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突然宣布:哈氏合金C276实现吨级量产!
这种被西方把持了几十年的顶级材料,曾经是中国“人造太阳”最大的软肋,进口一公斤要2万块。

而现在,中科院攻克了全部技术难关,核聚变装置建设速度直接起飞。
这回,“种太阳”发电真要变成现实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10月底,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传来重磅消息:
哈氏合金C276基体材料,实现国产化量产。
这个技术突破,让整个核聚变领域沸腾了。

要理解这个突破有多重要,得先搞清楚哈氏合金C276是个啥。
简单说,这是制造高温超导带材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就像盖房子的钢筋一样重要。
在核聚变装置里,需要用超导带材制造强大的磁场,把上亿度的等离子体牢牢困住,而哈氏合金就是支撑这些材料的“脊梁骨”。

可全球只有美国和德国的几家公司能生产,他们说涨价就涨价,说断供就断供。
而且还狮子大开口,一公斤材料要价2万元人民币,订货后还得等一年半才能拿到货。
要是遇上国际形势紧张,人家一卡你脖子,整个核聚变研究就得停摆。

为什么他们这么有底气?是因为这种合金的制造难度确实大得离谱。
首先是纯净度,里面的杂质必须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稍微多一点就会影响性能。
再者,还要把它轧制成比头发丝还细一半的薄带。

最难的,是表面处理,整个带材表面的起伏必须控制在20纳米以内。
打个比方,如果把带材放大到足球场那么大,表面的凸起不能超过一颗芝麻粒。
中科院金属所的戎利建研究员带领团队,从1990年代末就开始攻关这项技术。

二十多年来,他们尝试了上千种配方,改进了无数次工艺流程。
光是为了解决材料纯净度问题,团队就设计了十几套提纯方案。
历经千辛万苦,直到2025年10月,团队终于宣布突破了所有技术难关。

他们不仅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哈氏合金,而且实现了工业化量产。
现在,金属所的生产线可以连续制造出2000米长的合金带材。
各项性能指标不输进口产品,有些指标甚至更优秀。

并且,由于研究团队采用了全新的生产工艺,国产哈氏合金的制造成本比进口产品低了近一半。
东部超导公司已经用国产材料成功制造出800多米长的超导带材,性能完全达标。
目前,金属所已经和多家企业签订供货协议,总量超过20吨。

材料问题一解决,核聚变装置的建设进度马上就快起来了。
在合肥科学岛,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前不久,工程团队刚完成了一项高难度操作,安装杜瓦底座。
这个底座直径18米,重量超过400吨,它要承载整个聚变装置的主机部分。
总重量达到6700吨,相当于十几列满载的高铁列车。

而且整个底座的水平误差不能超过15毫米,安装位置的偏差必须控制在2毫米以内。
在狭小的空间里操作这么个庞然大物,难度不亚于让大象跳舞。
中国的工程师们,展现了高超的技术水平。

他们专门研发了新的吊装设备和定位系统,通过激光测距和计算机控制,实现了毫米级的精确安装。
整个过程中,团队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平均一个半月就拿下一项。
有了国产材料供应,BEST装置的建设进度大大加快,项目有望在2027年底建成。

更令人期待的是,2030年这个装置就能开展聚变发电试验,真正实现用核聚变点亮电灯。
过去建一个聚变装置,需要从十几个国家采购零部件,现在在国内就能配齐所有设备。
而合肥,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核聚变研究的中心。

除了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还有多家高校和企业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
整个科学岛聚集了上千名科研人员,形成了完整的研发体系。
当地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不仅提供土地和资金,还帮助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进步,正在改变全球能源技术的竞争格局。
过去,欧美国家一直认为中国只能跟在后面学习,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看看国外的情况,就知道中国进步有多快。

欧洲主导的ITER项目是全球最大的核聚变合作计划,原定2025年开始运行,现在已经推迟到2034年。
项目预算也从最初的50亿欧元,一路飙升到150多亿欧元。

而美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们的实验装置偶尔能实现聚变反应,但无法稳定运行,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比之下,中国的进展堪称神速。

EAST装置已经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最新的成果是在1.2亿摄氏度的温度下稳定运行了403秒。
这个温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8倍,时间长度也远超其他国家的装置。
更重要的是,中国掌握了从材料到装置的全套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球高温超导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近一半用于核聚变领域。
掌握了核心材料技术的中国企业,将在这个巨大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不仅如此,哈氏合金还能用于其他高端制造业。

比如深海石油开采设备、高端化工装置等,市场前景广阔。
而研究核聚变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

要知道,地球上的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氘。
每1升海水中的氘,通过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
如果核聚变发电实现商业化,人类将获得几乎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

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也没有长期放射性废料,是真正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从跟随模仿到并驾齐驱,中国在核聚变领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是国家持续投入的结果,更是整体实力提升的体现。

20年磨一剑,戎利建团队不仅攻克了哈氏合金的所有技术难关,还把成本打到原来的40%,中科院这次真的扬眉吐气了!当欧洲ITER还在为预算超支发愁时,中国已经准备在2030年用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谁说高端材料只能靠进口?谁说核心技术我们学不会?事实证明,只要下定决心,没有什么“卡脖子”技术是中国人攻克不了的!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2025-11-01——《大国重器!中国“人造太阳”要来了》
2.东北新闻网-2025-11-03——《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成功制备“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 标志着我国在清洁能源关键材料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3.新浪财经-2025-11-02——《中国人造太阳核心材料不再受制于人,金属打造吨级高纯净C276合金》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