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后,鉴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洋务派掀起“自强”运动。至90 年代中期,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举办了一系列求强求富的活动,如制造枪炮船舰,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近代工矿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为解决兵工厂所需的原料、燃料和经费等问题,七十年代开始兴办了一批用新式机械从事开采、冶炼的金属矿山和冶炼工厂,在开办官办金属工业的同时,私营资本主义金属工业也产生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看到“强敌环伺、伏莽潜滋”,因革命运动的高涨,强调扩充军事工业,与此相应,官私矿冶业也有所发展,同时,外资开办的矿冶厂日渐增多。1913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进口减少而出口增加,中国金属冶炼事业有了空前未有的良机,得以较快发展。
由于制造枪炮、弹药、轮船和铺设铁路需要大量钢材,而向国外进口又要耗费巨额资金,所以洋务派所办的金陵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兵工厂都附设有新式冶金设备,但没有形成生产规模。在19 世纪90 年代钢材需求量大增的情况下,发展冶金成为第一要务,为此,1890 年海军衙门在奏折中写到:“设立炼铁,乃开办铁路、铸造枪炮之第一要义。”张之洞说:“枪炮、路轨各厂皆以铁厂为根。船板、锅炉及各机器皆需要精钢,炮钢尤精,今日炼钢尤为自强要务,必宜速为讲求。”李鸿章也说:“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济、非煤不济。”在此形势下,我国近代新法冶金事业逐步发展起来。1885 年兴办贵州青谿铁厂是我国兴办钢铁厂的第一次尝试,而1890 年汉阳钢厂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新法冶金的正式开端。
青溪铁厂全盛时期的全貌
1885 年贵州巡抚潘霨奏准清廷办购近代钢铁冶炼设备,创立青谿铁厂。
1886 年2 月,潘霨将青谿县城土炉炼的铁,送“南北洋”检验,“经沪津局试验,均称绵软而韧”,与洋铁相同,如果用近代技术方法冶炼,“其质地之良,比洋铁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遂派员赴英国游历各厂,观其所用之具,择要购买,于1887 年购回日产25 吨高炉1 座、1 吨贝塞麦酸性转炉2 座、炼熟铁炉8 座、轧条机3 座,共花费12610 英镑。潘霨的胞弟潘露被委任为该厂总办。此人曾任江南制造总局会办,人称其“语及机器、化验、制造诸事,在在熟谙”。潘露就任后,带领各项工匠抵青,经营五载,积劳成疾于1890 年7 月10 日病故。该厂于1890 年6月26 日开炉出铁,因为资金紧缺,厂址距离焦炭产地有数百里之遥,导致焦炭成本高,加上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及交通不便等原因,致使该厂投产不久即停产。
如果说青谿铁厂的创办是中国新法冶金的尝试,那么,张之洞于1890年开始建立的汉阳铁厂则是我国大规模引进新法冶金的开端,正式拉开了建立中国近代钢铁联合企业的序幕。
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早在1881—1884 年担任山西巡抚期间,见山西煤矿资源丰富,就曾萌发开矿山、办铁厂的想法。任两广总督后,他看到国内所需钢铁及机器皆购自外国,事事仰给于外人,尤非长远之计,因而于1889 年开始拟在广州城外设立铁厂。张之洞因提出修建芦汉铁路的建议获得醇亲王奕譞的支持,遂被调任湖广总督,新任两广总督李翰章以广东铁资源不足和资金困难为由,建议铁厂移往湖北兴建。
