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国国债总额突破37万亿美元,日均新增220亿美元,利息支出达1.4万亿美元,已经超过军费总和。面对这个天文数字,美国网友在论坛上困惑地问道:“中国明知美国可能赖账,为何还持有这么多美债?”
这条帖子很快引来3000多条回复,有人嘲讽“中国被美元绑架了”,因为连评级机构都怕美国赖账,中国凭什么不信?
但中国买美债,不是“傻”,不是“被迫”,而是“用美元规则玩美元的游戏”。
一开始,中国买美债是没得选。
美国国债是美国政府向全球投资者打的“借条”,承诺按约定利率还本付息。
但它和普通人借钱的借条有个本质区别,这张“借条”的信用,不是靠美国政府的“良心”,而是靠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
美国国债是美国政府向全球投资者打的“借条”,承诺按约定利率还本付息。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成为“全球工厂”,对美出口规模呈爆发式增长。
巨额出口带来美元外汇储备的快速堆积,2007年美国国债市场日均交易量达5000亿美元。
2000年代的美国仍是全球经济龙头,GDP占比维持在25%以上,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超60%。
之所以都在用美元交易,是因为它是当时全球贸易的“唯一解”?
美国掌控了全球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全球主要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以及80%以上的外汇交易用美元结算。
美元背后有石油这个硬通货支撑着,不可能突然就掉价值。
但是两个国交易的国家,他们的货币价值不一定一直保持在“物价”水平线上。
要是哪一天,该国家的货币价值暴跌,此前和他就交易的国家就倒大霉了,手里的钱都成废纸了。
所以,大家都默认用美元结算。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每年出口商品赚回大量美元。
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达6.8万亿元,其中60%以上是用美元结算的。
这些美元如果不花出去,就会变成“账面上的数字”,既不能给企业发工资,也不能投入国内基建。那怎么花?
买美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选项,打个比方,你有100万美元现金,存银行利息低,买股票风险大,买黄金波动剧烈。这时候,美国国债就成了“稳稳的幸福”:年化收益率3%-5%,随时能卖,而且有美国政府信用背书。
更关键的是,全球范围内,能像美债这样“大而不能倒”的安全资产少之又少。
德国国债规模只有美国的1/5,日本国债虽多但日元汇率波动大,黄金虽然保值但无法产生利息。对中国来说,持有美债本质上是一种“被动选择”。
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在公开演讲中提到:“中国外汇储备的核心目标是‘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美债在其中扮演了‘压舱石’的角色。”
这句话道破了关键:中国买美债,不是为了“赚利息”,还是为了“保安全”。
2023年,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美元指数飙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7.3。
中国央行抛售部分美债,买入人民币,就能稳定汇率。反之,如果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央行又可以通过买入美债回收美元,增加外汇市场供给。
但问题也来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冻结了俄罗斯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
这件事给中国提了个醒:如果外汇储备过于集中于单一货币或资产,一旦遭遇制裁,可能面临“钱拿不回来”的风险。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们长了个心眼,开始持减美债。
2022年4月之后,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整体呈现减持态势,到2024年,中国累计减持了近2800亿美元美债。
不过,我们没必要全部抛掉,因为中美贸易额持续高位,中国是美国农产品、芯片、高端装备的主要买家,美国是中国机电产品、纺织品的主要卖家。
中国持有美债,相当于给美国经济“输血”。
美国用这些钱支付进口账单,维持消费和投资,中国则通过持有美债,间接支撑了国内出口企业的订单。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让中美经济短期内难以“脱钩”。
2025年5月,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在一次访谈中坦言:“中国持有美债,本质上是在用美国的规则约束美国。”
这句话点破了更深层的逻辑了,中国买美债,不是因为“依赖美元”,而是要“参与制定美元的规则”。
中国通过持有美债,获得了对美国经济政策的“话语权”,进而影响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
中国通过持有美债,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中国与30多个国家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2016年的1.7%升至2025年的4.3%。但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全球投资者需要“安全资产”来配置人民币,而美债就是最好的“桥梁”。
举个例子,一个巴西企业想持有人民币资产,它可以先买中国国债,也可以先买美债,再用美元兑换人民币。
但如果中国持有大量美债,就能通过“美元-人民币”的兑换链条,间接推动人民币被更多国家接受。
中国近年来一直在“优化”美债持仓结构,同时增加黄金储备,降低对单一资产的依赖。这些操作,本质上是在“分散风险”,而不是“盲目持有”。
回到最初的问题:既然中国明确表示“不会为美国债务买单”,为什么还要继续买美债?
答案其实很简单:买美债不是“相信美国会还”,而是“用美元的规则玩美元的游戏”,不是“依赖美国”,而是“在美元霸权下保护自己的利益”,更不是“接盘侠”,而是在“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战略空间”。
当然,中国也不会永远“无底线”持有美债。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2024年,金砖国家推出本币结算机制,沙特伊朗等国宣布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中国对美债的依赖会逐渐降低。
但至少在现阶段,美债仍是中国外汇储备中“不可替代”的资产。
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会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动态调整持仓结构。
中国买美债,本质上是在复杂的全球经济格局中,用理性的选择保护自己的利益,用灵活的策略应对各种风险。
至于“美国会不会还钱”?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被全球市场出了答案,只要美元还是全球硬通货,只要美国经济还能增长,美债就依然是“最保险的购物卡”。
而对于中国来说,比“美国会不会还钱”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美元霸权的框架下,逐步构建起更安全、更自主的金融体系。
这一步,中国已经走了很久,也必将走得更远。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