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最久的地下党,至死未暴露,97年中央领导证明:他是秘密党员

在那个风云激荡、你死我活的年代,无数热血青年投身革命,或奋战前线,或潜伏敌营

而在这些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是潜伏最久的地下党,直到死都没有暴露身份。

直到1997年,他已经去世三十多年,老部长罗青长写了一篇文章公开证明:他是秘密党员

至此,他的身份才公之于众,他究竟是谁?为何会隐姓埋名多年?

初识信仰

1914年春天,山西荣河县一户普通人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为阎又文

家中虽不富裕,但父母却咬牙供他上学,希望他能通过学识改变命运。

1933年,十九岁的阎又文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

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热血青年,学习了进步思想,热衷于撰写文章抨击时弊。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的战争打响。

阎又文回到山西老家,拉拢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试图在家乡临汾附近建立游击武装。

但还未等筹备成熟,日军就已攻陷临汾,战火逼近家门

一时间,所有人都如同惊弓之鸟,阎又文想过直接投军抗战

但面对杂乱无章的各路民间武装与缺乏理想的军阀部队,他犹豫了。

他想找一支真正“为民族为人民”的队伍,就在他几乎要陷入迷茫之际,他听到了一场演讲

那是1938年的一个清晨,他无意中听说彭雪枫和程子华将举办一场关于抗战的公开演讲。

好奇心驱使他走进了演讲现场,当彭雪枫提到“只有共产党是真正不惧牺牲地抗战”的时候,全场一阵欢呼。

演讲结束后,阎又文当即决定要奔赴延安,那个被称为“革命圣地”的地方。

他与九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踏上西行之路,可到了西安,情况却急转直下。

由于延安此时成为众多爱国青年的朝圣之地,蒋介石对边区严加防范,各大关卡布满哨兵。

凡是前往延安的青年,轻则被拦下原路返回,重则被送往劳改营“接受改造”

九人一时间进退两难,就在这时,他在路边偶遇了老同学樊长荣

此人正巧在傅作义部下任职,并受命前往西安物色进步学生前往傅部。

而傅作义部驻地在山西临县,若要从西安出发,恰好要路过延安

傅作义

阎又文当即请樊长荣帮忙,让他们以随行身份通过检查哨卡

这个请求虽有风险,但樊长荣还是答应了。

就这样,九位青年打着前往傅部的幌子顺利穿越国民党层层关卡,抵达了延安边区

阎又文

暗入傅营

到了延安后,阎又文一边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一边以过人的文笔和才情,频频在中央党报上发表文章。

很快,他便引起了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邢西萍的注意

邢西萍告诉他:他和傅作义是同乡,组织决定派他潜入傅作义部队从事统战与秘密联络工作

他犹豫了一夜,在天光初亮时回信:“我愿意。”

他的第一站,是傅作义所辖的第35军麾下的团政治主任

到了部队之后,他写文章、编训令、整理部队简报,不显山不露水地推动军中政治工作朝规范化、制度化靠近。

这些看似“技术性”的工作,却实实在在改善了部队士气与管理效率

而他精炼有力的文字,很快就让上级注意到了他

一年后,阎又文便被调往傅作义身边,担任秘书一职

秘书的工作极为敏感,涉及部队调度、公文处理、上报文件等一切关乎军政机密的事项。

傅作义出名的谨慎,对外人不轻易信任,但对阎又文却有着异乎寻常的放任

但正因如此,危险也如影随形,1939年秋,局势突变,国民政府与我党矛盾激化,反共浪潮席卷全国。

蒋介石对傅作义与八路军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感到不满,亲自下令“清共”,并派出监察专员前往傅部进行整肃。

此时的阎又文身份尚未暴露,但戴笠已经盯上了他,专门给傅作义发来密电,要求“阎又文赴重庆接受甄别”

这在当时几乎等同于宣判死刑,一旦去了重庆,别说解释清楚,就是命也难保

危机时刻,傅作义顶着压力回电:“阎又文是我最信任的人,我以性命担保,他不是共产党。”

这一举动,可谓是阎又文命运的分水岭,他得以留下,继续在傅作义身边工作

但与此同时,因为情势突变,撤离过于匆忙,党组织来不及安排后续接头人,他也彻底与组织失去了联络。

直到1946年,一个陌生人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

孤线重启

1946年,抗战胜利的喜讯还未在人们的欢呼中散尽,内战的阴霾便再次笼罩中国大地。

这天,阎又文低头处理公务,一个“皮货商”忽然由秘书带入室内。

那人神情拘谨,自称叫张治公,说自己的弟弟张治忠在包头服役,音讯全无,临行前曾嘱咐家中若有急事,可请阎长官代为转信。

阎又文听罢,眉头一挑,他不认识什么张治忠,也未受过任何托付。

这事儿我不记得。”他淡淡地说,随即低头继续批阅文件,不再理会那人。

“张治公”见状点点头,自嘲地笑了笑:“可能是我记错了。”

随即起身告辞,但几天后,这人又一次出现在阎又文家门口。

天已入夜,他站在门前,面色凝重,语气低沉地问出三个问题:

你是阎又文?你是山西荣河人?你是山西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吗?

