〇年八月二十六日《新华日报》社论《以胜利回答敌寇暴行》。(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供图)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记者 聂晶 摄/视觉重庆

1939年,在日寇对重庆实行的无差别轰炸中,“报社职工坚持在潮湿的防空洞里写稿、编报、(章)汉夫和几位同志从此感染严重的哮喘病,发作起来吃点药还是喘着干活,直到脸色铁青了,才由人急忙用滑竿抬去住几天医院。”

1940年8月26日,战火中的重庆城满目疮痍。化龙桥的防空洞里,《新华日报》的印刷机正紧张运转,社论《以胜利回答敌寇暴行》的铅字逐渐成形,字里行间喷薄着不屈的火焰:“我们不会在敌寇惨暴的轰炸前面消沉屈服!敌机能够破坏我们的财物,摧残我们的肉体,消灭城市的繁华,却绝对毁灭不了我们坚持团结抗战的决心。”

这篇诞生于轰炸间隙的社论,恰似抗战时期重庆新闻界的精神宣言。从1938年到1945年,在这座被炸弹反复撕裂的城市,500余名中国报人在此集结,200多位外国记者在此驻留,他们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凌厉的防空警报,交织成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号角。

如今,记者循着这篇社论的墨迹,从嘉陵江畔的化龙桥,到枣子岚垭的马鞍山,再到中山四路的曾家岩,重走3处抗战旧址。报人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的故事,却被一代代后来者铭记——坚韧、忠勇,依然是这座城市最深沉的底色。

化龙桥畔

《新华日报》的热血坚守

2025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阳光炙烤着大地,记者从轨道9号线化龙桥站走出,沿华盛路北行1公里左右,便能看到山坳里那几栋灰砖小楼——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罗辑,是重庆大轰炸题材纪录片《苦干》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那时化龙桥的夜空,一半是炸弹的火光,一半是报馆的灯光。”罗辑谈及此,满是感慨。在档案馆的故纸堆中,乔冠华和龚澎这对新闻伉俪的身影,总是格外清晰,令人感佩。

乔冠华当时担任《新华日报》国际专栏主笔。一篇篇署名“乔木”或“于怀”的国际评论,像一把把锋利的解剖刀,把复杂的国际局势、反法西斯战争的走向剖析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又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必胜的信念。

龚澎,这位身着蓝布旗袍的女记者,则像一位优雅的战士。她用流利的英语,在另一个战场上,与敌人展开了无声的较量。

他们的爱情,也在烽火中绽放。1943年11月,曾家岩50号的阁楼,成为了他们幸福的港湾。婚房里,只有一张木板床和两箱书,简单又朴素。周恩来笑着送来的贺礼是一盏马灯:“你们的笔杆子,要像这灯一样,黑夜里也得亮着。”毛泽东主席闻讯后,称赞他们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在乔冠华和龚澎身后,是整个《新华日报》的“集体冲锋”。社长潘梓年每晚都要主持社论委员会,各位委员合理划分工作任务,每人每周需完成1—2篇社论。这些社论,不仅要观点鲜明、素材丰富,还要巧妙应对国民党的新闻审查,每一篇都是他们智慧与勇气的结晶。

重庆战时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不少报人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1939年,在日寇对重庆实行的无差别轰炸中,“报社职工坚持在潮湿的防空洞里写稿、编报、(章)汉夫和几位同志从此感染严重的哮喘病,发作起来吃点药还是喘着干活,直到脸色铁青了,才由人急忙用滑竿抬去住几天医院。”1998年出版的《〈群众〉周刊史》中这样写道。

为何重庆的防空洞能孕育出中国最坚韧的媒体基因?这让罗辑常常思考:“或许答案就藏在新华报人那盏煤油灯下。他们早已将专业精神淬炼成城市的精神钢骨。”

马鞍山里

范长江与新闻火炬的传承

从化龙桥出发,驱车驶往上清寺方向,穿过枣子岚垭的老巷,便能看到宏伟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在它的背后,马鞍山18号,如今是修缮一新的沈钧儒旧居,石阶上,岁月留下了磨亮的凹痕,见证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1940年12月10日,这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周恩来、茅盾、郭沫若等20多位名人,他们是来参加一场婚礼的。这场婚礼的主角,是32岁的范长江和24岁的沈谱。范长江长子范苏苏曾在2009年重返山城,站在沈钧儒旧居前,他手中握着泛黄的老照片,仿佛将时光拉回了那个特殊的日子。“新郎新娘穿的粗布长衫,和客人没两样。”范苏苏深情回忆道。陪同他寻找父亲足迹的,是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重庆日报原首席记者罗成友。

