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着中国的钱,转身就砸中国的锅。
香港黑人球员辱骂中国球迷“杂zhong”“狗东西”,用词太过侮辱人,果然黑人不受待见是有原因的。
东亚杯第三轮中国男足以1比0战胜中国香港队取得胜利,赛后香港队黑人球员米高互动时歧视辱骂中国球迷引发争议,遭到网络强烈抗议。
在与球迷互动的时候,黑人球员米高拿着喇叭感谢从全世界各地到现场为香港队加油的粉丝,然后手势一摆嘲讽站在一旁为中国男足加油的一小撮粉丝,赢得了香港球迷的欢呼和嘲讽。
由于中国足球的水平确实不行,因此哪怕是面对日本、韩国的二队甚至是三队,国足仍然输得心服口服,没有一点办法。在连续大比分输给韩国和日本后,国足在东亚杯上最后一场比赛对阵中国香港队。这场比赛对于国足来说,已经退无可退,必须要赢下。毕竟,再输就会是倒数第一名。最终,这场比赛国足还是凭借黄政宇的进球,1:0小胜中国香港队,避免了垫底的尴尬。
赛后,本是球员绕场感谢球迷的温情时刻,可香港队的归化球员米高(MichaelUdebuluzor)接过大喇叭,场子瞬间就冷了。他先是感谢了香港球迷,随即话锋一转,对着国足球迷的方向,挥着拳头吼出一句英文。翻译过来,意思大概是“下次干翻这帮混蛋”。
混蛋,bastard。这个词的分量,在任何一种语言文化里,都不是“垃圾话”能轻轻带过的。它更像是中文语境里的“杂种”或“狗娘养的”,是直接戳着人脊梁骨的侮辱。
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紧接着,部分香港球迷区爆发出欢呼,甚至喊起了“WeareHongKong”的口号。这声欢呼,比米高的那句辱骂更像一桶汽油,彻底点燃了现场和屏幕前无数内地观众的怒火。
这不再是球场上的胜负恩怨,也不是球员之间的小摩擦。它变成了一次赤裸裸的、指向一个群体的、带有身份对立色彩的公然羞辱。
米高的这把火,为什么能烧得这么旺?只因为他嘴脏吗?不全是。
最扎眼的是他的身份。米高,一个尼日利亚裔的年轻人,刚刚在2023年拿到中国香港特区护照,代表香港队出战。更讽刺的是,就在风波前两天,他才刚刚官宣加盟了中国内地的苏州东吴俱乐部,据说薪水不菲。
这就构成了一个极其荒诞的画面:一个正准备来内地联赛“淘金”、享受着中国足球平台红利的球员,转过头就用最恶毒的词汇辱骂给他发薪水的“金主”的同胞。这在任何朴素的价值观里,都属于典型的“吃里扒外”。
其次,是那句话本身越过了所有底线。竞技体育里的“垃圾话”是门艺术,可以挑衅,可以嘲讽,但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攻击人格,不涉及种族,不侮辱家人。你可以说“你的防守像纸糊的”,但你不能说“你是个杂种”。前者是技术藐视,后者是人格谋杀。
米高,显然选择了后者。更让人寒心的是部分香港球迷的反应。那种近乎狂热的附和与叫好,让这起个人事件的性质,蒙上了一层更复杂、更令人不安的阴影。它让许多人感到,这句辱骂的背后,似乎藏着一股更深、更不友善的情绪暗流。
事情闹大后,21岁的米高慌了。他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苏州东吴的合同墨迹未干,如今却可能瞬间化为泡影。他很快录了视频道歉,说自己常年在国外生活,思维西化,不知道“bastard”这个词有那么强的侮辱性,本意是想激励自家球迷,无心冒犯。
这番道歉,非但没能灭火,反而引来了新一轮的群嘲。人们的质疑很简单: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不知道“bastard”是什么意思?一句轻飘飘的“文化差异”,就想把如此严重的侮辱一笔勾销?
这更像是一次迫于压力的危机公关,而非发自内心的忏悔。价值观的裂痕,岂是“文化差异”四个字能糊上的?真正头疼的是苏州东吴俱乐部。新签的外援一分钟的比赛没踢,先给俱乐部惹来了滔天骂名。俱乐部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已经彻底沦陷,球迷们的要求高度一致:开除米高。
解约?说起来容易。但白纸黑字的合同摆在那,单方面解约可能意味着巨额的违约金赔偿。不解约?俱乐部的声誉和品牌形象将遭受持续的打击和抵制。甚至有球迷出“毒计”:不解约,但摁在替补席上,耗着他的黄金年龄,让他无球可踢。
法律、金钱、民意,三座大山压在俱乐部头上,无论怎么选,都是一道难题。
接下来霍启刚却成了另一个舆论中心。他的社交账号评论区,被成千上万的网友涌入,内容出奇地一致:请霍先生出来说句话。
这当然不是网友在病急乱投医。不久前的梅西香港行风波中,正是霍启刚数次公开发声,为球迷的权益仗义执言,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和尊重。他被视为真正爱国爱港、有担当、敢说话的代表。如今,香港队的球员公然辱骂内地同胞,大家自然而然地希望这位曾为球迷发声的体育界领袖,能再次站出来,捍卫基本的尊严和体育精神。
这种“喊话”,与其说是对霍启刚个人的道德绑架,不如说是一种信号。它反映出公众的普遍看法:这件事,已经不能仅靠球员道歉、俱乐部内部处理来收场了。人们期待一个更高层面的、更权威的声音,来为此事定性,给出公正的处理。
米高事件,早已不是一场球赛的余波。它像一滴墨水滴进清水,清晰地晕染出了体育背后,那些关于身份、文化、尊严和底线的复杂纹路。
运动员当然是人,有喜怒哀乐,有情绪起伏。但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在代表一个地区或国家出战时,他的言行就不再只属于他自己。任何挑战公序良俗、散播仇恨对立的言论,都是对体育精神的背叛。
别再拿“文化差异”当挡箭牌了。对人的基本尊重,是通行世界的硬通货。无论在哪种文化里,指着一群人骂“杂种”,都不可能被解释为友好和善意。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会被放大,一切也都会被记录。球场上的荣耀,可能会被场下的一句蠢话瞬间清零。这不仅是对米高的警告,也是对所有公众人物的提醒。这件事最终如何收场,没人知道。但那句刺耳的辱骂,像一根拔不掉的刺,扎在了2024年的这个夏天。它提醒着每一个人,球可以输,但做人,不能没有底线。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