该厂于1891 年8 月在汉阳正式动工,至1893 年12 月22 日竣工,次年6 月正式投产。全厂包括大小10 个分厂,内有248 立方米高炉两座、8吨酸性转炉2 座、10 吨平炉1 座,钢轨厂有800 毫米轧机,还有铁货厂、熟铁厂、机器厂、铸铁厂、造鱼尾板道钉厂、自备电厂和轮船、码头等,投资为546 万两库平银,如再加上在广东时购机垫付的预定金13 万多两及从广东调湖北运矿船1 只10 万两,则总共投资569 万两以上。在兴建汉阳铁厂的同时,张之洞还从德国购买采矿设备,建设大冶铁矿,铺设了30 多公里轻便铁路,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的露天铁矿。该矿于1891 年开始生产铁矿石,年产4 万吨。
大冶铁矿
由于对冶金工业毫无经验,同时也缺乏知识,张之洞办厂时不免出现一些失误。如配置的两座酸性贝塞麦炉,不适合于含磷较多的大冶矿石,影响了所产钢轨质量,使钢轨容易脆裂,遭到用户抵制,企业亏损延至1903 年,该炉不得不停产。由于焦煤供应不上,生产时停时续,以致只好高价购买北方开平矿和从德国进口的焦炭。
为寻求资金来源,张之洞保举盛宣怀招商承办汉阳铁厂,在招商承办章程中规定,每出一吨生铁提银一两以还官本,官本还足以后继续提取以为报效。先招商股100 万两,年利八厘;商办之后,用人理事,均由督办一人经手。从1896 年4 月11 日起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为了保证铁厂产品的销路,清廷于同年9 月任命盛宣怀督办总公司,要求全国所需的钢铁材料应向汉阳铁厂购买,还批准汉阳铁厂的产品减免厘税五年。
官督商办后,着手解决焦煤的难题,1898 年3 月,由张之洞、盛宣怀上奏,决定在江西萍乡采煤炼焦,禁止另设公司,各小煤厂的煤由萍乡煤矿总局统一收购,收买小井265 口。至1907 年,该厂基建工程完成,解决了铁厂的燃料问题。
另一个大问题是钢铁产品质量问题。1904 年,盛宣怀派李维格出国考察,李维格认为:“铁厂命根,全在铁矿、焦炭。应将所有生料带往外国考验(化验)。倘生料不合化炼,则旧厂必须停止,断无扩充之理;如果合用,承炼成钢铁,本轻质佳,可期与欧美争胜,然后放手去做。”李维格等人带着矿石、焦炭、生铁、钢材等样品,自1904 年3 月赴日本、美国、欧洲考察,与国外同行切磋,听取他们的建议,请英国化学家梭德对样品进行化验。化验结果表明,铁矿石含铁60—65%,是好矿石,但含磷高(>0.1%);焦炭质量上佳;贝塞麦炉所产钢含磷0.20%。由于钢中含磷过高,使钢轨易脆裂。
归国后,李维格向盛宣怀提出:“炼钢有酸性、碱性之别,酸法不能去铁中之磷,惟碱法能之。”因此必须废弃贝塞麦而改用马丁碱法,同时建议购置新机、改造炉座、聘请外国工程师等。盛宣怀接受建议,委任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办,负责该厂的改造扩建任务,从此开始了汉阳铁厂的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序幕。他从欧美诸国择优购机,新建250吨炼铁高炉1 座;拆除原有的贝塞麦炉和10 吨小马丁炉,改建为30 吨马丁炉4 座;新建150 吨混铁炉1 座,辊径为1016 毫米的初轧机1 座,辊径为760 毫米的钢板轧机1 座以及其他辅助设备。聘请德国汉堡工厂工程师吕柏担任汉阳铁厂总工程师,还有4 名德国工程师,在技术上把关,制定了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化验、力学等检验制度。
欧仁·吕柏
辛亥革命爆发后,工厂遭到战火破坏,外国技术人员撤走,工厂停产。
我国技术人员吴健率领技术人员负责进行恢复工作,使工厂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1916 年吴健被任命为汉阳铁厂厂长,兼任大冶铁厂副厂长,主持筹建大冶铁厂。1917 年兴建的大冶铁厂,建立两座年产450 吨的大型高炉,使汉冶萍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钢铁煤联合企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也从最初的官本官办发展到官督商办以至完全商办。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互相厮杀,无暇东顾,加以战争需要,汉冶萍公司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又购置开办了一批附属厂矿,投资兴办了一些合资企业。
