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赛”这三个字,最近成了CBA球迷口中的笑话。说白了,这就是给联赛硬塞进一个“第五节”——常规时间打完,部分球员还得留下来继续表演。美其名曰挖掘潜力,实则是个不伦不类的怪胎。

据可靠消息,这个看似“美好”的设想,在俱乐部层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制。20家俱乐部,几乎一致投下了反对票。为什么?很简单:职业俱乐部不是试验田。
一支球队的阵容构建有其科学性。除去四名外援和三名核心本土球员,剩下的轮换阵容里,往往坐着经验丰富的老将和需要针对性培养的年轻人。现在你告诉他们,这些人都要去打“潜力赛”?
某俱乐部经理私下吐槽:“让一个30岁、身上多处旧伤的老将,打完正式比赛再打‘潜力赛’,这不是培养,这是摧残!”而球迷更是一头雾水:“我们想看的是更精彩的正赛,不是更冗长的垃圾时间。”
平心而论,CBA公司提出这个设想的初衷,或许确实是想给年轻球员更多机会。但这个世界上,再美好的初衷,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变成灾难。

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职业体育的核心是竞技水平,不是表演时长。NBA发展联盟、欧洲各国的二级联赛,这些才是年轻球员真正该去锻炼的地方。而不是在正赛之后,用一场鸡肋的“加时赛”来走过场。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朝令夕改的规则变动,正在消解CBA联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专业性。
转折来得比预期更快。随着体育总局的介入,这个备受争议的“潜力赛”计划很可能被紧急叫停。消息传出,球迷圈一片叫好。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奇葩规则的说“不”,更是对CBA专业决策机制的一次纠偏。
这次“潜力赛”风波,暴露的远不止一个规则问题。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篮球需要的不是花样翻新的规则,而是扎扎实实的根基建设。
青年队培养体系完善了吗?裁判职业化进展如何?联赛的商业价值开发到位了吗?这些真正关乎联赛根本的问题,都比搞一个“潜力赛”重要得多。值得欣慰的是,这一次,从俱乐部到球迷,大家都用脚投了票。这种自下而上的抵制,恰恰证明了我们的篮球圈,还有清醒的人在。

好在,这个荒唐的闹剧可能要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当CBA联赛走到十字路口,我们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是尊重篮球规律,稳扎稳打建设职业联赛?还是继续搞这些华而不实的“创新”,把联赛变成四不像?答案,其实就在每一个篮球人心里。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