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底的重庆,“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赛” 刚落幕,这场关乎米兰冬奥门票的比赛,却少了个一个令人期待的名字,那就是安香怡。

就在比赛的前三天,她官宣退赛,理由是训练时腰伤复发,身体扛不住了。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替她可惜,却也有人早料到如此。
01
从出生起,她的人生就被 “焊” 在了冰上
安香怡还没出生,妈妈张爱君就给她写好的 “花滑冠军” 的人生剧本。

张爱君自己年轻时爱滑冰,却没机会走职业路。
31 岁辞了外企工作去追冰场梦,摔得半边脸快破相,还流过产,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年纪大了。
后来她嫁给前花滑运动员安龙鹤,38 岁怀上安香怡,她在孕期就开始剪花滑比赛的音乐,连名字都先取了 “安怡冰”。
后来听算命的说 “冰” 字太冷,才改成 “安香怡”,就因为好多花滑冠军名字里有 “香” 字。
张爱君把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全押在了孩子身上。

安香怡的 “训练”,从 2 个月大就开始了:
妈妈抱着她顺时针转十圈,再逆时针转十圈,练防晕眩;
稍大些,又让她头朝下转圈;2 岁多,小脚丫刚能站稳,就被抱上了冰场。
等她有记忆时,每天的生活只有 “练”:5、6 岁的孩子,别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玩滑梯,她得在冰场待够 8 小时;
北京冬天刮七级大风,妈妈让她站在室外吹,说 “这是练体能”;
7 岁时,她已经能跑 4000 米,比好多成年人都能扛。

妈妈从不觉得这苦,反而说 “她生来就是为了滑冰的”。
为了让她练得更 “专业”,爸妈带着她转遍北京的冰场,爸爸教技术;
妈妈管表演和体能,连吃饭、开车、找比赛资源,全是妈妈一手包。
有人看不下去,说 “这不像亲妈”,还有人举报 “虐童”,妈妈全当没听见。

并且扬言说:“要赢,就得有我这样的妈,普通妈不行。”
02
“自杀式” 训练背后,是爱还是控制?
安香怡确实 “出成绩” 早:5 岁拿北京市花滑冠军,10 岁摘得全国青年组金牌,12 岁在成年组比赛里夺冠。
那会儿好多人叫她 “花滑神童”,还有家长追着问妈妈 “怎么教的”。
可这些成绩背后,是外人看不见的 “狠”,妈妈管这叫 “自杀式训练法”。

妈妈每天都要逼她到极限,比如原定练三组动作,安香怡要是嘟囔一句 “不想练”,直接加到五组;
要是还不情愿,妈妈就吼,甚至动手打。
更让人难过的是,妈妈把 “受伤” 当成了 “练到位” 的标准:
安香怡的脚踝经常肿,妈妈说 “这很正常”;
要是连续几天没受伤,她反而不高兴,觉得 “没练够”。
爸爸好几次劝 “别这么拼,小心练废了”,妈妈根本不听,还跟安香怡说 “咱们非得滑个全国冠军给他看”。

安香怡自己也说 “妈妈说的都对”。
她没去过正经学校,只在家学点儿零散的文化课。
身边没有同龄朋友,妈妈是她的教练、司机、厨师,也是唯一能依赖的人。
妈妈还特别会用 “愧疚感” 绑架她。
有时候训练没达到要求,妈妈就自己抽耳光、往墙上撞,安香怡看着心疼,只能更拼命练;
妈妈还常常跟她说 “外人都骂我,你得拿荣誉给我争口气”。
有次采访里,安香怡笑着说 “妈妈是十项全能的太后”。

可提到自己的感受,她又低下头:“我知道,鸡飞不了,就让蛋飞。”
语气里的顺从,根本不像个 10 多岁的孩子。
妈妈总说 “我这是科学拔苗”,还强调 “每年花 60 万养她,吃最好的、用最好的,她很幸福”。
可幸福不幸福,看孩子的状态就知道:
训练时她总是紧绷着,采访时话少,笑也有些拘谨,19 岁的年纪,眼里总是不符合她年龄的忧郁。
03
无缘冬奥后,这个 19 岁女孩的未来该去哪?
13 岁是花滑女单的 “坎”!
发育期到了,身高体重一涨,灵活性、旋转速度都会受影响。
好多小时候厉害的选手,都栽在这一步,安香怡也没逃过。

她的身高慢慢长起来,以前轻松能做的 5 种三周跳,怎么练都找不回感觉;
腰伤、脚踝伤反复发作,比赛名次一次比一次差。
今年 3 月的世锦赛,她只排到第 27 名;
这次重庆的中国杯,腰伤直接让她连赛场都上不了,米兰冬奥的门,基本关上了。
现在的安香怡,唯一的 “退路” 是西安交通大学 —— 靠多年的花滑成绩,被体育学院保送,今年刚上大一。
可是,她从小没接受过系统的校园教育,突然走进大学课堂,能不能跟上节奏?
如果以后不滑冰了,除了冰上的动作,她还会什么?

这让人想起另外两个华裔花滑选手:陈巍拿了北京冬奥冠军后,直接宣布不参加米兰冬奥,转头去耶鲁读医学院;
周知方一边滑花滑,一边在布朗大学学经济学,不管参不参加冬奥,都有自己的路。
对比之下,安香怡的人生太 “单一” 了 —— 妈妈把自己的梦想当种子,种在她的人生里;
用 “极端的爱” 逼着种子长,却忘了问种子想不想长,也没给它留 “长歪了” 的余地。
现在种子没长成期待的样子,连退路都显得局促。
有人在网上问 “妈妈会不会后悔”,没人知道答案。

但大家更关心的是安香怡:这个 19 岁的女孩,终于不用每天在冰场上逼自己到极限了,可接下来的人生,她该怎么选?
是继续滑冰,还是试着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或许,对她来说,现在最需要的不是 “冠军”,而是第一次真正为自己做决定 ——
比如今天不想做什么,明天想试试什么,像个普通的 19 岁孩子一样,慢慢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
现实中也有很多“张君爱”式家长,他们总觉得 “我为你好”,就能替孩子规划人生;
却忘了孩子从来不是实现梦想的 “工具”,而是该有自己想法的 “人”。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