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到八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从小学向初中过渡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又容易受情绪影响,“厌学”往往不是真的“讨厌知识”,而是讨厌学习带来的挫败感、压迫感,或是没找到学习的“意义感”。想让他们重新爱上学习,关键不是“逼”,而是从情感连接、能力支撑、兴趣激活三个维度帮他们“松绑”并找到动力,具体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第一步:先“停火”,用“理解”代替“说教”
很多时候孩子厌学,是因为被“学习=压力”的感受困住了。先别急着讲“你要努力”,而是先接住他的情绪——
- 不说教,先共情:比如他说“我不想写作业,太难了”,别急着反驳“别人都能做你怎么不行”,可以说“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累/烦,写不下去的时候,咱们先歇5分钟,聊聊你觉得哪部分最头疼?” 先让他感受到“你和我站在一起,不是来催我学习的”,情绪松了,才听得进后面的话。
- 别盯着“成绩”,先问“感受”:少问“这次考了多少分”,多问“最近上课有没有哪节课觉得有意思?”“有没有哪道题做出来特别爽?” 哪怕他说“都没有”,也继续问“那你觉得如果学习能像玩游戏一样,你希望它是什么样的?” 从他的感受切入,才能找到他抵触的核心(是怕犯错?觉得没用?还是单纯觉得枯燥)。
第二步:帮他“踮踮脚就够到”,用“小成功”攒自信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我能行”的确认。如果学习总让他觉得“我不行”,自然会逃避。要做的是“降低门槛,放大进步”:
- 把大任务拆成“碎目标”:比如“今天要背20个单词”改成“先背5个,背完我们玩1分钟你喜欢的卡牌”;“写一篇作文”拆成“先想3个你想写的小事(比如‘昨天帮同学捡了笔’),选一个告诉我”——目标越小,完成时的成就感越具体,他会慢慢觉得“学习好像也没那么难”。
- 用“过程反馈”代替“结果评价”:他写完作业别只说“这题错了3个”,而是说“你今天比昨天快了10分钟写完,而且这道数学题的思路比上次清楚多了,你是怎么想到先算括号里的?” 关注“他做了什么”“怎么做到的”,让他知道“哪怕没做好,我的努力也被看到了”。
- 允许“犯错”,把错误变成“学习机会”:如果他考试考砸了,别说“你怎么又粗心”,可以说“咱们一起看看这些错题,是不是哪里没学透?比如这道题,其实是你上次说‘搞不懂的那个公式’,正好趁这个机会弄明白,下次就不会错了——你看,犯错反而帮我们找到该补的地方,多好?” 让他觉得“错误不是否定,是进步的信号”,就不会因为怕犯错而逃避学习。
第三步:把学习“接入”他的生活和兴趣,让他觉得“学习有用、有趣”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在意“学习到底有什么用”,如果学习只是“课本上的字”,他很难有动力。要让学习和他的生活、爱好绑定:
- 用他的兴趣当“诱饵”:如果他喜欢打游戏,告诉他“你玩的游戏里,角色升级需要算‘攻击力+防御力’,其实就是数学里的加法;游戏里的剧情对话,好多都是语文里说的‘人物对话描写’,你要是想写一个自己的游戏剧情,正好可以用上学的知识”;如果他喜欢追星/看动漫,让他“用英语给偶像写一句简单的话”“给动漫角色写一段小传记”——把学习变成“他想做的事”的工具,他会主动学。
- 让学习“走出课本”,解决真实问题:比如买菜时让他算“买3斤苹果,每斤5块2,一共多少钱,给20块要找多少”(练数学);家里想换窗帘,让他“量窗户的长和宽,算需要多少布”(练单位和乘法);看新闻时问他“你觉得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如果是你,会怎么解决?”(练思考和表达)——让他看到“学习能帮我搞定生活里的事”,比说“以后考大学有用”实在得多。
- 用“故事/实验/体验”代替“死记硬背”:比如学历史,别让他背“某年发生了某件事”,而是讲“你知道吗?唐朝人也爱‘追星’,他们追的是诗人,就像你们追歌手一样,李白写了诗,大家会抄下来到处传”;学物理,拿两个鸡蛋做“浮沉实验”(加盐让鸡蛋浮起来),告诉他“这就是课本上说的‘浮力’”;学语文,读课文时让他“演一遍角色对话”——用具体的体验代替抽象的知识,他会觉得“学习原来这么有意思”。
第四步:给他“掌控感”,让他觉得“学习是我的事”
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自主,越逼他学,他越想反抗。不如把“决策权”还给他一部分:
- 让他参与制定“学习计划”:比如问他“你觉得每天放学后,先写作业还是先玩15分钟?”“这周末想先复习数学还是先背英语?” 哪怕他选的时间不合理,也先按他的来(比如他说“先玩1小时”,可以协商“先玩30分钟,然后写作业,写完再玩20分钟”)——他觉得“这是我选的”,执行时会更主动。
- 允许他“选内容”:比如背单词时,让他“从这两页里选一页背”;读课外书时,让他自己选喜欢的类型(哪怕是漫画书,只要有文字,也是阅读)——自主选择会让他觉得“学习不是被安排,是我可以决定的事”。
最后:家长别急,“重新爱上”需要时间
孩子从“厌学”到“愿意学”,再到“爱上学习”,不是几天的事。可能你做了这些,他还是会说“不想学”,这时候别失望——你每一次的理解、每一次帮他拆目标、每一次把学习变有趣,都是在慢慢松动他对“学习=痛苦”的印象。
重点是让他感受到:“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爸妈的期待,而是我可以用它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我做得怎么样,都有人支持我。” 当学习从“负担”变成“工具”和“乐趣”,他自然会慢慢靠近。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