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有位考生考了五次都没中,他不是没才华,而是才气太盛,反而被嫌弃。
最后,他干脆跑去青楼写词谋生,结果一首牢骚诗传遍大江南北,连青楼女子都能哼上几句,成了千古绝唱。
这位考生,就是柳永,一个连皇帝都说“让他去浅斟低唱”的人。
那么柳永到底写了什么词,能惊动皇帝?又为什么,一个被官场嫌弃的浪子,最后成了文学史上的巨匠?

柳永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他父亲虽然只是个小官,但家中重视教育,他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少年时就立下志向,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十九岁那年,他带着一腔热血和满腹文章,第一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第一次进京赶考,结果却出师不利,虽然他才华横溢,但却没有中榜,落榜的原因倒不是文章不好,而是他的风格不合时宜。
在那个讲究经义、政论、道统的年代,他的词被认为太艳俗,不庄重。

但这没能打击他,他继续读书写词,尤其是在民间,他的词开始小有名气,很多青楼女子都喜欢唱他的作品,他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歌女,生活圈子逐渐偏离了传统士大夫路线。
第二次科举,依然落榜,这一次,他彻底明白,自己的词风和朝廷要求之间有一道鸿沟。
于是,他写下了那首震惊朝野的《鹤冲天·黄金榜上》,词里写着:“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些话,带着讽刺,也带着不甘。
结果这首词民间迅速传唱,连皇帝都听说了这首词,宋真宗听完后,冷笑着说,让他别考了,去浅斟低唱吧,一句话,彻底堵死了他的仕途。

此后几十年,柳永一直漂在青楼之间,他写词为生,虽说靠才华吃饭,但还是有很多人瞧不起他,说他堕落,说他不务正业。
但他自己却说:“写词糊口也是本事,”他没觉得羞耻,反倒把词写得更生动、更接地气。
他与歌女之间的关系也非表面那么简单,他不仅为她们写词,还关心她们的生活,有时甚至资助她们脱离苦海,他的词里,写了太多女性的情感、离愁、期待和痛楚,也因此打动了无数人。
在这段长达十几年的青楼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词作,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写的是离别的场景,最后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那种淡淡的伤感,至今读来仍能让人动容。

后来,朝廷为了安抚年纪大的落榜书生,特开“恩科”,柳永看到机会,改名为“柳永”,重新参加考试。
这一次,他终于中榜,成了进士可惜父亲早已过世,没能见证这个时刻。
当上官之后,柳永并没有高升,他被安排到地方做基层官,比如余杭县令、睦州推官、盐务官等,他认真做事,也关心百姓,他写过《煮海歌》,讲的是盐民的苦难,很多人因此对他刮目相看。

尽管如此,皇帝对他始终不感冒,他曾试图再次献词,希望博得赏识,但换来的评价是:“词是不错,可气不正,”这句话几乎宣判了他的仕途再无可能。
他最终选择辞官,回到民间,晚年定居润州,写词、喝酒、交友,他的身体渐渐不好,最后病逝。
传说他死在一位青楼女子家中,那些他曾帮助过的女子们集资为他安葬,送他最后一程。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他的词在当时流传之广无人能及,不只上层社会,连最底层的百姓都能哼上几句。
他的词风不再是士大夫那种高高在上的调调,而是贴近生活、直击人心的句子。
他的成功,不是靠权力,而是靠文字,在科举制度对他关上所有门的年代,他用一支笔为自己写出了一条路。
他没有去迎合主流,却被民间所接受,他没有做到“忠孝节义”的士人标准,却让无数普通人从他的词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的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一个讲究正统、排斥个性的朝代,才华并不总能被制度接纳,但如果坚持自我,也许换一种方式,依旧能成就一番事业。
柳永的词,至今仍在传唱,当年那首《鹤冲天》中的不甘,如今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他虽然没能在官场大展拳脚,却在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朝对文人的管理非常严苛,只要你不符合主流,就会被打压,柳永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他是少数能在夹缝中活出自我的人。

他的经历,也让人反思“成功”的定义,做官就一定是成功吗?如图过不是制度所限,也许柳永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正是这份不被认可,让他在文学上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今天的我们,再看柳永,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词人,他是一个用才华对抗命运的人,是一个用文字记录时代的人,他的词,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爱与恨、得与失、梦与碎。
他的一生,是制度与天才的碰撞,他没有妥协,也没有沉沦,他只是用他那支笔,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