改造后的汉阳铁厂面貌为之一新,产量与质量大幅提高。生铁产量1902年为15825 吨,1908 年增至66410 吨,1910 年猛增至119360 吨,1919 年达166096 吨,为该厂建厂以来的最高记录。炼铁耗焦也从1904 年的1.75 吨降到1910 年的1.05 吨。钢产量在1907 年新建平炉恢复生产后,至1919 年增至50113 吨。钢的品种除钢轨外,还有方钢、扁钢、等边与不等边角钢、工字钢、槽钢、丁字钢和八角钢等多种,钢中含磷降至0.012%。质量提高使产品信誉大增,销路顺畅,不仅国内有大批客户,而且远销至香港地区和日本、美国等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除汉冶萍公司有较大发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阳泉和石景山等地钢铁企业也先后起步,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1840 至1919 年,钢铁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开始新法冶金,其中又以汉冶萍公司为代表,它是一座铁钢煤的联合企业,与军工、铁路等行业发展紧密相连。
经过洋务运动,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官办的采用新式机械的厂矿。如漠河金矿等。同时,私营资本的金属工业也有所发展,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十多年中先后开办的有色金属金、银、铜等民营厂矿约有16 家。甲午战争后,矿冶业更加受到重视,自1904 年至1911年又先后开办了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有色金属矿场12 处,如麻哈金矿、黄金洞金矿、观都金矿、赣州铜矿、水口山铅锌矿、蒙自锡矿、铜仁锑矿等。同时外资开办的矿场也逐渐增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矿冶业的发展推动了金属工业技术的引进,使我国的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但就总体而言,技术水平仍然是相当落后的。
在采矿技术方面,这时的金属矿山开采的设备和工艺还很落后,大多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仅个别矿山使用机器开采。如1909 年,官商合资集股成立的个旧锡务有限公司,从德国订购新式设备,1913 年开始机械化采锡。1927 年,平桂锡矿在水岩坝设模范锡矿场,采用砂泵、水轮开砂锡矿。
云南个旧洗砂工人
对于地下开采,绝大多数矿山没有地质勘察报告,只有极少数(如云锡、水口山、锡矿山、大吉山等)凭露头和地质构造推测和估算,提出矿床评价报告。开采时也没有正规的开拓系统和采矿方法,一般是从矿体露头起,掘进弯曲而起伏不定的狭窄坑道,追踪矿脉或矿体,见砂采矿,采富弃贫。当时较先进的矿井是我国的第一口新式矿井——水口山铅锌矿一、二坑。1904 年水口山铅锌矿聘请夏佐卿于老鸦巢建成第一坑斜井,装设锅炉、抽水机、吊车、铁轨,利用机械排水和运矿石。1914 年,在第一坑附近开第二坑竖井作为主风井,以后又陆续开拓三坑斜井和四坑盲井,形成一个竖井、盲井和斜井的联合开拓系统。1916 年,板溪锑矿也开始采用西法开采。
在选矿技术方面,这时的选矿技术大多停留在落后的手工拣选和重力淘选方法。如锡选矿大都沿袭锤碎、马磨、人挑运搬、手工洗选方式。锑选矿则先将采下的矿石在窿内用肉眼分选一次,运至地面,以铁锤敲去矿砂的废石;将青砂(高品位硫化锑)与花砂(低品位硫化锑)分开,这叫锤选;再把粒度在10 毫米以下的碎粉砂置于篾筛中,浸入水桶,以手捧筛旋转震摇,矿砂留于筛底,细末及泥土沉入桶内(即淘选);最后将淘选时沉入桶内的细泥砂置于三合土斜槽的高端,经水流使较轻的泥土与细砂分开(称为滴尘)。
这时期较先进的选矿设施和技术是1909 年水口山铅锌矿建成的选矿厂,该选矿厂能处理非手工所能选别的铅锌混杂砂,是我国第一座机械重力选矿厂。主要设备有鄂式破碎机、对辊破碎机、圆筒回转筛、淘洗箱、威尔夫勒洗床等50 台,日处理矿量200 吨。全厂以蒸汽为动力,设有锅炉3 台,共120 匹马力。厂内装有手动吊车,原矿及废石利用卷扬机运输。另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个旧选矿厂碎矿、磨矿和矿砂选别采用了碎矿机、磨矿机和摇床。
云南个旧炼锡矿
在冶炼技术方面大多仍采用土法冶炼。
铜的土法冶炼工艺是先焙烧矿砂,然后进入鼓风炉冶炼,得到冰铜,进一步吹炼即得到粗铜。用土法炼出的粗铜一般只含铜85—90%,要得到精铜需要将粗铜放入反射炉精炼。1912 年云南会泽开始用反射炉精炼铜,炼出99.5%的精铜。
