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法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谋士如云。在蜀汉阵营中,有一位智谋之士,虽不像诸葛亮那般家喻户晓,却以其独特的才能与经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就是法正。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渲染下,法正的形象或被夸张,或被片面解读。今天,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探寻那个真实的法正。

一、坎坷早年:怀才不遇的漂泊岁月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郿县(今陕西眉县东)人。他出生于东汉末年这个乱世,家族虽有一定底蕴,其祖父法真气节清高,颇有美名,但这并未能让法正的早年一帆风顺。汉献帝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民生凋敝,为了生存,法正不得不和同郡的孟达一起南下入蜀,依附益州牧刘璋。

初入益州,法正满心期待能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抱负。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在刘璋的帐下,法正很长时间都得不到重用。他先是被任命为新都县令,在这个职位上默默耕耘,却未能得到上级的赏识与提拔。后来虽被召回成都,升任军议校尉,但这也不过是个闲职,无法让法正真正参与到重要事务的决策中。

法正不得志的原因,一方面是刘璋本身暗弱,不能识人用人,无法发现法正身上的闪光点;另一方面,法正所处的客居身份,让他在益州本地势力的排挤下,举步维艰。他本州县那些一同客居蜀地的同乡,不但不理解他,还对他非议不断,认为他品行不端,这无疑让法正的处境雪上加霜。在这段怀才不遇的日子里,法正内心充满了苦闷与不甘,他渴望能遇到一位明主,能让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二、命运转折:遇见明主刘备

在法正郁郁不得志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人就是益州别驾从事张松。张松与法正友善,他深知法正的才能,也和法正一样,私下认为刘璋不是能成就大业的英主,两人常常为此暗自叹息。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刘璋派遣张松作为使者前往许昌拜见曹操。当时曹操势力如日中天,张松满心期待能与曹操建立联系,为刘璋寻求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然而,曹操却因张松相貌丑陋,且为人恃才傲物,对他未给予应有的礼遇。张松深感羞辱,回到成都后,便在刘璋面前极力诋毁曹操,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转而结交豫州牧刘备。刘璋听从了张松的建议,并询问可以派谁作为使者前去拜见刘备,张松毫不犹豫地举荐了法正。

法正一开始推辞不去,假装不得已才接受了这个任务。但实际上,他内心对这次出使充满了期待。当他见到刘备后,刘备的雄才大略、礼贤下士让法正眼前一亮。法正返回成都,便对张松表示刘备才是真正值得辅佐的明主,两人暗中商议达成一致,愿意拥戴刘备为君主,只是一直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机会终于来了。曹操进攻汉中张鲁,刘璋听闻后惊恐万分。张松趁机向刘璋建议,迎接刘备前来益州,让他讨伐张鲁,协助抵抗曹操的大军。刘璋不知这是张松与法正的 “引狼入室” 之计,再次听从,派遣法正为使者,率兵四千人前往荆州迎接刘备入川。

法正见到刘备后,不仅向他说明了刘璋的想法,还暗中献上一条奇谋。他分析道,以刘备的英明才略,对比刘璋的懦弱无用,倘若以张松作为内应,趁机攻占益州,然后凭借益州的殷实富裕,以及蜀中的山川艰险的优势,成就帝业易如反掌。刘备对法正的分析深以为然,于是留下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率领万余人逆江西进,前往益州,开启了他霸业的新篇章,而法正也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三、助力霸业:奇谋频出展才华

(一)谋取益州的关键助力

刘备率军抵达涪城,刘璋亲自率领部众前往迎接,并资助刘备粮草辎重,让他率兵进攻汉中张鲁。然而,刘备的真实目的并非攻打张鲁,而是谋取益州。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年),刘备驻军葭萌县(今四川广元昭化境内),开始收揽人心。此时,曹操率大军进攻孙权,孙权向刘备求助。刘备以此为借口,向刘璋请求资助兵马粮草,刘璋没有满足刘备的要求,刘备便以此为由,率军进攻刘璋。

在刘备谋取益州的过程中,法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刘璋的部下郑度向刘璋建议坚壁清野,以拖垮刘备的军队时,刘备听闻后十分担忧,询问法正该如何应对。法正却十分笃定地表示,刘璋一定不会采用郑度的计策,无需担心。事实正如法正所料,刘璋向属下表示抵御敌人是为了安定百姓,岂能迁居百姓以躲避敌人,于是罢黜郑度,不采纳他的计策。法正之所以能如此准确地判断刘璋的决策,正是因为他在刘璋身边多年,对刘璋的性格和为人了如指掌。

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刘备率军包围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法正深知此时是劝降刘璋的最佳时机,于是写信给刘璋,向他分析当前的形势。法正指出,如今益州巴东郡、广汉郡、犍为郡都已被刘备占领,巴西郡也即将被攻破,刘璋所能倚仗的只剩下蜀郡。如果刘璋不投降,蜀郡的百姓也将遭受战乱之苦。在这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如审时度势趁早投降,以安百姓,以保后嗣。虽然刘璋没有回信,但这封信无疑在刘璋心中种下了投降的种子。

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溯江而上,攻占巴郡。同年夏天,刘备攻破雒城,与诸葛亮、张飞等人合兵一处,兵临成都城下。刘备围城数十天,刘璋最终投降,刘备成功占据益州。在整个谋取益州的过程中,法正的智谋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为刘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成为刘备能够顺利夺取益州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汉中之战的奇谋定乾坤

