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学后不联系?“每天打个招呼给20元”,亲情还能靠付费维系吗?

“每天打个招呼给20元。”

近日,“孩子上大学不到月底不联系怎么办”的话题引发热议。

评论区里,不少家长分享着类似的无奈:有人自嘲是孩子列表里的“ATM机”,有人发现对话框里最频繁的消息是“生活费到账了吗”。

这场看似荒诞的“亲情交易”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深思的现实:不是孩子变得功利,而是我们在他们走向独立的路上,弄丢了相处的节奏。

孩子上大学后联系变少,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它从未像今天这样,让家长感到被“情感剥离”。从刚开学时的“报平安式汇报”,到学期中的“问题求助式沟通”,再到后来的“缺钱才联系”,无数家庭都经历过从“期待回复”到“失落放下”的复杂心绪。

在父母眼中,这种“按需联系”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曾经亲密的亲子关系,隔成了“转账方”与“收款方”。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少与大学生深聊过的老师发现:所谓“不联系”,往往不是刻意疏远。有学生坦言,“不是不想说,是怕说多了爸妈担心”;有学生困惑,“除了汇报成绩和要钱,不知道该聊些什么”。这些心声背后,更多是“独立期”的笨拙。

他们既想证明自己能应对世界,又没学会如何在新的身份里维系亲情,只能用“沉默”掩饰不安。

很多家长对“孩子不联系”的焦虑,其实源于一种深层的失落:我们习惯了用“照顾”定义亲子关系,却没准备好接受他们“不需要被照顾”的时刻。

于是,“逼”成了无奈选择:逼他们报行程,逼他们发照片,逼他们视频。

但我们都知道,形式上的捆绑,从来换不来真心的靠近。

今天你用“付费”换来了一句“早安”,明天可能就只是敷衍的应付;你盯着对话框等回复,他可能在朋友圈分享着你不知道的生活。

更根本的问题是:除了“给生活费”,我们还能和孩子分享什么?

回望孩子小时候,我们能聊动画片里的角色,能讨论作业本上的错题,能因为一次春游兴奋好几天。现在的他们呢?

课表排得满满当当,社团活动连轴转,朋友圈里有了我们不懂的梗。

亲情不是被遗忘了,只是在他们快速成长的世界里,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这也是“付费聊天”最终会落空的原因之一:它没有“情感替代品”。

亲子关系的本质,从来不是“求回应”,而是“找共鸣”。

你可以期待联系,但你得先走进他的世界;你可以怀念从前的亲密,但你要接受现在的相处模式。

一位妈妈的做法很动人:她跟着孩子追同一部剧,偶尔分享几句弹幕式的感想;孩子吐槽选课难,她就说起自己当年选专业的纠结。

慢慢的,孩子开始主动聊课堂趣事,甚至会问“妈妈你今天干嘛了”。

而某高校的“亲子书信计划”也给出了另一种可能:学校鼓励家长和孩子每月写一封信,不聊成绩,不催进度,只说日常。

一位父亲在信里写“你妈今天炒糊了菜,念叨着要是你在家肯定会笑她”,儿子回信说“宿舍楼下的猫和家里那只一样懒”。文字里没有刻意的寒暄,却把疏远的距离拉得很近。

是的,这恰恰戳中问题的核心:平等的分享,是最好的“粘合剂”。

因此,与其纠结“如何让孩子主动联系”,不如反问:我们能否创造一种不需要“刻意维系”的亲情?

我们需要做的是,重建亲子间的“共同话题”。

家长可以试着了解孩子的专业,哪怕只是记住几个课程名字;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让他们知道“爸妈的世界不只有你”;更要放下“时刻掌控”的心态,接受“他忙的时候不打扰,闲的时候自然会找你”。

亲情,不是用“付费”买回应,而是让彼此都觉得“哪怕很久不聊,心里也踏实”。

孩子总会长大,独立是必然的轨迹。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靠“付费聊天”留住形式,而是帮双方找到新的相处坐标。

等到那一天,联系不再是“任务”,转账不再是“仪式”;孩子懂得“爸妈需要被惦记”,父母明白“放手是另一种牵挂”,这才是成长最该有的样子。

(重庆广电评论员:任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育儿   亲情   招呼   孩子   家长   世界   独立   生活费   对话框   亲子   亲密   主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