铅的土法冶炼,当用氧化矿原料冶炼时,将氧化矿直接加入鼓风炉,在高温下被木炭还原,熔铅从炉底流出。用硫化矿原料冶炼则要先脱硫,然后在鼓风炉中还原得铅。1910 年湖南建立黑铅炼厂,从美国采购机械设备,以鼓风炉火法冶炼。这是我国当时唯一西法炼铅的炼铅厂,能日炼铅砂50 吨。锡的冶炼在二十世纪以前普遍采用人力鼓风的土鼓风炉冶炼。1910 年云南锡公司开始采用水箱鼓风炉和煤气反射炉炼锡,因效率低而继续用土炉冶炼。
我国近代锑的冶炼技术有很大进步。1896 年粤商黄大成创设大成公司,从日本引进冶炼生锑(硫化锑)技术。1908 年梁焕奎兄弟创设华昌公司,从法国购得赫得士米德发明的蒸馏炼锑法专利,用挥发焙烧还原熔炼法从低品位矿砂中炼出纯锑,1909 年工厂投产。我国锑冶炼在工艺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一是华昌公司的赫氏焙烧炉经我国工人的实践,建成中国式挥发焙烧炉(俗称直井炉),大大提高了冶炼的质量和产量。这种焙烧炉不受赫氏专利的限制,故而遍及全国各地。二是高品位的氧化矿经破碎还原后直接还原成纯锑。三是把炼纯锑后的泡渣再炼纯锑,即将还原熔炼所产炉渣先在反射炉或坩埚中重熔还原成粗锑,然后在反射炉中炼成纯锑。
土法炼汞的土灶有蔑篓灶、葫芦灶、土圈灶(又称气包灶)三种,它们的冶炼方法一样,不过焙烧、冷凝部分形状各异,大小不同。1901 年贵州铜仁万山汞矿采用与英法水银公司1902 年竖炉炼汞大致相同的炼汞技术。
在1949 年前我国炼银一直采用如下的方法:先在水中淘洗含银的矿石细粉,得到精矿(称为“矿肉”),然后拌之以糊粉使成团,进行烧结,得到烧结块(称为“窖团”),再将“窖团”加入鼓风炉内冶炼,得到含银的铅,最后用灰吹法将铅氧化成密陀僧(PbO)除去,便得到银。云南、贵州等地近代仍采用类似上述的方法炼银。
土法炼锌使用马槽炉,其工艺是将氧化铝矿和还原用的煤粉混合后装入陶质蒸馏罐内,罐内接漏斗,加上铁盖,将罐排列于长方形土砖炉格上,加灼炭于格间,再加炭团,随着温度升高,锌质还原上升遇铁盖凝集,沉入漏斗凹处,取出放入模中,即为锌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又大规模卷土重来,致使原来发展较快的民族金属冶炼业又落入缓慢发展的阶段。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日军侵占了我国大片土地,大部分冶金企业落入日军之手,使我国的冶金业受到很大打击,更加举步维艰。抗战胜利后,大量美国物资倾销,加之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又很快发动内战,使我国的冶金业陷入萎缩甚而几乎崩溃的境地。
在1911至1937年期间,华资钢铁厂和日资钢铁厂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华资钢铁厂经不起外国钢铁的倾销和市场不景气的冲击,产量逐步下降,1926年后更是急剧衰退。1937年生铁产量仅为1.95万吨,钢产量仅为4万吨。这一时期,汉冶萍公司由于生产成本高于外国企业,公司又先后向日本财团贷款5000多万日元,企业为日本财团所控制,加上经营不善等原因,至二十年代汉冶萍公司的炼钢厂不得不全部停产。
上海钢铁厂
上海的和兴化铁厂和大鑫铁厂则主要从事轧制废钢业务。上海钢铁厂在留美博士周志宏担任厂长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生产了不少军工用钢。这一时期还曾积极筹建中央钢铁厂(厂址设在湖南湘潭)、广东钢铁厂(厂址广州)、西北炼钢厂(山西)等,但有的未能建成,有的虽然建成,如阎锡山以山西煤铁为基础兴办的西北炼钢厂,建成后尚未正式投产即因抗战爆发而落入日本人手中。此外还有不少重大发现及研制了一些新的钢铁品种,如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主矿体,在周仁、严恩棫、周行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各种碳素钢、锰钢、镍铬钢、铬钢、不锈钢、高速钢等。
