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和rou姐是一对80后东北夫妻,
2022年,他们搬到云南大理,
改造了一座普通的传统白族小院,
如今,却引得许多外地人都慕名而来。
涛哥和rou姐在厨房
2023年开始,
夫妻俩开放餐桌,做起了家庭厨房。
涛哥此前做了20多年传统法餐,
喜欢用不同的食材、香料做味觉实验;
审美独到的Rou姐,
则为极具创意的融合菜品赋予了艺术气息。
夫妻俩一起研发设计的创意融合菜
两人坚持工作3天、休息4天的生活节奏,
再忙也会打理好别致复古的小家:
从索奈特的中古摇椅,
到rou姐姥爷留下的东北式炕桌,
每一件老物件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楼客厅,二手吊灯、中古摇椅等
二楼书房,rou姐姥爷留下的炕桌、大理二手市集淘的旧木箱、中古灯具等
一条来到大理拜访了这对夫妻,
聊了聊美食和山林湖海,
如何重建了两位“前都市打工人”的生活秩序。
编辑:邓涵竹
责编:鲁雨涵
涛哥、rou姐和女儿
大理湾桥镇,我们的车停在一座不起眼的白族院子门前。然而随着两扇小门被推开,一派缤纷映入眼帘:绿叶掩映中,几只猫狗趴在一扇油彩屏风下打盹,老木桌上摆着黄澄澄的苹果蕉和鲜花,天蓝的楼梯栏杆上缠满细藤,向天空延伸。
最引人注目的,是里侧的厨房——这个院子的灵魂,也是主人涛哥和rou姐最常光顾的地方。系着棕色头巾的涛哥,正从半开放的宽敞窗口端出一盘西瓜欢迎我们,rou姐则在一旁微笑致意。
涛哥和rou姐是一对80后东北夫妻,2022年搬来大理。和他们一起生活的还有rou姐的母亲,刚满一岁的女儿,还有夫妻俩陆续救助、领养的2只狗和15只小猫。
rou姐的母亲是位活力满满的东北阿姨
夫妻俩陆续领养、救助了2只狗和15只猫
涛哥曾做了20多年传统法餐,做饭是一直以来的爱好。然而原先的工作状态十分模式化,“给你一个模板,你照着做就好了,会枯燥乏味。”
来到盛产瓜果和香料的云南后,夫妻俩有了一块自己的菜地,涛哥也终于可以自由发挥:探索没尝试过的食材,用不同的香料做味觉实验。
而审美独到的rou姐则是绝佳拍档——她常常从纪录片、书籍和旅行中汲取灵感,挑选出最适合的漂亮碗盘和花叶,将每道菜装扮得充满艺术感。
“由着自己喜欢的来,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喜欢做菜了,不像以前那样没有感情。” 涛哥说。
独具特色的菜品
“东北人骨子里的热情”,让夫妻俩常常将房门大敞,来小院品尝美食的朋友越来越多。于是,2023年开始,夫妻俩开放餐桌,做起了家庭厨房。
但这对夫妻有着自己的秩序:哪怕收到再多的预约消息,也保持工作3天、休息4天的节奏,一天最多接待2-3桌客人。“还是想以生活为先,工作不要打扰生活。” Rou姐说。
制作美食也成了他们与世界建立链接的方式。院子里的几张小餐桌,见证过太多奇妙的缘分——许多食客用过餐后与夫妻俩成为亲密好友,时常通信,还会寄来rou姐喜欢的画作和纪念品。
朋友画的涛哥和rou姐
美食并非访客络绎不绝的唯一缘由。这座小院里从中古家具到各色器皿,满满当当都是夫妻俩从二手市场、旧货商店淘来,或上一辈留下来的老物件:
斑驳的旧木柜里收藏着近百只各具特色的杯盏碗碟,漆黑中式屏风上涂抹着鲜艳的油彩,连角落最不起眼的老木椅上都有着蜿蜒的精致暗纹……经过Rou姐的布置,摆在一起繁美而不杂乱,“有一种感性的融合”。
家里的各式物件,有自己的收藏,也有来自朋友的礼物
Rou姐用“实验性生活”形容他们搬来后的日子: “什么也没考虑” 就选定下了现在的院子,“没想过要开放厨房”,只是认真生活,慢慢就走到了这一步——一切都是像水一样,顺其自然地流淌。
“以前我是非常计划型的人,什么都要记在本子上。” rou姐说,“来到这边之后,慢慢开始专注当下,没有目的,更轻松更自由。”
以下是rou姐的讲述:
