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幼韵确诊大肠癌,医生劝她手术,她叹了口气:还是安乐死吧

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严幼韵这位活了上百年的跨世纪名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自主选择结束生命,体面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人说她已经活了112年,非常尊重她的选择。

她的选择也同样提醒了所有人,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是否真的可以自主选择生死权呢?

那么这位能决定自己生死的名媛,她又经历了怎样的精彩人生,能让她不留任何遗憾的离开呢?

旗袍就是她的战袍

公众的记忆里,严幼韵这个名字总是和一连串惊人的数字绑定在一起,1905年出生,2017年逝世,足足活了112岁。

她的人生横跨了晚清、民国,一直延伸到21世纪的纽约,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但真正让人咂摸出味道的,不是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个发生在98岁高龄时的惊险插曲。

那一年在纽约的医院里,严幼韵被确诊为大肠癌,当医生建议手术时,这位世纪老人却只是平静地叹了口气,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震惊的话:“还是安乐死吧。”

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她手术后不久,就能穿着高跟鞋和旗袍,在自己99岁的生日宴上与主刀医生翩翩起舞。

她甚至俏皮地抱怨,整个治疗过程里,感觉最疼的居然是“撕胶布”的那一下。

这些听起来像是奇闻轶事,但如果仔细拆解她的一生,你会发现这些细节恰恰是她生命哲学的集中体现。

它们不是偶然,而是一套她用以对抗人生无常与岁月侵蚀的“优雅兵法”,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仪式。

对严幼韵来说,衣服从来都不只是蔽体的布料,而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外化,是她在不同人生阶段亮出的身份“铠甲”。

早在复旦大学读书时,作为最早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女性,她就是校园里的时尚先锋。

那个年代她就开着自己的小汽车上学,每天更换不同的时髦服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独立个性的高调宣告。

后来她嫁给了青年外交官杨光泩,身份转变为外交官夫人。

此时的着装,又成了她社交礼仪的一部分,是她代表中国女性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的工具,

当命运的洪流将她推向晚年,这份对穿着的讲究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纯粹。

即便年过百岁,她依然会踩着高跟鞋、穿着剪裁合体的旗袍去逛超市。

这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爱美,更像是一种对抗衰老、捍卫尊严的日常仪式,她用这种方式告诉世界我还没认输。

这种坚持在她最脆弱的时候,展现出惊人的力量。

98岁因癌症住院,身处病房之中,她依然会坚持让护士帮忙把头发梳理整齐,确保身上的衣物干净平整。

对她而言外在的体面,就是维持内心秩序不崩塌的最后一道防线,旗袍与高跟鞋,就是她的战袍,让她时刻保持战斗姿态。

牌桌与舞池就是她的江湖

如果说精致的着装是严幼韵的静态防御,那么热烈的社交就是她主动出击、确认生命活力的方式。

她把社交,尤其是打麻将和跳舞,变成了一种对抗孤独与沉寂的仪式,晚年的严幼韵,对麻将的热爱近乎痴迷。

在她103岁那年,家里来了客人,简单寒暄几句后,她便迫不及待地招呼大家“开战”。

这一打,就能精神矍铄地持续到凌晨三点。

这哪是普通老人的消遣,这分明是她在主动挑战生理极限,用高速运转的大脑来驱散暮气,牌桌就是她的江湖,是她证明自己思维依旧活跃、生命力依旧旺盛的战场。

而跳舞则是她宣告胜利的特殊仪式,99岁生日宴上,那场与主刀医生的共舞,意义远超舞蹈本身。

就在不久前,她还是躺在病床上与癌症搏斗的病人,转眼间她就成了舞池里优雅自信的主角,

这一舞是她写给命运的战报,无声地宣告着,你看,我又赢了!

这种对连接和活力的追求,贯穿了她的一生。

从年轻时作为外交官夫人周旋于各种宴会,到晚年在纽约家中举办的家庭派对,社交始终是她汲取能量、感受存在感的重要方式。

她用这种主动的方式,对抗着老年生活中最常见的被动与消极。

自己的人生自己说了算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路口,严幼韵都用她的选择,展现了对命运掌控权的极致坚持,她从不被动接受,而是要用自己的准则来划定生活的边界。

54岁那年她嫁给了71岁的“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

这段婚姻在当时引来了不少非议,有人说她是第三者,也有人说顾维钧只是想找个伴儿照顾晚年。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严幼韵的态度极其坦然,她根本不在意。

她用一句“过好自己的日子”作为全部回应,这是一种强大的姿态,宣告着她人生的解释权,只属于她自己。

早在多年前,当她的第一任丈夫杨光泩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残忍杀害后,她也展现了同样惊人的掌控力。

一夜之间成为带着三个年幼女儿的寡妇,她没有时间沉溺于悲伤。

她立刻组织起其他遇难外交官的家属,在异国他乡开辟菜园、学做酱油和肥皂,靠卖点心维持生计。

她用最实际的行动,将巨大的悲痛转化成了抚养女儿、活下去的责任。这是一种用行动重塑破碎生活的仪式。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她98岁时那个看似矛盾的抉择,最初提出“安乐死”的请求,和后来积极接受手术治疗,真的矛盾吗?

这两者背后,指向的是同一个核心准则:对“生命质量”和“个人尊严”的绝对掌控。

她之所以会想到安乐死,是因为她亲眼目睹了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茜恩的遭遇。

茜恩在54岁时,因同样的病大肠癌而离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经历了手术和痛苦化疗的漫长折磨。

这段记忆给严幼韵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她不愿拖累子女,更不愿像女儿那样毫无尊严地受苦,

“安乐死”是她为自己设定的底线,是对生命质量的终极捍卫。

然而当家人为她找到另一种可能时,情况改变了。

她的大女儿杨蕾孟放下所有工作全程陪伴,而已经成为前女婿的唐骝千,也动用自己的资源和对医学的了解,为她找到了纽约最好的医生和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个方案意味着,手术的痛苦将被降到最低,她可以不必重蹈女儿的覆辙,于是她欣然接受了治疗,因为这个选择,同样符合她对“尊严”的要求。

从拒绝到接受,她始终是那个掌控全局的决策者。

最终,那句“撕胶布最疼”的俏皮话,便成了这场生死博弈胜利后,最云淡风轻的注脚,她那句著名的人生信条“不往后看”,正是这种不断主动选择、永远向前的生活仪式的最好总结。

结语

有人说她的幸运源于优渥的医疗条件与经济基础,也有人感慨这份勇气本身就是对抗衰老的良药。

或许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但严幼韵留下的,不只是112岁的长寿纪录,更是一道关于“如何体面地活着、如何勇敢地选择”的思考题。

当我们终将面对类似的路口,会想起这位穿旗袍的老太太吗?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112岁复旦女神严幼韵纽约去世,其朋友圈遍及中国近现代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时尚   安乐死   口气   手术   医生   生命   人生   仪式   外交官   苏木   旗袍   名媛   晚年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