日资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曾一度困难,但此后通过某些技术改造并在扩军备战刺激下,又有所发展,1931年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后,钢铁产量更是大增,1937年生铁产量达81万吨,钢产量增为51.6万吨。如1933年由满铁和关东军在鞍山组建的昭和制钢厂,经过不断扩建,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企业,1937年其贫矿处理量即达15233万吨。其他如鞍山制铁所在一战后因严重亏损仅留1炉出铁,随后,他们大力解决技术问题,即贫矿处理问题,于1921年由梅根常三郎等研究成功“还原焙烧法”;又从德国获得有关资料,由久留岛秀三郎发明液氧爆炸法,提高了采矿效率。通过这些措施,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如1926年前其生铁产量在7—8万吨,1926年2号高炉投产,产量上升至20万吨,成本下降50%。本溪湖制铁所也通过改建和重建而不断扩大生产。
中国人的耻辱
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继东北之后,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相继成为沦陷区。日本为实现“以战养战”的方针,对沦陷区资源,特别是钢铁资源进行更为野蛮的掠夺。如在我国东北,成立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业”),对钢铁、轻金属、机械、煤炭进行支配性投资和经营。不断扩充原有的钢铁企业,同时又建立一批新的钢铁研制和生产单位,特种钢生产也有一定发展。由于实行“日满一体化”方针,伪满时期,向日本运送大量生铁与钢坯,致使伪满末期的钢铁生产结构成为倒宝塔状,即在设备能力方面,可生产生铁252.4万吨,钢锭144万吨,钢材48万吨;而在产量方面,生铁170.2万吨,钢锭86.9万吨,钢材51.9万吨。
在华北,日本占领了石景山铁厂、阳泉铁厂、西北炼钢厂(改称太原制铁所),先后修复生产;在天津日本成立了10家钢铁企业及其配套工厂;在唐山,开始兴建“唐山制钢株式会社”;在华东,日军占领马鞍山铁矿区,1938年成立“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后改称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马鞍山,成立了马鞍山制铁所。日本占领这些矿冶企业后,大肆掠夺我国的铁矿资源,将各厂所开采、冶炼的钢铁制品大量运往日本。
抗战期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和运输的困难,洋铁很少进口,但因抗战和民生的需要,使抗战后方及抗日根据地的钢铁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上海、武汉及沿海地区的数以百计的官办和民营工厂纷纷入川,国内大部分冶金工程技术专家、学者也云集重庆。
这一时期,后方的钢铁企业,以其隶属关系及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四类:(1)以兵工署为主的,由兵工署独办的官办企业,如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又称兵工署第二十九厂及大渡口钢铁厂)、第二十四厂、第二十八厂等;(2)资源委员会主办的企业,如电化冶炼厂、威远铁厂、陵江钢铁厂、资和钢铁厂、资蜀钢铁厂、资渝钢铁厂、云南钢铁厂等;(3)官商合办和独资经营的企业,如官僚资本控制的中国兴业公司,民族资本家经营的渝鑫钢铁厂股份有限公司等;(4)民营小铁厂,如蜀江炼铁厂、协和炼铁厂、清平炼铁厂、东源实业公司、福昌炼铁公司、大昌炼铁公司、渠江矿冶公司、荣昌铁厂、永兴铁厂、上川钢铁公司、永和实业公司、中华工业社綦江铁厂等。
1944年上述地区共有铁厂100家,钢厂5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控制的有16家,占全部资金总和及全部动力设备的80%。后方冶金工业,虽因战争需要而较抗战前夕有所发展,但由于海岸封锁,技术设备落后,原材料基地为日本人所占,其产量增加缓慢。如1943年新法冶金的生铁产量仅为7万吨,钢只有0.68万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因地制宜发展钢铁冶炼,以满足根据地对钢铁制品的需求。在陕甘宁边区,利用边区仅有的煤铁资源和薄弱的设备制造能力,由徐驰等人主持工作,建成陕甘宁边区第一座高炉(在延安)。1943年冬,该座高炉开始出铁,由于技术准备充分,高炉由试炼到正常生产,很快达到设计要求,日产铸造生铁1吨以上,完全满足了边区对铸造生铁的需要。
