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带女儿在公园玩儿时,听到几个奶奶讨论说:
“我家孙子,只要他妈妈一回来,那晚上就不跟我睡了,吃饭不跟我坐一起,上学不让我接送,就连说话也变得脾气暴躁起来,我看这些都是他妈妈教的,害怕我抢走了孙子的爱,故意那么教的”
讲真的,同为妈妈,刚开始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内心不禁堵得慌
一方面,是对孩子成长环境的堪忧
如果一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变成了“谁抢了爱”、“谁故意教的”宫斗模式,大人若每天都忙着勾心斗角、制造内耗和情绪焦虑,那又有什么好心情和好的语言留给孩子呢
另一方面,是对妈妈这个角色的鸣不平
从家庭教育、和妈妈这个角色来看,兰妈相信没有任何一个母亲会故意教自己的孩子“不跟谁亲”
这一点,还是很具代表性的
如果真的有孩子跟老人不亲,背后的真相也是: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谁陪伴孩子陪得多,那孩子就跟谁亲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说孩子不跟谁亲,就是谁不爱孩子,而是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能让孩子理解和消化的爱,才是一段感情能得到双向奔赴的关键
01
爱是相互间的尊重和包容
你在公众场合维护了孩子尊严,孩子自然喜欢和你在一起
对于爱孩子这件事,兰妈相信,爸爸妈妈也好,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也罢,大家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在爱孩子这件事上,也不应该非要论个第一、第二,或者第三、第四
很久以前,碰到过一个“一讲话就哭”的玻璃心女孩
每次只要是奶奶和妈妈共同问她一个问题,她都会静静地低着头不说话,随着大家的唠叨声音越来越重,女孩的眼泪也跟不要钱一样哗哗直流
奶奶说:“这孩子也太脆弱了,学习学得好不好不要紧,做人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治一治,你看看,我们谁跟她说话,她都低着头不搭理,一点尊重人的礼貌都没有,要是以后嫁了人,怕是在婆家也没有好日子过”
妈妈也说:“我们也没对你怎么样,一脸受了委屈的苦瓜脸给谁看呀,就你这臭脾气,也就是在家里敢横着走,到了外面根本没人会惯着你”
后来,为了让女孩开口说话,妈妈甚至还不断施压说:“你哑巴了呀,讲话呀,如果再不说话,以后就当个哑巴,我们一家人都不要说话了”
对此,女孩依旧是紧闭着嘴巴,怎么都不肯说一个字
再后来,还是爸爸下班回家后,女孩才飞奔到爸爸的怀里,然后叽叽喳喳地说了很多不愿意跟奶奶和妈妈讲的话
爸爸问女儿“为什么不愿意和奶奶妈妈讲话”,女儿的回答居然是:“妈妈和奶奶以前总是问我更喜欢谁、现在又问我愿意听谁的,我不管怎么回答,都有一个人会不高兴,就算我回答「听谁得都行」,她们还会怪我没主见…”
…
看吧,爱就是相互间的尊重和包容
特别是公众场合下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也能包容孩子的小缺点,孩子人前有了自尊自信,对家人、朋友、甚至每一段关系,自然都透露着积极阳光、和容易亲近的自来熟特点
所以,爱孩子就要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不要问孩子“更爱谁”、“喜欢听谁话”的无聊问题,也是不给孩子“找为难”里的性格尊严
如此,孩子才能轻松自在地爱自己、爱别人
02
爱是过去很多日子的陪伴
你陪伴了孩子每一个阶段成长,孩子自然会依赖这份感情
爱孩子这件事,也是有个先来后到的
正如“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这件事,绝对就是妈妈的先入为主,给了孩子独一份的依赖和无可替代的情感寄托
认识一个姑娘,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性格
特别是读了大学之后,和家里人说话总是吃鱼带刺那样让人听了不舒服
比较典型一次,女孩开学前一个星期开始收拾行李,妈妈每天都从家里找一样东西塞进行李箱
女儿看到后有些烦躁,对着妈妈就开始吐槽说:“老妈,你能不能一次性把东西都装好了,每天跟挤牙膏一样,真的好烦人呀”
妈妈为了让女儿满意,开始翻箱倒柜地寻找学校能用得上的物品,每准备一样东西的时候还不忘问一句:“这个用得上吗?需不需要给你装上呢”
女儿一听,双手一摊,做了个无语的表情就不说话了
再后来,女儿到学校开始读书之后,和家里联系最频繁的那个人就是妈妈
对此,很多人都说“女儿就是不一样,不管怎么争、怎么吵,还是妈妈的小棉袄,走到哪里都离不开妈妈”
妈妈呵呵一笑,然后告诉大家:
哪有什么离不开,只不过是以前无数个日夜陪伴里的习惯和责任依赖罢了