2022年疫情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和涛哥非常快地决定了要搬来大理。之前工作一直比较辛苦,借着这个契机,想要回到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平静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们现在住的是一座白族传统的院落,“三坊一照壁”,有两层楼。刚住进来的时候,房子老化比较严重。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我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了一番改造。除了没法自己处理的水电和吊顶,大部分都是我和涛哥亲自动手的。
整个二楼全部是我们个人的空间:一间卧室、一间书房、影音室和衣帽间;一楼就是餐厅、客厅,和一间客房。因为我们来这边后领养救助了一些小猫,家庭成员激增,所以现在把书房和影音室暂时留给他们了。
卧室原有的木屋结构被保留,只重做了吊顶
我们以前都没有家装的经验,窗应该怎么做,家里的木工、瓷砖等等,都是现去跟村里的叔叔请教或自己研究,花了一年的时间慢慢弄,享受这种乐趣。
我非常热爱旧物。我们去二手的建材市场淘回来了一些旧的门窗,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拼贴在一起。家里除了以前自己的一些收藏,我们还常去逛大理的二手市集,淘回来一些有痕迹的、有故事的老物件。
比如说一楼餐厅和客厅的主灯,它们都是至少二三十年前的灯具,老化得很严重,要请电工师傅帮忙一个个去维修。这些也都不是成组成对的,要去某一个收藏家或是商家的手里去找,很靠缘分地一点点把他们都配齐。
收藏了很多画,有些是从艺术家那里买来,有些是我妹妹和朋友画的。他们风格非常不一样,但我都很喜欢,放在一起,有一种感性的融合。
rou姐将姥爷留下的炕桌放在书房
书房有一张小炕桌,可能有四五十年了,以前是属于我姥爷的。因为东北人,很多老家里是有炕的,我姥爷习惯在炕上用小桌子吃饭、读书写字。他现在已经去世了,我就把这张炕桌留在身边作为纪念。现在我也会在小桌子上面看书、写东西。
还有以前养了八九年的一些植物,被我们带来大理之后,无法适应这边的气候,就死掉了。涛哥知道我对这些植物很有感情,就把根茎取下来打磨,做成了一张桌子的桌腿,现在被我收在楼上了。
这种老院子,真正住进来以后,是发现有一些不太便利的地方,所以我们一直在根据生活状态去做调整。比如宝宝大一些之后,就给卧室重做了吊顶;为了让小动物们在固定区域活动,在木门上手工加了很原始的门锁等等。
别人问我装修了多长时间,我很难回答,可以说此时此刻还在装修——我们在成长,生活的房子也在成长。
涛哥和rou姐在厨房讨论菜品
涛哥做了20年传统法餐,平时就喜欢做饭,我们这种东北式的家庭也非常热络,家里会经常有朋友来吃饭。
慢慢地,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来,我们就商量说有没有可能去开放餐桌,也让生活更丰满一点。没有任何计划,甚至没有菜单,做了很多超出成本的东西,但我们很享受把喜欢的美食分享给大家的感觉。
涛哥觉得我审美比较好,可以给他很多建议。我经常是看书、看纪录片有了一个什么想法,他就立刻去把它做出来,然后我们一起去试味道,觉得好吃,就加入菜单。我们也会去别的城市、国家采风,收集灵感,每次出去旅行,第一个奔向的就是当地的菜市场。
加入云南羊奶果的创意鲷鱼
菌子的季节,夫妻俩制作的菌菇塔塔
我们很爱去做这样的实验——把喜欢的、没试过的食材都列出来,去复合叠加,跟不同的食材去碰撞,看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比如这季的菜单,我们在鲷鱼中加入了云南的羊奶果。涛哥很喜欢云南所有的时令瓜果和香料,像是甜瓜、香柳。
我们会去适应每一个季节:夏季,我们喜欢用柑橘类的食材,涛哥把它们做成做酱汁,或用来腌制一些酱菜。马上要到菌子的季节,就会做菌菇塔塔。
