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少服用这6种中药,或已列入“伤肝名单”?但有人却当补品吃

傍晚的公园里,65岁的李阿姨正在和邻居大妈们讨论着最近的保健品,让人没想到的话题却绕到了中药上。“我这段时间天天喝何首乌炖鸡汤,老中医说能补肝养发。”李阿姨的话音刚落,王大爷却突然皱起眉头:“你可得小心点,我表弟前阵子就因为长期吃中药补品查出肝功能异常,医生说跟何首乌有关系!”几个老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沉默了。


中药不是温和无害、越吃越健康吗?难道天天当补品吃,真的会伤肝?很多朋友听到这里都会疑惑,中药养生还能不能继续?有没有我们忽略的风险?到底哪些中药是被点名“伤肝”的危险名单?别急,今天我们就带你科学揭开答案。尤其是第3种,你可能从没当回事,却恰恰让健康埋下隐患。

中药也有“伤肝名单”?医生:6种常见药材,请格外警惕!

很多人以为中药天然、安全,甚至把它当成每日滋补、代茶饮用。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医学专家和药理研究提出:某些中药虽然有独特疗效,却同样存在肝毒性风险。经权威机构系统梳理,这6种常被当作补品滥用的中药,被公认需要慎用

何首乌
号称养肝乌发的“养生神器”,但未经炮制的生何首乌含大黄酚,已明确被证实对肝细胞有明显毒性长期或过量服用,轻则转氨酶升高、乏力、食欲减退,重则可出现药物性肝炎或肝衰竭。数据统计显示,因何首乌不当服用导致肝损的大型病例数据库报告已超300例/年,年龄多集中在中老年群体。

雷公藤
以“祛风除湿、治疗类风湿”闻名,但其实内含多种强肝毒性的生物碱,过量易诱发肝损伤甚至肝衰竭。曾有临床报告指出,应用雷公藤相关中药复方导致的急性肝炎发病风险,比未服用人群高出3-5倍。

番泻叶
被认为是“通便利器”,许多便秘和减肥人士当成“养生茶”常备。医生却警告:番泻叶中蒽酮类成分会引发肝代谢负担,超量或长期使用时,肝损发生率显著升高。有数据显示,每年经番泻叶诱发肝功能异常报告事件近200例。

苍耳子
传统用于鼻炎、偏头痛等,然而苍耳子含有苍耳甙等有毒成分,可进入肝脏诱发毒性损害。轻者恶心、食欲减退,重则可出现急性肝损害甚至肝细胞坏死。尤其在自制药酒或无医嘱状况下,风险系数倍增。

艾叶
温经止血、预防寒湿,但里面的挥发油及水溶性组分若长期大剂量摄入,可诱发肝炎、肝功能障碍。更有研究指出,肝硬化风险在长期滥用艾叶的人群中高出正常人

土三七
名字跟“名贵药三七”相似,实际含强肝毒性成分吡咯烷类碱,可严重导致肝小静脉堵塞综合征。在历年药物性肝损榜单中,土三七屡次高居前列,其“伤肝力”堪称中药之最。

为什么你越爱吃补品,中药带来的风险反而越大?

从医学原理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工厂,药物中有害成分难以有效分解时,就容易积蓄在肝细胞内,诱发肝功能紊乱甚至细胞坏死。上文提到的几种中药,其有效成分虽能调理某些症状,但正因含有多种难以排除的强效生物碱、蒽酮等特殊结构物质,在肝脏的酶系统中,一遇到用量超标、长期重复用药,会直接“冲垮”肝细胞的保护屏障

而且,中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积毒”伤肝。据流行病学追踪,在我国因不当服用中药导致肝损伤患者,60%以上为40岁以上人群,误以为“久病需久补”、盲目追求“养生”反而给肝脏埋下炸弹。

不仅如此,中药并非无副作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多家临床指南都曾发布《关于特定中药及其制剂的肝毒性警示报告》,明确提醒:中药虽好,须分人群、分症状科学辨证论治,不可“无病进补”或“随心乱用”。

长期服用这些中药会对肝脏造成怎样的损害?坚持数月后身体可能有哪些警示信号?

肝损伤警报信号,不容忽视!
临床研究发现,如果在无医师指导下,长期频繁服用“伤肝名单”类中药,数周到数月内就可能出现如下变化

食欲减退、恶心乏力,尿色加深:肝细胞损伤后,体内胆红素升高,第一时间可能表现为消化功能变差,整个人“没精神”。

皮肤眼睛发黄,甚至出现皮疹瘙痒:中药肝损早期常有轻微黄疸或皮肤异常,部分还会有莫名皮肤瘙痒,发热等。

尿检、血检肝功能指标异常:ALT、AST、γ-GT等肝酶升高最有说服力。据一项协和医院回顾性队列分析,接受生何首乌治疗的患者中,肝酶异常率接近15%。

传统慢性肝损伤表现进展到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衰竭:数据表明,若持续“以药当补”,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炎甚至失代偿期肝病的风险提升至6倍以上。

其中,番泻叶和土三七等成分诱发的药物性肝损,多表现为“开始无症状,体检才发现”,往往等到出现黄疸、全身乏力时已进入不可逆阶段。

如何科学防范中药伤肝?这5步建议让健康养生有保障

警惕“补药即保健”的陷阱:任何中药都不能随意代茶饮、长期坚持,只要“补”,就更要看医生。不要轻信非专业人士推荐的“神方猛药”。

严格遵医嘱+炮制方式辨析:如何首乌“生首乌”与“制首乌”毒性完全不同。专业炮制、正规渠道购买能极大降低风险。

服药期间动态监测肝功能:服上述高风险中药期间,建议每两周或一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指标检查,如体检报告见肝酶升高,务必暂停用药。

一旦感到不适或出现“肝脏负担”信号,立即停药+医院面诊。头晕、厌食、尿黄都需引起警觉,及早干预恢复更快。

优先选择安全性高、临床验证广的中药材替代易伤肝品种。比如补血首选“当归、黄芪”,慢性调理可用“枸杞、百合”等伤害小药材。

中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财富,但药材并非万能补品,科学辨证才是防病护肝的真理
正如无数权威医学共识所强调,中药不要迷信“多吃多补”,健康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体质按需适度使用,定期监测指标,才是安全持久的养生之道。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尽量少服用这6种中药,或已列入“伤肝名单”?》
3.北京协和医院肝脏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年报(2022)
4.《中药药理与肝损伤的关系分析》中华医学会药学分会
5.《中药肝毒性机制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报
6.《中药引起的肝损伤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7.《中老年保健误区与干预对策探讨》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养生   补品   中药   名单   肝功能   毒性   肝脏   何首乌   损伤   风险   成分   肝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