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考进士会试前十名无一人高中殿试前十金榜,为什么呢?

壬辰科會試

宗室考生名次单列

宗室同年

一名

溥岳 年三十歲镶红旗英茂佐领下四品宗室

長貂 年二十四歲正藍雄廣裕佐领下四品宗室

宝熙 年二十五岁正藍旗广瑞佐领下四品宗室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會試同年錄

会试成绩

一名

劉可毅 年三十八歲江蘇武進縣拔贡生

汪棣昌 年五十七歲直隸朝陽縣附生户部郎中

姚晋圻 年三十五歲湖北羅田縣廩生

李希圣 年二十七歲湖南湘鄉縣廩生

顾仲姿 年三十六山東聊城縣岁贡生

楊士晟 年三十五安徽泗州附生

贵 誠。年二十九歲正百旗滿州文德佐领下附生

趙鼎仁 年三十五歲浙江鄞縣廪生

葉德輝 年二十八歲湖南 湘潭縣附生


十名

湯壽潛 年三十五歲浙江山陰縣副貢生



會試同年錄

壬辰科

$$$$

最终的殿试成绩

天承運

皇帝制曰光緒十八年

壬辰科四月二十六日策天下貢士劉可毅等三百一十七名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用茲诰示


第一甲


劉福姚 广西临桂縣人


吴士鑑 浙江钱塘縣人


陳伯陶 广東東莞县人


第二甲


惲毓嘉 顺天大興縣人


張鹤龄。江蘇陽湖縣人


李雲慶 湖北黄安縣人


周學銘 安徽建德縣人


趙啟霖 湖南湘潭縣人


周景濤 福建侯官縣人


宗室 宝熙 正藍旗人


会试前十名无一人得中殿试前十金榜

会试第一名劉可毅尽管‬上了‬金榜‬的‬导语‬,最后‬的‬名次‬仅为‬二甲第‬四十‬六‬名‬。


在清代科举制度中,会试与殿试的排名差异是常见的现象,主要源于两者的考试性质、评分标准以及选拔目的的不同。


一、考试性质与选拔目标不同

1. 会试:以学术能力为核心

会试由礼部主持,侧重对经义、八股文的标准化考核,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和文章格式的规范性。其排名依据考生在经义、策论等传统科目中的表现。例如,宝熙在会试中作为四品宗室考生,需与其他考生一同通过统一考试,但其排名可能受限于宗室身份的特殊性(清代对宗室科举名额有严格限制)。


2. 殿试:以实务能力与皇帝偏好为导向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核形式为策问(针对时政的论述题),更注重考生对实际政务的分析能力、书法水平及政治见解。例如,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殿试的题目涉及绥远、储粟、屯田等具体政策,考生需结合现实提出对策。宝熙因书法“端庄肃穆”且策论内容符合读卷官(考官)的评判标准,最终在殿试中跃升至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前十名‬。前10名的名次是由皇帝亲自定的,不知道把他排在最后一名是不是受到宗室‬身份的影响。


二、评分标准与考官倾向的差异

1. 会试:标准化评分与客观性

会试的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要求,考官需按固定标准评分,主观因素影响较小。例如,会试前十名多为文章工整、经义精熟的考生,如刘可毅、李希圣等。


2. 殿试:书法与政治见解的权重

殿试的策问虽重内容,但因篇幅长、观点多元,读卷官常以书法优劣作为重要评判依据。例如,宝熙的殿试卷因书法精湛获八位读卷官一致“圈”评(最高评价),最终名次大幅提升。此外,考生对时政的见解若契合朝廷需求(如新政、边疆治理等),也可能被优先拔擢。


三、宗室考生的特殊性与政治考量

清代对宗室科举采取“双轨制”:普通宗室可通过科举入仕,但名额有限且需兼顾皇室体面。例如,宝熙作为正蓝旗宗室,其殿试排名上升因素‬。

1. 身份优势:宗室考生在殿试中更容易因身份象征意义(如维护满汉平衡)获得较高名次。

2. 实际能力:宝熙家族三代进士(祖父受庆、父奎润均为进士),其政治素养与家学渊源使其在策问中表现突出。


1. 考生临场发挥:殿试需在保和殿内完成,环境压力较大,部分会试高排名考生可能因紧张或策略不当导致名次下滑。

2. 皇帝与读卷官的主观判断:殿试名次最终由皇帝钦定,可能根据个人偏好调整。例如,光绪帝可能更青睐务实派官员,导致部分擅长经义但缺乏时政见解的考生名次下降。


会试与殿试名次的差异反映了科举制度从“学术选拔”到“政治选拔”的过渡。会试侧重基础学术能力,而殿试更注重实务能力、书法水平及政治背景的综合评价。宝熙的案例典型地体现了宗室身份、家学传承与书法优势在殿试中的叠加效应,最终使其从会试普通名次跃升至二甲前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殿试   会试   光绪   经义   宗室   科举   进士   金榜   晚期   名次   书法   考生   皇帝   高中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