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年日本几大主流媒体的报道,跟以前不太一样,提起中国的技术,没有敷衍的客观陈述,反而有股“被震撼到”的认真。
最近,《日本经济新闻》2025年的一篇报道里,把“中国制造2025”的成果扒得明明白白。

他们统计完数据直呼,中国在造船、航天等四个领域居然已经成为世界领导者!这可不是咱们自夸,是向来对技术苛刻的日媒实打实算出来的。
例如分析中国汽车“10 年跑完他们 50 年的路”,又认为中国航母技术“比预想快了十好几年”。
而造船呢,2024年全球七成的造船订单都落在了中国企业手里,手持订单量够足足造四年,而曾经的造船强国日本连前三都挤不进去。

长久以来,日本汽车工业的骄傲是混动技术,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会沿着这条铺好的路,一步步追上来。然而,中国压根就没打算在这条路上跟他们玩。
中国选择直接绕开混动这座大山,把全部赌注押在了纯电动车上。这还不算完,更狠的是,中国用了十年的时间,一口气打通了从上游的电池、电机、电控,到下游自研车规级芯片的全产业链。

当日本还在为自己的发动机技术沾沾自喜时,中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游戏规则。到2024年,全球一半的电动车,都挂着中国品牌的标志。
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三家公司,像三座大山一样,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六成的份额。相比之下,日本的松下新建电池厂的计划,在庞大而高效的中国供应链面前,显得步履蹒跚。

这种“换赛道”的玩法,不只发生在汽车领域。在高铁市场上,日本模式一向是出售技术先进的列车设备,卖的是产品。但中国在海外,比如在印尼承建的雅万高铁项目中,提供的却是一个“全包”方案。
从前期的勘测设计,到中期的建设施工,再到后期的运营维护,一竿子插到底。这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辅以通常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让单一的技术优势显得有些无力。当日本还在卖“鱼”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教人如何“渔”,并且帮你把鱼塘都建好了。

面对困境时的策略,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韧性。在半导体领域,当高端光刻机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时,中国没有停下来空耗,而是选择了一条极为务实的道路:先把能做的,做到极致。
他们在28纳米这样的成熟制程上深耕,把产能、品控和成本打磨到了一个恐怖的水平,结果,全世界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2010年,中国高铁刚起步时,日媒的评价还带着一丝轻蔑——“技术源于新干线”。言下之意,不过是个学生。
然而,当雅万高铁跑出385公里的时速,当他们自己的专家测算出中国高铁每公里耗电仅19度,这个数字几乎只有新干线的一半时,那种优越感就再也绷不住了。

更让他们感到难以逾越的,是中国攻克了高铁的“大脑”——核心IGBT芯片技术,一举打破了德国的长期垄断。到了这个时候,日方才终于坦承,在高铁领域,双方的技术差距可能已经难以逾越。
一家德国公司的高管,在看到中国碳化硅晶圆的报价单时,据说当场就震惊了。当国际巨头Wolfspeed的产品还卖到1500美元一片时,中国企业的报价已经压到了500美元以下,而且质量与前者不相上下。这让别人怎么玩?

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则把这种冲击具象化了。曾经制霸全球的日本造船业,在2024年的统计中已经跌出了前三。与此同时,全球70%的造船订单都流向了中国企业,手里的订单量足够他们埋头生产整整四年。
而最具戏剧性的,莫过于对中国航母技术的预测。当初,日方专家预测,中国要掌握电磁弹射技术,至少还需要2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基于他们自身发展路径和技术难度的“合理”推断。

然而,就在今年9月,日本海上自卫队亲眼拍摄到了福建舰的身影。紧接着,中国海军就大大方方地公开了歼-35舰载机从福建舰上电磁弹射起飞的画面。
那个“20年之约”,被现实无情地提前了超过10年。节能30%,控制更精准的电磁弹射,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眼前。

当技术的鸿沟被逐渐填平甚至反超,一种更加复杂的心态开始在日本社会和媒体中蔓延: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国技术的依赖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在舆论场上又始终保持着一种警惕和疏离。
这种“离不开又不敢认”的矛盾,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本的田间地头,八成的农业喷洒无人机,都来自中国的大疆。

当地震、台风等灾害发生后,进行现场勘测和评估工作的,也大多是中国无人机。日本媒体自己都用“技术依赖感增强”来描述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
甚至在日本本土的能源项目中,华为的逆变器也成了关键设备。在太阳能领域,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近六成,都来自中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让纯粹的“警惕论”显得有些苍白。

与此同时,NHK电视台在直播神舟十二号发射时,用的标题是“迈向宇宙强国”。牛津词典甚至收录了中国的航天员专属名词“taikonaut”,与美国的“astronaut”和俄罗斯的“cosmonaut”并列。
这都是对实力最直接的认可。2024年,中国进行了66次火箭发射,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

然而,舆论场上却呈现出一种“分裂人格”。一面是像《日本经济新闻》这样相对务实的媒体,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承认中国在航天、气候变化论文发表等四个领域已经是世界领导者。
另一面,则是像《产经新闻》等媒体,持续渲染所谓的“技术安全隐患”,质疑学术合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坦然接受现实的挣扎。

从当初“源于新干线”的轻描淡写,到今天掏四万五千日元买书拆解研究一辆中国汽车。从预测电磁弹射需要二十年,到亲眼目睹歼-35起飞的沉默。
它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实力,是重塑外部世界认知的唯一语言。你做到了,别人才会认真地研究你、分析你,甚至在依赖你和警惕你之间反复摇摆。

中国的强大,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火箭发射、一个个海外项目、一张张市场订单、一项项技术突破中,被外部世界,包括昔日最强大的对手,一步步看在眼里,最终不得不认可在心里。
当邻国的媒体都开始重新审视、甚至重新定位中国的时候,我们也许更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准备好迎接这个全新的角色了吗?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