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山根据地,陆达针对当地只有土法生产的白口生铁,但不能车削加工做成炮弹壳体的现实,采取措施对白口生铁进行韧性处理,使之转化为可锻性铸铁。经过处理,陆达所在的柳沟铁厂的炮弹壳月产量由4000发提高到3万发。在1939年末皖南事变后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不少修械所,利用坩埚、三节炉等工具炼铁和铸造地雷外壳、手榴弹外壳、迫击炮弹壳、枪炮弹外壳等,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敌斗争。
柳沟兵工厂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钢铁工业在总体上陷入萎缩和崩溃的境地。后方的冶金工业,特别是重庆地区兴办的各类冶金企业,当抗战一结束,就面临破产的命运。由于战时封锁的解除,美国钢铁大量进口,致使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因而重庆地区的大量钢铁制品销售不出去,不少钢铁厂,包括规模较大的渝鑫钢铁厂、中国制铁公司、中国兴业公司等都先后停工、减产或倒闭。
据统计,1945年10月,重庆等地钢铁工业炼炉继续开工生产者仅为1944年的10%。原来沦陷区日本军部和商人经营的一些钢铁厂,因遭日军撤退时的破坏和国民党接收大员的洗劫,迟迟不能复工。1945年后,资源委员会担负了对日伪工业的接收和全国工业的调整任务,组织了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本溪煤铁有限公司、抚顺特殊钢铁厂、东北金属矿业有限公司、华北钢铁有限公司筹备处、华中钢铁有限公司筹备处、上海钢铁公司等。资源委员会下属的钢铁企业,其钢铁产量占全国的80%。虽然有如此庞大的系统,但却抵挡不住国民党经济总崩溃态势的冲击,美国剩余物资又大量涌入,占领市场。据统计,资源委员会系统的钢铁厂及民营钢铁厂,1945年产生铁48495吨,钢63000吨;1948年上半年产生铁22056吨,钢932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钢铁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晋冀鲁豫边区在这时由陆达领导建立了故县铁厂。1947年阳泉解放,为了建设故县铁厂,根据军工部的指示,陆达、陈志坚等人,将阳泉荣华铁厂日产20吨生铁的2号高炉全套设备搬迁到故县。1948年1月故县铁厂高炉(20吨)开炉,随后,10孔焦炉棘臻焦炉也投产。高炉出铁后,迫击炮弹的生产量成倍增长,以60、82、120、150四种炮弹为例,1947年高炉投产前总产量仅为20.88万发;1948年激增至102.8万发;1949年增至175.63万发。
在晋察冀边区,1947年成立了井陉、阳泉办事处,着手规划恢复这个矿区的煤铁生产。由于阳泉铁厂的设备遭到严重破坏,2号高炉又已拆迁到故县,因此只能对残缺不全的1号高炉进行修复,同时还要进行人员培训。1948年初,高炉按计划装料、点火,顺利出铁,很快达到这座高炉的设计要求,日产铸铁80吨,当年年产7228吨。
由于整个民族工矿业发展缓慢,所以自1921至1927年,全国较大的有色金属矿虽增加到31个,但资本增加不多,且利润下降,甚至亏损。1928年,国民党全国政权建立后,基本垄断了有色金属矿冶业的生产、运输和出口,排斥、压制、打击民族矿冶业,结果更使有色金属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在1942年前一段时间,由于战争对军工生产的刺激,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扩大军工生产,增加战略物资的储备,使有色金属在世界市场上销路扩大,价格上升,因而促使有色金属生产有所发展。
1931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为了侵略战争和掠夺我国矿产资源的需要,而力图把我国东北建成为其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基地,并在其侵占期间掠夺了大量的有色金属矿产。七七事变特别是珍珠港事变后,日本为适应其侵略战争的需要又积极在台湾发展金属工业,使台湾的铝镁金铜等有色金属产量有较大的增长。