大部分的这些食材香料,都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种植。所以说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纯粹地享受慢下来的乐趣。
用自种蔬菜制作的农场沙拉
我们两个都是相对内敛的人,但我们会用我们的食物跟世界对话,这个是人与人之间拉近距离最简单的方式。
小院很多访客是来感受食物的,但也有很多人就是想过来感受你的生活。很多朋友会跟我们聊美食聊生活,有的时候聊得投缘就忘了时间,从中饭一直到晚上,我就说不要回去了,留下吃晚饭,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发生。
涛哥跟食客交流少一点,他是一个默默去做事的人。来了客人以后,他会憨憨地打个招呼,然后就回到厨房忙自己的事情。客人要走了,会去窗前感谢他制作的美食,他也就是笑一笑跟人说再见,但自己心里很开心。
专心制作美食的涛哥
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现在好多人吃饭就是为了吃,赶时间。我们希望以家为出发点,去做一些有温度有故事的食物,让大家感觉到吃东西跟生活是一体的,可以慢下来,去重建一种生活秩序。
很希望来家里做客的朋友们,感受到我们的真诚,让短暂的用餐时光成为一段很美的记忆,然后开心地离开。这也是在治愈我们自己。
一家三口在洱海边野餐
朋友开玩笑说我是生活家,即使很忙的时候,也会把家里打理得非常好——每天收拾这儿收拾那儿,沙发在这里摆两天,我又想给它变换位置,涛哥就负责搬。
其实现在的生活,是我从小就有的向往。
小时候玩芭比娃娃的时候,我就会想给她们建造一个家:用破鞋盒做家具,在纸壳上用笔画出窗帘。然后看到大人的洗衣机是可以转动的,我就想怎么能让娃娃的洗衣机也转动呢?就把吃完的罐头玻璃瓶子放到一个纸糊的盒子里,用笔画上按钮,然后真的倒洗衣液在里面,把娃娃的衣服放进去,拿个木棍在那里搅,让它转动起来......
我觉得童年喜欢的东西,它一直都是在你心里面的。
rou姐母亲带着一家人和朋友们一起包饺子
朋友和食客给夫妻俩的手写明信片
开放餐桌以后,每天有不同的人来到我的生命,出现在小院子里面,生活在改变,感受也在改变。可能我以前会非常珍爱一些物质的东西,但现在会觉得,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值得珍惜和收藏。
通过餐桌,我遇到了我一生的好朋友,他们是一对夫妻。他们当时写了很长一封信,说想要来吃饭,我说你来就住在家里。第一天见面我们就聊了很多,喝着酒从中午聊到深夜,然后在庭院里坐在摇椅上看天上的星星。也一起去逛二手市集,去我们海边的秘密基地野餐,看日出……
我们一起共同生活了很多天,然后他们又回到他们的城市去生活,隔着很远的距离,但是会时常想起对方。
夫妻俩和朋友去菜地采摘的路上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理想的生活”也是大家想象中的概念,当你真正去参与到其中的时候,才能真正那感受到是不是你想要的。
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农村的,他们都在真实地接触土地。但我们这一代,很难去近距离感受大自然。来到这边以后,开始去脚踩在土地上,种植种子、观察它的变化,感受自然的风……我更能专注于此时此刻,像伏尔泰在小说里写的,“耕种自己的花园”。
其实也不一定说非得要来大理才能过这样的生活。回到一个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与世界保持一点连接,更去热爱这些事情,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会来了。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