妈妈这个角色也是天生就为孩子而生的,孩子哭了别人可以继续玩手机,妈妈不行,第一时间就要去抱着孩子哄,如果没有这样做就会被人吐槽不负责任,孩子学习不好别人可以轻飘飘一句“儿孙自有儿孙福”,妈妈不行,总是未雨绸缪地给孩子铺路,生怕孩子把自己的走过的苦日子再走一遍,孩子生病了别人可以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可妈妈还是不行,宁愿用自己的命去换孩子一生平安顺遂…
所以,妈妈的爱,不仅伟大,还是其他人无法超越的时间轨迹
从十月怀胎的情绪感知、婴幼儿哺乳的亲密接触、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乃至再后来的作业辅导、学期毕业、成家立业、带孙帮扶…
光是这些跨越时间、周期又长的相依相伴,就是很多人无法比拟,也是无法超越的情感深厚
就像“你都没有陪伴孩子那么多,也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和回忆,孩子又怎么会相信你、依赖你呢”
03
爱是懂得鼓掌喝彩的听众
你把孩子当成舞台上耀眼明星,孩子自然喜欢找你分享喜悦
有人说:“,不扫兴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幸福感满满的孩子,父母永远不应该打断孩子的快乐,更不应该用成年人的思维和规则去限制孩子的自由”
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更愿意有一个支持自己、鼓励自己、还能为自己鼓掌喝彩的听众
如果有家长能做到这一点,那亲子关系自然也会不一般了
公园里听到一对母女的对话:
妈妈问:“晚上吃什么饭”
女儿:“I don't know”
妈妈:“你连想吃什么饭都不知道吗”
女儿“yes”
妈妈再问:“那我们去吃米饭?面条,还是火锅呢”
女儿依旧是“I don't know”
对此,妈妈一直是耐心十足地和女儿对话,从未有半点不耐烦、或责怪孩子的意思,对话期间还不停地赞美女儿的英语水平大有提升
…
每次一想到这里,兰妈瞬间就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对父母无感的原因了
因为打从我没有回答出他们想要答案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会劈头盖脸地把我骂一顿
同样是用英语回答问题,我想爸爸肯定会骂我几句:
“能不能好好说话?”
“拽什么英文”
“看把你能耐的”
是呀,一个能欣赏鼓励你,和一个听到你讲话就不停挑刺的人,你更愿意和谁亲近、多讲话呢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04
爱是眼里藏不住的温柔体贴
你把孩子每一次缺点说成优点,孩子自然会用积极能量待你
爱孩子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一点也不容易
特别是让孩子感受到爱这件事,很多家长都掉进了所谓的“为你好”陷阱,总觉得自己走过的路比孩子吃过的饭都多,总是以自己的那点经验和认知去不停地限制干涉孩子的生活
可时间久了,孩子感受到自由被限、也没有自信和快乐可言时,你猜他们会怎么做呢
不久前,兰妈让女儿去帮忙取快递
大女儿骑着自行车,小女儿紧跟其后,原本是姐妹同心,也特别放心的体验过程,可小女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快递丢在地上,然后还唠唠叨叨地说了一句:“以后再也不去取快递了,累死我了”
听到如此声音,我连忙吹捧说“辛苦了,真是谢谢两个宝贝,帮了妈妈如此大的忙,这个家离了你们可是不行”
再后来,当我拿着剪刀开始拆快递,发现包装盒都是湿着的时候,大女儿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解释说:“就是,那个,我取快递的时候太重了,没拿住,然后就不小心掉地上了,刚好地上还有一滩水”
我一听,立马安慰说
“我还以为什么事呢,没事啊,多大点事呀,快递摔了就摔了,只要摔的不是你们就谢天谢地了”
“再说了,你能帮忙去取快递就已经很棒、很厉害了,特别是快递拿不住掉地上了,我们大人也会经常干这样的事”
没想到,女儿这个时候却告诉我说:“要是奶奶,肯定不会这么说,肯定会骂我把快递摔坏了,还骂我没用,什么事都做不好”
…
事实上,奶奶并不是把快递看得比孩子重要,也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在爱的表达方面太过直白,导致孩子无法接受
特别是当奶奶听到女儿的如此心声后,她也是满脸委屈地说:“我就是怕孩子拿快递的路上遇到危险,才会骂她们几句,希望她们长长记性,没想到孩子居然是这样看我的”
所以说,爱孩子这件事一定要简单明了,眼里有藏不住的温柔体贴,讲出的话也尽是欣赏和理解
特别是孩子有缺点犯错的时候能懂得把缺点说成优点,那孩子身上的能量积极自信了,和家里每个人相处的时候也自然是积极相待了
那么,关于孩子不跟老人亲的相关真相,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