阎又文一一应是,话音刚落,对方便紧接着说道:

阎又文同志,我是延安来的王玉,中央派我来找你,杨子明同志现在在哪里?

那一刻,阎又文的眼眶骤然湿润,这句话,他整整等了七年

他没有问对方的身份是否真实,因为杨子明这个名字,外人根本不可能知晓。

无需验证,无需多言,他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王玉的手。

从那一刻起,电波重新连通,一条绝密的单线联系悄然建立

整个联络系统仅他们二人知晓,哪怕是中共在北方的地下组织,也不知此线的存在

情报传递由王玉单向对接罗青长、李克农两位高层,整个情报链简单但安全。

彼时,华北地区风起云涌,我军与傅部数次交锋,阎又文先后提供了傅部军事部署、兵员调动、武器数量等关键信息。

1946年,傅作义在内战初期屡屡得手,气焰正盛。

一天,他召来阎又文,命他起草一份致毛主席的公开电文,要以“讨共”名义树立军威、配合蒋介石、讨好美国。

回家后,他一夜未眠,第二天便将此事紧急报告王玉。

王玉不敢耽搁,立即上报李克农,而李克农又转交周恩来

最终,毛主席亲自作出批示:写!必须写!还要写得狠、写得毒,要让敌人欢喜,让我方痛恨!

几日后,《奋斗日报》登出了那篇檄文,骂得声色俱厉,咄咄逼人,连傅作义看了都满意地点头。

文章随即被《中央日报》全文转载,并迅速传至蒋介石、美国驻华使团等多方。

但就在这篇文章传遍天下之际,《解放日报》也迅速转载,引发了解放区军民的愤怒与战意。

朱德总司令亲自将此文印发至各前线部队,激励士气,让官兵誓与“傅作义部”一战到底。

多年后北平解放,傅作义赴西柏坡拜见毛主席时,阎又文随行

在门口被引见时,毛主席微笑着看了他一眼,说道:“阎又文,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啊!

这一句话,别人听不懂,他却听得清清楚楚:那是一句肯定,也是一份理解,更是一种宽慰

深藏功名

1949年,傅作义率部起义,北平和平解放,而这背后,阎又文所起的作用,重若千钧

但他却选择隐匿身份,深藏功名,因为他清楚,一旦身份暴露,可能影响到一个关键人物的思想稳定。

作为北平起义的头号功臣,傅作义在建国初期承担着重要的统战角色

一旦被告知,他身边那个最亲密、最信任、最器重的秘书,竟是中共派出的高级间谍

那么,这份信任是否会崩塌?他对新政权的信服是否会动摇?后续的起义改编、安置安排、政策宣传是否还能顺利推进?

这些,阎又文想得比谁都清楚,所以,他主动向组织提出请求:不公开身份,不归入统战档案,不申请评功表彰。

此后几十年里,阎又文始终以普通干部身份生活

他的六个子女,都聪颖好学,可随着长大,所有人都被卡在“身份”这一关,没有一个顺利走上应得的仕途。

1962年,阎又文因积劳成疾,在北京病逝,年仅48岁

直到1993年,阎又文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王玉在一次老同志聚会中遇见了阎又文女儿的上司刘光人。

二人闲谈中提及阎又文,王玉情绪激动:

阎又文?你们还不知道吗?他是我们党的情报英雄,早在1938年就已经入党了!

这一番话,震惊了在场所有人,不久后,王玉将全部情况向中央报告

经核查、回访、复信、证明,一道又一道程序过后,农业部向六个子女所在单位发出正式通知:

阎又文同志,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傅作义部从事情报工作,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重大贡献。

这封迟到了31年的证明,终于为一位无名英雄正了名,可他的子女们也并未声张。

直到1997年,一部电视剧《第二条战线》热播,剧中以“阎又文”为原型的角色被塑造成汉奸与反派。

罗青长老部长无意中看到,忍无可忍,亲自撰文《丹心一片照后人》,公开为阎又文鸣不平

文章刊发在《北京日报》上,引发舆论巨大反响,至此,阎又文秘密党员的身份才公之于众。

阎又文一生从未站在光里,却始终照亮前路;他不求功名显赫,只愿信仰不灭

哪怕功劳无人知晓,哪怕家人蒙冤多年,他依旧用一生证明:忠诚不问归期,信仰不惧沉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历史   年中   党员   秘密   领导   地下党   延安   北平   身份   部队   山西   青年   蒋介石   中央   临汾   西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