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阿季
小时候,外婆家与邻居“坏掉了”。
一街之隔,住着个瓷娃娃般的同龄女孩。但是大人们严肃地告诉我:“不可以跟她玩。”
那条街好像楚河汉界,这边住着我,那边住着邻家女孩。大人们嘴上教我们“广结良缘”,行动却明明白白告诉我:不要越过那条线。我似懂非懂,却第一次窥见成人的世界——虽然不清楚当初发生了什么,虽然内心有亿点点吃瓜的渴望,但大人的权威,让我不敢挑战,只是暗戳戳地想啊,原来万能的大人也有对一段关系无能为力的时候。
我和那个女孩,就好像相同磁极的磁铁,遇见了就会自动弹开,这默契也是没谁了。
有时候大人的闲聊,也总让我听进去几句,大概也是谁跟谁坏掉了。
我所敬畏的大人的世界也是那样,动不动就坏掉。
等自己成为了大人,当我也在人际关系中打转、受伤、自我说服,才渐渐读懂了大人们当年的选择。
遇到人际关系难题时,是亲手结束,还是再努力一次?那些从小被灌输的“与人为善”“多多包容”“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观念,总在此时悄然浮现,让我不自觉开启一场自我说服的内心戏。
所以:
被伤害了,会告诉自己“吃亏是福”;
被反咬一口时,安慰自己“至少看清了一个人”;
掉进别人的圈套,会告诉自己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就脱敏了;
被冒犯了,也总劝自己要大度,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就算擦枪走火关系恶化,也会告诉自己,“有些人来到你的世界不是没有原因的”,相识是缘,要珍惜,能挽回尽量挽回;
为了所谓的合群,硬着头皮赴那种让自己不得不表现得很E的局,尽管我是个i人;
为了显得善解人意,被迫成为情绪垃圾桶,几个回合能量殆尽……
直到某天,我忽然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困在一段如此疲惫的关系里?
然后我开始学着放手。
屏蔽、淡出、不再主动。到后来,按“删除”键变成了一种习惯。
没有预想中的愧疚,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原来结束一段变质的关系,不像想象中那么难。
后来我学会:直觉觉得不舒服的人,早点保持距离;总是让你委屈的关系,不如不要;那些需要你小心翼翼维护的感情,本来就不属于你。
这才明白,小时候所见的那种“坏掉”,不是无情,而是一种默许的退出。成年人只是选择了不声张、不指责、不互相消耗地,静静走开。
你有没有那样的时刻?
翻到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的动态,却发现对方早已去了另一个城市、有了新的圈子、过着你不了解的生活。你们上一次聊天,还停留在两年前的“下次聚聚”。
或者,某次偶然相遇,彼此努力找话题,却只剩尴尬的寒暄和微笑。你清楚地感受到,你们之间除了回忆,已经什么都不剩。
我们总是被教育“珍惜缘分”,却没人教我们如何体面地结束缘分。
这几年,“断亲”这个词突然流行起来。年轻人开始大胆地对消耗型亲情说不,对表面社交喊停。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觉醒:人的精力太有限,应该留给真正值得的人。
所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断亲”——不是冷漠,而是清醒。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自我成长、善待真正重要的人上,也不愿在一潭死水的关系里不断投入情绪。
这没什么不对。
人与人的走散,有时候不是谁的错,只是岁月在筛选真正同频的人。
有些关系是一辈子的,有些关系却注定有期限。期限到了,微笑告别,好过强行续费。
放下一个总是让你难过的人,离开一段不断消耗你的关系,不是冷漠,而是对自己最大的温柔。
小时候以为“关系坏了”是特别严重的事,长大后才明白,那不过是人生常态。就像秋叶会落,候鸟会飞走,有些人,也自然会在你的生活中慢慢退场。
你并没有失去什么,只是时间帮你看清了什么值得珍惜。
这不是薄情,而是对彼此选择的尊重。
如果说成长教会了我什么,那大概是:与其在变质的关系里反复挣扎,不如体面地道别。毕竟不是所有关系都值得修复,也不是所有距离都需要拉近。
有些关系坏掉了,就让它安静地离开。空出来的位置,才能让对的人走进来。
tips:如何识别该结束的关系?
· 你总是在单方面妥协和付出
· 相处后感到能量耗尽而非被滋养
· 你变得小心翼翼,无法做真实的自己
· 你已经下意识地逃避见面和交流
· 痛苦多过快乐,且看不到改善的可能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