这一时期有色金属的采矿技术与前一时期相比,虽然仍旧较多采用原始、手工的落后方法,但在机械开采方面也有一些进步。如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时在华铜、杨家杖子、青城子、天宝山等矿山采用了干式填充法和留矿采矿法,还使用了风动凿岩机和黄色炸药。
1909年官商合资成立个旧锡务有限公司,从德国订购新式设备,从1913年开始机械化采锡。1930年,广西贺富钟地区商矿公司,开始用水轮、水泵、砂泵等水力机械开采。1936年,国民政府开办茶盘源公司,引姑婆山槽河的自然高压水源,用水力提升机、水轮开采望高砂锡矿,1938年建成投产,成本比电力开采降低30—50%。1947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第二特种矿产管理处在锡矿山建立示范锑矿,实行“探采结合,贫富兼采”。竖井掘进用手持风钻,运输用矿车和卷扬机,主巷用电灯,工人携充电矿灯照明,电泵排水,从而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选矿技术方面,直到三十年代开始采用近代的选矿技术。1931至1945年,日本在我国东北建成杨家杖子、青城子等十多座有色金属选矿厂,使用浮选法选矿。193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从德国进口旋转磁选机,对湖南和江西的钨砂进行集中精选,脱除锡、硫等杂质。1941年,锡业管理处建立桂林选矿厂,使用汀氏磁选机,精选广西、湖南、广东所产钨、锡毛砂。1942年,在湖南零陵兴建反射焙烧炉,进行焙烧除砷,所产钨精矿达到了德国鉴定的“汉堡标准”(氧化钨含量大于65%,含锡小于1.5%,含砷小于0.2。
在冶炼技术方面,这一时期除采用土法冶炼技术外,还出现了较多采用西方近代冶炼技术的厂矿。如:锌冶炼技术,1931年工程师饶湜试验西法炼锌。他吸取1919年湖南黑铅炼厂德国工程师在长沙进行横罐炼锌试验失败的教训(炉温未达1200℃时炼罐软化),着重炼罐的研制,经过八个月的试验,炼罐耐火度达到1200℃,符合炼锌要求。1934年于湖南长沙建成炼锌厂,采用横炼法生产蒸馏锌。1942年,日伪在葫芦岛建成有8座竖罐蒸馏炉的炼锌厂。该厂是根据美国新泽西州锌业公司竖罐炼锌专利,由美国工程师设计,年产锌1万吨,投产后16个月共生产锌84.6吨。由于罐体破裂致使生产被迫中断。
炼锡技术,1910年,云锡公司开始采用水箱鼓风炉和煤气反射炉炼锡,后由于效率低而继续使用土炉冶炼。1933年改造煤气反射炉,同时增建熔析反射炉提纯,从此开始新式炼锡。1943年创调温结晶法成功。该法先结晶出较纯的锡,经几层阶梯式的锅,可获得纯度达99.5%的纯锡。
炼铜技术,1937年冶金专家叶渚沛在长沙试验成功电铜生产,建成精铜炼厂。1938年又在重庆建成电解铜厂,产品含铜99.93%。1939年,日伪“奉天制炼所”的炼铜车间,其工艺是用烧结锅烧结焙烧、熔炼、真吹炉吹炼、电解槽精炼。
铝冶炼技术,1929年日本理化研究所铃木取得了用烟台矿电热熔融分离矽铁后,再进一步氯化以制造氧化铝的专利。经过试验,1938年建成的日伪抚顺铝厂,用此法生产氧化铝,再通过电解法生产金属铝。
黄金提取技术,土法一般用木盆反复淘洗留金于盘。淘出的细碎砂金经熔炼纯化,即成赤金。若金中含银较高,则需将金银分离。1939年建成并投产的“奉天制炼所”则从铜铅阳极泥中回收金银产品。
炼汞技术,1938年王子佑提出改良土灶意见,指出原炉有底锅易坏、取汞不便、汞回收率不高等缺点,并进行改良试验。1941年《湖南建设厅地质调查报告》中说,汞业管理处试用的铁管炉成绩甚佳。拟行于各厂。这种改良灶有圆锅和长方形锅两种,都用铁管导入水箱,加强了冷凝系统,使回收率约提高10%。改良灶沿用到1953年。
炼锑技术,四十年代后,赵天从进行提高锑质量问题的研究,经过试验,成功地取得了用纯碱去砷的工艺,使含锑成分由99%提高到99.8%。此外,他和刘树人、邓传似等提出锑提纯除砷、除铅的新工艺和试验数据。试验结束后,又组建纯锑精炼厂和锑产品厂。
其他如钨、钼等稀有金属的冶炼和加工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仅有少量的作坊式的生产,使得我国在钨精矿的产量和出口量上虽居世界第一位,但钨制品却全部依靠进口。至于对另外一些新发现的稀有金属,则仅仅做了部分勘探、调查的工作,其开采、冶炼及应用尚未提上日程。
无论如何,近代采矿冶炼,传统居多,列强更强,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