记者走进沈钧儒旧居,一楼正在展出“沈钧儒重庆史事展”,二楼则是沈钧儒卧室,沈谱、范长江卧室等几间小房。据罗成友回忆,当日范苏苏还背诵了姥爷沈钧儒在婚礼上即兴为新人写下的一首诗《题爱女筱婵与范君长江结婚纪念册》,这不仅是对女儿婚姻的祝福,更是对他们同赴国难展现担当的赞誉。

曾参与策划“范长江生平展”的西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龙伟教授,致力于研究范长江新闻历程已十余年,谈及这位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他如数家珍:“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与恽逸群等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后在武汉更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以下简称‘青记’)。‘青记’的成立,让全中国各党各派以抗战为宗旨的新闻工作者走到了一起,形成中国新闻界的大团结。”

1939年,范长江随青记总会迁至重庆。在日军轰炸重庆期间,青记总会两度被炸。范长江站在废墟上鼓励大家:“敌人可以炸毁我们的房屋,但不能动摇我们抗战的决心!”

2000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青记”成立日——11月8日被确定为“中国记者节”,“范长江新闻奖”也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至高荣誉。

曾家岩上

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抗战

从马鞍山出来,沿着中山四路步行不到20分钟,便来到曾家岩50号的周公馆。这座看似普通的小楼,曾是中国共产党与外国记者交流的重要场所。

“那时的曾家岩,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万花筒。”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大明说。

抗战期间,超过200位外国记者先后来到重庆,他们以笔为眼,记录下中国军民的浴血抗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亲身经历了1939年的“五三”“五四”重庆大轰炸,记录了惨不忍睹的沿途景象。在重庆,他结识了周恩来,从此,白修德对中国共产党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1940年12月,“中国人民的朋友”安娜·刘易斯·斯特朗抵渝。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在电话中谴责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部老式电话机至今仍挂在周公馆原处。国际上对此谣言四起,为了抢占外媒高地,周恩来在曾家岩50号同斯特朗彻夜长谈,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正在酝酿投降和内战的阴谋。

刘大明认为,曾家岩50号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国际传播的缩影。通过这里,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遍世界,党的主张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外国记者们在曾家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魄力,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

抗战时期在重庆的新闻人,他们以笔为剑,以纸为盾,在战火中坚守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如今,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当年新闻人的爱国情怀与忠勇担当,依旧熠熠生辉,激励着当代新闻人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专家解读>>>

抗战的号角

——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

蔡斐

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广大新闻工作者以笔为枪,像战士一样同敌人作坚决战斗。相较战场上同敌人直接厮杀的枪战,笔战到底有多大作用呢?

“笔战是枪战的前驱,也是枪战的后盾!”1940年9月29日,周恩来给出了这个有力的答案。这是他当天给《国讯》杂志工作人员王席君的题字。彼时,周恩来还有一个身份——《新华日报》董事长。

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报馆,不仅出报纸、办刊物,还发行图书,出版了包括“新群丛书”在内的上百种图书。如此努力的《新华日报》,被誉为“抗战的号角”。

枪战为笔战明确主旋律。枪战怎么打?国共两党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同的主张。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试图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作战。中国共产党则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把抗日战争变成一场人民战争。这一方针,也直接决定了《新华日报》舆论引导的主旋律。

笔战为枪战吹响冲锋号。笔战怎么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在《新华日报》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内容生产的总基调,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笔战枪战是一体的。提笔上阵,以笔为枪,不独是《新华日报》的表现,而是抗战时期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种集体自觉、行业特征和普遍表现。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超越了阶级、党派和个人利益,用铿锵的文字来唤醒民族同胞,激励前线将士、推动后方生产、请求国际援助,在新闻的岗位上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值得永远尊重和铭记。

(作者为重庆史研究会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聂晶

原标题:人民的抗战|新闻丰碑 铭刻坚韧忠勇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历史   忠勇   丰碑   坚韧   精神   新闻   重庆   抗战时期   周恩来   中国   闻人   社论   枪战   记者   中国共产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