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十一月,曹操攻占汉中。次年二月,曹操率大军返回北方,留下部将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若不夺取汉中,益州将时刻处于曹操的威胁之下。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 年),法正劝谏刘备趁机攻占汉中。他认为曹操一举平定汉中而不乘胜进兵益州,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镇守,不是因为其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北方出现动乱才匆忙回军。以夏侯渊和张郃的才略,不能胜任统帅之职,如果现在出动大军征讨,必然能够夺取汉中。平定汉中后,再蚕食雍、凉二州,开拓疆土,积聚粮草等待时机,就能图谋天下,兴复汉室。

刘备对法正的这一谋划深以为然,随即率领诸将进兵汉中,法正作为谋臣随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正月,刘备率军从阳平关南渡汉水,沿着山势向前推进,大军抵达定军山(今陕西汉中市勉县南部),依山安营扎寨。夏侯渊率兵起来争夺地盘,法正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战机,表示可以全军出击。刘备于是命令黄忠居高临下擂鼓呐喊着发起猛攻,大败敌军,斩杀夏侯渊。夏侯渊作为曹操在汉中的主将,他的阵亡对曹军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曹操听说汉中有失,亲率大军前来救援,当他听说了法正的计策后,不禁感叹刘备不足以想出这样的谋划,原来是法正教他的。

汉中之战的胜利,不仅让刘备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巩固了益州的安全,还为刘备晋位汉中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切,法正功不可没。他的奇谋妙算,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再次证明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四、性格多面:恩怨分明与睚眦必报

法正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恩怨分明、睚眦必报。当他掌权后,对于过去帮助过自己的人,他会想尽办法报答恩情;而对于那些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他也绝不手软,会加以报复。他甚至擅自诛杀了几个曾经诋毁自己的人。

有人向丞相诸葛亮控告法正放纵野蛮,作威作福。然而,诸葛亮却表示,当初刘备在荆州公安时,向北畏惧曹操的强大,向东忌惮孙权的威逼,近处还担心孙夫人制造变故。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法正前来辅佐,数年时间就让刘备攻占益州,得以驰骋天下。法正功勋卓著,难以驾驭制约,又如何能禁止他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呢。诸葛亮深知刘备对法正的信任赏识,所以才会这样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法正虽然性格上存在这样的缺陷,但他的才能和对刘备集团的贡献,让他在蜀汉阵营中拥有着特殊的地位。

五、英年早逝:蜀汉的重大损失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七月,刘备晋位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兼任护军将军。此时的法正,可谓是位极人臣,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期,本可以继续为蜀汉的发展出谋划策,建立更多的功勋。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第二年,法正就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法正的死,让刘备伤心流泪了好几天。刘备追谥法正为翼侯,并赐封其子法邈为关内侯。法邈后来官至奉车都尉、汉阳郡太守。蜀汉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决意东征孙权,群臣纷纷劝阻,但刘备不听。次年六月,刘备在夷陵遭到孙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大军惨败,只得退守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境内)。诸葛亮常常为此叹息,如果法正还在,必定能劝阻刘备东征;即使东征,也不至于兵败将亡,陷入如此危局。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和诸葛亮心中的地位之高,他的早逝,无疑是蜀汉的重大损失。

六、历史评价:褒贬不一的复杂形象

(一)正面评价:智谋超群,深受赞誉

法正的才能在当时就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和赞誉。汉末权臣曹操曾感叹:“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可见曹操对法正才能的欣赏与渴望。蜀汉丞相诸葛亮也评价道:“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 诸葛亮对法正辅佐刘备取得益州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法正的到来改变了刘备集团的困境。蜀汉大臣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评价法正 “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称赞他能够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成败,有奇谋妙算。陈寿在《三国志》中也称赞法正 “正善奇谋,虽谲而不奸也”,将他比作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认为他在智谋方面与这两位曹魏谋士相当。

(二)负面评价:私德有亏,备受争议

然而,历史上对法正的评价并非只有赞誉,也存在一些争议。晋朝史家张璠认为,刘璋虽然愚弱,但能坚持采纳下属的建议,不是无道的昏主。而张松、法正等人,身为臣下却怀有二心,为人谋划却不忠不义,可谓罪臣。陈寿虽然肯定了法正的智谋,但也指出他 “不以德素称也”,即法正并非以品德清白著称。孙盛则评价法正 “以智策干时,而不能扶翼主干,拟迹古人,殆求利忘义者也”,认为他虽然凭借智谋在当时崭露头角,但却不能辅佐君主走正道,是求利忘义之人。

法正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他背叛刘璋,投靠刘备这一行为上,以及他掌权后睚眦必报的性格。在古代的道德观念中,臣下对君主的忠诚是极为重要的品质,法正的行为被一些人视为不忠。而他睚眦必报的性格,也让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不够大度,影响了他在部拨开迷雾: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分人心中的形象。

历史上真实的法正,是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他有着卓越的智谋,为刘备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蜀汉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也有着性格上的缺陷,其私德方面的争议也一直伴随着他。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优缺点并存的法正,才构成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历史形象。他的故事,也为我们了解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益州   蜀汉   建安   汉中   睚眦必报   奇谋   智谋   大军   公元   评价   三国时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