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殷商”展即将开幕!文物“天团”讲述殷商500年

殷商文物“天团”登陆大运河畔。5月18日,“看·见殷商”展览即将在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中揭幕。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汇聚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按“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4部分,在1720平方米展厅里勾勒出一幅灿烂商文明全景图。该展5月1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将持续至10月12日。

国际博物馆日将至,殷商文物“天团”登陆大运河博物馆。

镇馆牛尊限时“出差”7天

走进“殷商”,要穿过一扇巨大的甲骨文“商”字门,文字和纹饰在数字大屏上滚动,宛若连通古今的时空隧道。拐个弯才算真正进入展厅。在灯光映衬下,338件展品错落摆放,丝线和光影交织,玫瑰红和青铜绿的主色调,营造出商都的空间意象,神秘且隆重。

国际博物馆日将至,殷商文物“天团”登陆大运河博物馆。展厅入口,一个巨大的甲骨文“商”字,敞开数字大门,配合变幻的文字和纹饰,营造出古今交融的场景。

展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重现商王朝——绵延500余年,以中原为中心,经略四方,跨越黄河流域,东临海岱、西抵晋陕、南至长江、北达燕山,揭开中华文明创新交融的演进序章。

存世孤品龙形觥、时代最早的青铜鼓、形似“开瓶器”的铜人形器等“群星”在展厅云集。策展人、首博研究馆员高红清介绍,这些展品来自商文化覆盖区域,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图为一件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部分重磅文物限时“出差”。占据展厅“C位”的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亚长牛尊,仅在京闪现7天。从正面看,牛角弯曲,牛口微张,牛目溜圆,活脱脱一只“牛憨憨”。从侧面看,它的肚子大又圆,臀部微微翘,甩着一条尾巴。牛颈部及器盖内壁都有铭文“亚长”。设计师巧妙地在展柜里摆放了一个长方形小镜子,将牛颈部的字迹亮出来。

图为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亚长牛尊。

这是殷墟出土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容器,原型是商代的野生水牛——圣水牛。其全身布满龙、鸟、鱼等动物纹饰,腹部两侧饰虎纹,虎头低垂,虎尾上卷至牛臀部。

牛尊是商代将军亚长的随葬品,祭祀酒器。这件文物出土时,破碎较为严重,除器盖外,腹部和四肢早已碎成多块,且由于长期挤压,多处出现变形。文物工作者费了很大力气才将它拼贴复原。

墓中还发现了亚长的遗骨。他是商王朝南部“长”姓家族首领。专家推测,亚长忠勇善战,曾多次驰骋疆场,最后战死沙场。春秋频转,牛尊为证,文明的传承生生不息。

两对重器近半个世纪首次重聚

展览另一大看点是两对青铜重器——妇好鸮尊和青铜亚丑钺,时隔近半个世纪首次重聚。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藏的两件鸮尊各享一个展柜,双“鸮”合璧。

展厅里,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藏的两件鸮尊各享一个展柜,一左一右,双“鸮”合璧。约50年前,两件文物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形制、纹饰、铭文基本一模一样。如今,两只“猫头鹰”挺胸抬头,凝视彼此。它们双翅并拢紧绷,双脚并拢,四趾抓地,尾巴下垂,身上还披着极繁风的“外衣”——云雷纹、饕餮纹、羽翎纹、盘蛇纹、鸮纹、蝉纹等精美纹饰遍布。每只鸮的后脑勺上都有两个盖钮,造型是立鸟和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藏的两件鸮尊在展厅对望。

轻触展柜上的互动屏,可以看到这对“双胞胎”的体检报告:国博鸮尊高45.9厘米、重16.7千克,立体感更强;豫博鸮尊高46.3厘米、重16千克,线条更纤细精致。

在商代,鸮被视为“战神”的象征。鸮尊的主人是中国第一位女军事家、商代王后妇好‌,她不仅是杰出的军事统帅,还是辅佐商王武丁实现中兴的政治家。这对“双胞胎”像是信使,将妇好鲜活独立的女性形象娓娓道来。

山东博物馆藏的亚丑钺、国博的兽面纹铜钺也在展览中“同框”。兄弟俩上一次会面要追溯至1965年,同时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

仔细看,哥俩一个方脸、一个长脸,均是浓眉大眼、高鼻梁、方下巴,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两张憨厚的笑脸,颇有威慑感,是王权、兵权的象征。其中,“长脸”因脸颊对称刻有“亚丑”二字,故得名“亚丑钺”。

“亚”字在商代具有重要意义。“亚丑”铭文的发现,证明了一个部族的存在。这对钺不仅是作战武器,也有仪仗礼器的作用。

电影《哪吒》文物原型集合

展览结尾特别设置了一个“彩蛋”,以电影《哪吒》中的形象和道具为线索,一众文物原型集结露脸。

“今年电影《哪吒》火爆出圈,影片中许多设计灵感源自商代文物。我们将它们请到了现场。”高红清指向展柜里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鹰形铃说,它们是两只结界兽形象的灵感来源。 其中一只结界兽是大粗眉、圆杏眼、蒜头鼻,与青铜人头像的经典元素高度契合,另一只卷鼻子结界兽,与鹰形铃的嘴部造型极为相似。

“两只可爱搞笑的结界兽,戴着金面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商周遗址三星堆的代表文物。”高红清说,结界兽手中形似巨大问号的“武器”,整体造型源自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虎纹钺,边缘锯齿造型则借鉴了城固县张骞纪念馆的青铜锯齿镰形器。

一件墨绿色的商代玉刀,独享一个展柜。它是龙王敖光劈开东海的“龙牙刀”。相比敖光高大帅气的形象,这件玉刀自带反差萌,仅长约25厘米。商代匠人还在小巧的刀身两面,各雕刻6个鹦鹉状小鸟纹,尽显手艺绝妙。

一件商代玉刀独享一个展柜。它对应电影《哪吒》中龙王敖光劈开东海的“龙牙刀”。

专家介绍,玉刀出土于殷墟遗址亚长墓,仿同时期铜刀所制,刀刃两面磨制,较锋利,无使用痕迹,推测作为古代贵族的随身佩饰,不仅象征着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更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从仙界的“神器”到人间的用具,很多电影中的元素可以在展厅找到呼应。首博拿出了馆藏文物变形虺纹铜敦,玉虚宫天元鼎浑圆的造型就来自这件战国铜敦。“敦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物,曾是王族餐桌上的奢侈品。”高红清说,一同展出的铜铙、铜觚、陶觚,对应电影中哪吒生辰宴上出现的乐器和酒具。

展览开篇就有一件出土的商代“小王子”——宽面平脸,鼻梁粗大而隆起,眼球微凸,宽嘴微笑。他胸部有“子”字。这是商王的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祺瑶,武亦彬

流程编辑:U0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9

标签:历史   殷商   文物   商代   哪吒   青铜   展柜   博物馆   殷墟   纹饰   展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