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北上广深,大家说顺嘴了,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地位是非常稳的,重庆因为是面积最大的直辖市,那实力自然也是非常强的。
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点,2025年上半年GDP出来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重庆越广州(3.10万亿)跃居第四。
就如同清华北大之下,很多学校都说自己是中国第三大学一样,那北上广深之外的第五城争夺战,就很精彩了。成都、苏州、杭州、武汉、南京,那都是有一战之力的。
各种研报发出来的数据都不太一样,我们主要看趋势,这是上半年数据
还有人统计了历年变化
中国的城市群具体怎么划分,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过有一个趋势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从“北上广深”的单一阵营,逐渐裂变为“三梯队”结构。
第一个,顶级阵营:以24年全年的数据看,上海(5.39万亿)、北京(4.98万亿)、深圳(3.68万亿)构成顶级阵营的铁三角。
第二个,两强争霸:重庆、广州在3.1-3.2万亿区间缠斗,其实大家注意到了,距离深圳也并不是太遥远。
第三个,第五城角逐战:杭州(2.18万亿)、成都(2.35万亿)、武汉(约2.1万亿)成为最有力竞争者,都是破了2万亿的。
总的来说,第五城的争夺各有特色,杭州是主打数字经济,阿里巴巴带头构建起来的电商集群,再加上靠近上海,是很猛的;成都是西南地区豪门,有规模经济作为筑底;武汉的区位优势和科教能力都很强。这三个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也不太一样,都开始往3万亿的门槛发力。
我们可以再聊得具体一点,优势和短板都要提到:
杭州,叫民营数字经济的单核突进。
杭州最大的优势就是赶上了互联网热潮,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30%,阿里巴巴生态培育39家独角兽企业,现在很火的AI和机器人,那也有杭州六小龙的说法,弄得南京的官媒都发文质问,《为什么南京就没有发展出杭州六小龙》。
再提一个数据,2024年杭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超了北京、深圳的,民营经济贡献工业增长77.9%。
那有没有短板呢?其实也有。
比如杭州的工业规模是1.8万亿,不足广州的80%,而且有很明显的“阿里依赖症”。一旦国家对平台经济有新政策,就很容易直接影响城市财政与就业。在对外交流上,杭州的国际航线数仅为广州46%,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
成都,就是西部堡垒。
成都的优势在于,常住人口多,还有双4F机场,以及中欧班列开行量全国第一,构建起内陆开放的高地,当然还有一个和重庆手牵手的成渝双城经济圈获国家战略加持。
在电子信息产业上,成都也有一定的优势,产业产值1.2万亿元,比如全球70%的iPad芯片在成都封装测试。
因为我是成都人,就不说太多的优势了,免得自吹自擂,主要说成都的问题。
成都的人均GDP不行,而且高端科研资源也弱于武汉南京,更关键的是,省内虹吸效应经常引发争议。
武汉,中部支点。
九省通衢那不是简单说一下的,武汉的区位形成了3小时高铁辐射圈,能很好的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层面支柱也很多,比如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8000亿,光纤光缆占全球市场25%,长江存储闪存芯片占全球15%。
武汉还有一点很厉害的,就是高校多,137万在校大学生储备居全国前列,这就形成了很大的人才支撑。
那武汉有什么短板呢?主要是三产占比相对比较低,也就是服务业(包括金融、互联网等等)的占比低于广州成都。而且产业上过度依赖现有产业,新的产业集群还在搭建过程中。
这第五城之争,每个城市都各自在发招,但肯定还是有些统一的维度可以参考的。
第一个是创新产业韧性。
杭州有数字经济产业,广州有多年积累的工业产业基础,成都押注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设立2600亿专项基金),武汉的芯片产业增速40%……这些趋势很明显,大家都想要多吃一口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产业。
当然,有特点,有时候也是双刃剑,随着经济周期变动,各种技术的快速涌现,产业结构的多元性就成了核心变量。
大概逻辑就是,哪个城市是多线布局,面向未来的多条腿走路,并且具有灵活开放的身段,就更容易吃到未来产业的增量。
第二是人口的流动。
人口问题以前不太好聊,现在应该都可以说了,人,意味着生产力,也意味着购买力。
举个例子,广州市区1900万常住人口对比杭州市区1270万,近700万差距意味着劳动力池与消费市场的量级差异。
不过常住人口还仅仅是一个考量,更关键的是人才吸引能力,所以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各大城市都在疯狂的「抢人」,各种砸人才补贴。
甚至可以这样说,未来哪个城市能把自己打造的宜居,工作机会多,就能在第五城争夺里面获得先手。
第三是交通枢纽地位。
以前基建能力不行的时候,沿海地区天然就有海运优势,平原地区也有陆地交通优势。
不过现在大城市主要不是单纯的物理分布来决定交通了,是要看交通基建修的怎么样。
成都双机场年吞吐1.2亿人次+中欧班列开行量第一,武汉长江航运中心300万标箱+高铁网密度全国前列,相比之下,杭州就有国际航线短板(没办法,旁边就是上海)。
所以新时代道理也是一样的,要想富,先修路,不过这个路的定义变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这个路甚至可能是通讯带宽。
当然,争夺第五城,也就是民间的一个说法。
都是中国,都是中国城市,大家肯定更希望看到的是齐头并进,都大力发展。
未来十年,衡量城市价值的标尺,可能也会从“谁更大”转向“谁不可替代”,那就要看哪个城市能在数字文明和制造强国的双重奏中,找到自己独特的音轨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城市,会开始有自己独特的、其他城市没有的立足点。
各位大佬觉得呢?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