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屏幕几乎是每一场手机发布会都绕不开的重点。2K高刷、LTPO、AMOLED材质、1920Hz高频PWM调光、超声波指纹识别、环绕屏、瀑布屏、微曲屏……大家卷得不亦乐乎。可到了今年,你会明显感觉到一个趋势:屏幕不太被提了。
不管是华为、OPPO、vivo,还是小米、荣耀,发布会里对屏幕的描述越来越简略,甚至不少机型直接沿用上一代屏幕模组。新旗舰该有的都有,屏幕素质也不差,但厂商已经不再把屏幕当成核心卖点去讲,仿佛这块“面子工程”已不再重要。
可问题在于,屏幕其实是手机最直接的“使用感知入口”。它既是我们接触最多的零部件,也是最能传递产品质感的环节之一。现在大家突然不卷屏幕了,到底是成熟稳定了,还是在“集体放弃体验创新”?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屏幕本身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主流厂商所用屏幕大多来自同一批核心供应商,比如京东方、华星光电、三星Display,参数顶到一定程度之后,肉眼难分高下,厂商也很难继续在屏幕差异化上做文章。其次是研发成本与用户感知的不匹配。过去花几千万砸一个定制屏模组,可能只换来“屏幕素质好像确实不错”这样的口碑,不一定能变现为销量。既然如此,不如把资源投向AI影像、卫星通信或者自研芯片这些用户更容易“感受到进步”的功能点。
还有个关键点是,屏幕卷不动,和“内卷方向切换”也有关。过去硬件内卷是从外观到芯片,现在AI成了新战场,系统层、应用层、云服务层才是新热点。屏幕虽重要,但它很难和“AI手机”直接挂钩,不像影像能和AI画质、AI人像融合,屏幕作为一个物理器件,在AI语境下显得有点“硬”。
但这恰恰是值得警惕的地方。当所有厂商都把资源投向“感知更强”的方向时,那些真正影响日常使用的基本体验反而容易被忽略。屏幕就是典型。你是否注意到,有些旗舰手机在不同亮度下会出现色温偏移,有些手机虽然宣传支持高频PWM,但实测护眼效果一般,还有的OLED屏幕用久了会有烧屏风险?这些细节都是厂商在“默认你不在意”之后做出的妥协。
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代产品都在屏幕上有突破性的飞跃,但我们也不该接受“屏幕体验退步”成为默认选项。更何况,现在很多品牌还在延续上一代屏幕的模组甚至调校逻辑,只是靠系统配色和动画过渡来提升观感,这种方式虽然短期内用户不容易察觉,但时间久了,屏幕疲劳、用眼疲劳、交互迟钝的副作用都会慢慢显现出来。
所以屏幕这块,越是不被讲,越是要看得紧。真正重视体验的厂商,反而是那些“嘴上不说,实则一直在调”的。未来如果谁能把屏幕的显示舒适性、视觉一致性、动态适应性做到极致,那才是真的体验取胜。而不是一味拿“这块屏和上一代一样好”来打发消费者。
国产手机不再卷屏幕,看上去是“优化投入产出比”,实则是把原本能创造差异化体验的关键环节轻描淡写地处理掉。这不一定是退步,但一定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在消费者真正开始“看得出差别”的那一天,你的屏幕没优势,可能比你AI少一点还更致命。
更新时间:2025-05-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