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抢万元羽绒服!9000件秒光,谁在为情绪价值买单?

一件羽绒服卖到上万元,还被抢到断货?谁在买单?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不是中年高净值人群,而是Z世代年轻人。

截至10月26日,凯乐石5000GT羽绒服在天猫销量已突破1000件;标价2378元的北面羽绒服销量超9000件;始祖鸟某款万元级夹克更是在开售后几天内迅速售罄,二级市场甚至出现少量溢价转卖。南京一位消费者赵津的话颇具代表性:“去年买始祖鸟,今年换凯乐石。”这类消费行为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引发海量讨论,相关话题标签动辄阅读量破亿。

说实在的,这已经不是单纯为了保暖——而是一种圈层认同。


过去一个月,千元以上羽绒服在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同步走红。以凯乐石为例,其2025年秋季上新的5000GT系列定价普遍在2500元以上,部分款式较去年还有所涨价,却依然一码难求。北面那款2378元的羽绒服,销量已突破9000件;始祖鸟万元级夹克开售后迅速售罄,连转卖都带点“黄牛味”。这种现象背后,显然不只是天气变冷那么简单。

那么问题来了:Z世代为何愿意为一件羽绒服支付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工资?

在我看来,情绪价值和身份标签是关键。户外运动这几年在城市青年中持续升温,滑雪、徒步、露营早已不只是爱好,更成了社交货币。而专业户外品牌,自然就成了“装备刚需”。凯乐石、始祖鸟、迪桑特这些名字,不再只是功能代名词,而是生活方式的象征。

重点来了——这些品牌深谙年轻人心理。它们通过联名、明星代言、KOL种草等方式,成功把产品从“防风挡雪的功能装备”,转化成“值得晒朋友圈的生活方式符号”。就在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户外品牌明显加大了在B站和小红书的内容投放,目标用户精准锁定在18到28岁之间。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一代年轻人成长于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他们更愿意“为兴趣付费”,也更看重“自我表达”。穿始祖鸟,真的只是为了挡风吗?恐怕更多是为了在社交场域里“被看见”。对比五年前,千元羽绒服还是小众选择,如今却成了潮流标配。这种转变,不光是消费能力提升的问题,更是消费逻辑的彻底重构。

话说回来,面对这股热潮,国内外品牌的策略明显分化。

始祖鸟、北面等国际品牌,靠着几十年积累的专业背书和刻意营造的稀缺感,稳稳维持着高溢价。而国产户外品牌如凯乐石,则在加速高端化——不仅把填充物标准拉到1000蓬拒水鹅绒,还在设计语言、渠道布局上全面对标国际大牌。波司登也不甘落后,近年推出“登峰系列”等高端产品线,试图撕掉“爸妈衣柜专属”的旧标签。

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对“国货高端化”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高。根据天猫服饰数据,2025年10月,凯乐石在“户外服饰”类目销售额同比翻倍。这说明什么?说明年轻消费者不再盲目迷信洋品牌,只要产品够硬、调性对味,国货一样能打。


换个角度想,这场羽绒服大战,本质上是一场争夺年轻用户心智的战役。而生活化一点说,这就像当年球鞋圈的AJ热——买的不是鞋,是入场券;穿的不是羽绒服,是圈层通行证。

坦白讲,一件羽绒服卖到四五千甚至上万,你觉得这是理性消费,还是情绪溢价?

别急着下结论。想想看:当一件衣服能让你在滑雪场被搭讪、在露营地被夸“懂行”、在朋友圈收获几十个赞——它早就超越了物理属性。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钱花得值,因为买的是归属感,是认同感,是“我属于这个群体”的确认。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是非理性跟风。但市场不会说谎。销量、复购率、社交声量……这些真实数据摆在眼前,说明这股热潮并非昙花一现。它反映的是新一代消费者价值观的迁移:他们愿意为体验、为故事、为身份认同买单,而不仅仅是为一件衣服本身。

这很关键。因为这意味着,未来的消费战场,不再只是价格与功能的比拼,更是情感连接与文化共鸣的较量。

所以,与其问“谁在为万元羽绒服买单”,不如问:“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一代年轻人想要什么?”

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让人心甘情愿掏出一个月工资的,从来都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时尚   羽绒服   买单   情绪   价值   始祖鸟   销量   溢价   社交   品牌   户外   年轻人   消费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