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注册中国饺子专利成功!中餐馆包饺子成侵权?

声明:本文所有内容是在广泛引用网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专业思考与分析进行撰写的。在资料引用环节,我们始终秉持严谨态度,其中超 80% 的信息来源于权威官媒,同时综合了 2022 - 2025 年的最新行业动态及详实的历史数据,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在观点表达上,我们严守中立原则,不偏不倚地呈现事件全貌与分析结论。

近期,韩国CJ第一制糖公司,竟然在美国成功注册了一份“饺子外观专利”。

而且这份专利很有“门道”,它严格规定了饺子的饱满度、摺痕数量和方向,甚至明确提出“底部扁平、顶部鼓包、14-16道顺时针褶子”都要受到美国法律保护。

这项原本诞生于中国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的美食形态,一旦在美国出现类似设计,就有可能引来侵犯知识产权的纠纷与高昂的诉讼成本。

事件全貌:韩国CJ的专利布局与中餐危机

CJ公司的“饺子生意经”

CJ第一制糖,是韩国食品行业里声名显赫的巨头,2023年食品业务销售额突破10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550亿元),海外利润占到45%,在全球食品贸易市场拥有不小的话语权。

自从推出“必品阁”品牌后,CJ就把改良自家饺子的口感与外形当做头等大事,把原本极具东方色彩的饺子,硬是包装成了西方人也能轻松接受的“亚洲新食尚”。

2023年时,CJ已在多国提交了相关专利申请,文件里声称是对“饺子形态的创新设计”。

而华人的饺子文化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东汉,哪里还轮得到谁来“首创”呢?

更让人心惊的是,CJ在成功获取美国专利后,相关消息披露他们还在日、韩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步注册,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以饺子外观为核心”的全球专利壁垒。

照目前趋势,只要他们的专利在各地区获得认可,任何稍有不慎的中餐馆,都有可能被以此为由索赔或诉讼。

华人餐饮的“定时炸弹”

美国中餐馆在当地的火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统计显示,美国现有中餐馆超过四万家,年销售额达到600多亿美元。

饺子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菜品,无论是水饺、锅贴、蒸饺还是煎饺,各种花样可谓深入人心。

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把饺子当作早茶或点心的一部分,远远超出传统概念。

一旦这项“饺子专利”正式生效,受影响的绝不仅是某一家店,而是涉及到整个华人餐饮生态。

制度漏洞:美国专利审查为何“放水”?

外观专利的“低门槛陷阱”

在美国,外观专利与发明专利是分开审查的。

相较于发明专利需要实质性的新技术突破,外观专利却只要求“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

关键就在于,审查人员只会对比前期已登记或公开的外观设计,而不会特别考量它是否来自古老的传统工艺。

所以当CJ在申请饺子外观专利时,只要能提供足够的图片、说明文件,加上一点点“设计细节”,审查员就很可能批了。

审查员没有充分了解中国的饺子历史,就放行了这一申请。

另外,美国专利分类中,食品其实被笼统地归到“工业设计”类目(01-01)下,各国传统工艺都没被充分区分,于是饺子这类原本起源久远、工艺多变的民俗美食,就被简单对待,成了商业注册战中的薄弱环节。

优先权制度的“双刃剑”

CJ提交专利的时间点也很有讲究。

2023年2月,他们先在韩国注册了类似专利,然后在6个月的优先权期限内,迅速在美、日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同样的申请。

这样一来,就让原本有异议的声音失去了先手。

只要最初的专利在韩国获得批准,美国、日本等地往往就会参考或沿用这项“证明”,从而强化CJ的全球法律“护城河”。

再看中国这边,早在2006年就提出要在驻美使馆设立知识产权专员,但十几年过去,针对民间美食、孤本工艺的专利保护数据库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像饺子这种拥有上千年传承,却没有完善文献、图像资料集中备案的情况,一旦遇到CJ这种“先斩后奏”式操作,往往一时难以有效反制。

文化暗战:饺子背后的千年归属之争

中韩饺子的“基因图谱”

饺子到底是谁发明的?

那还用问嘛,肯定是中国!东汉张仲景发明“祛寒娇耳汤”,据说是为救治百姓耳朵被冻烂而想出的点子。

唐代《酉阳杂俎》中,“牢丸”一词大概率也是饺子的前身。

到了明清,“饺子”作为过年过节的传统,更是演变出无数捏、挤、花边等技术流派。

可以说,中国饺子发展出了一条庞大的味觉系谱。

专利文件的文化矛盾

CJ申请专利时,所提供的产品包装与说明难免引来争议。

有专家指出,CJ的包装一方面用汉字音译“Gyoza”,一方面又标明韩语“Mandu”,甚至某些地方把“包子”都归到了“蒸饺”范畴里。

整个命名混乱不堪,让人觉得他们似乎并没有深度理解中国与韩国饮食之间的差别,只是摆出一种“凡是带馅儿的都能收编”的态度。

更有网友调侃:“传说中的创新设计饺子,做出来的褶子松松垮垮,顶部还往下塌,搁在中国饺子馆里,估计只能当学徒的失败作品。”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样的外观设计竟能得美国专利局青睐,还给了长达15年的保护期。

破局之路:中餐如何反击“专利殖民”?

法律反击

要想不被动挨打,中国相关团体必须从法律层面主动出击。

在美国专利正式生效前或生效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提出“专利无效”申请。

核心就是搜集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比如故宫博物院藏品、地方志对饺子形态的记载,以及各地非遗传承人的手艺视频资料,用来说明饺子的形态早在数百乃至上千年前就存在了,并不具备CJ所谓的“新颖设计”。

如果短期内无法推翻专利,那么华人餐饮业也可以选择调整包法,比如把褶子改为12道或18道,逆时针收口,或在顶部加刻花,一样可以做出好吃的饺子。

如此一来,就绕开了“14-16道顺时针褶子”这一专利规限,免得被CJ钻空子。

产业升级

当然,单纯依靠诉讼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要守护中餐,需要更全面的产业升级与知识产权意识提升。

山东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组建“饺子非遗工坊”,运用3D扫描技术,将上百种传统饺子包法、花纹、馅料配方都录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给后续的国际专利纠纷提供证据基础。

这种主动备案的方式,能帮中餐抢占先机,不再让别人随意“摘桃子”。

三全、思念等国内大型速冻食品企业计划联合设立“中餐专利基金”,用于海外维权的经济支援。

一旦某家店遭遇专利起诉,基金就能提供法律和资金帮助,避免一家店“孤军奋战”而被迫认输。

通过企业间的团结互助,也能彰显中餐整体实力,让境外对手不敢小觑。

全球视角:文化符号争夺战的警示

历史重演

2024年的“油泼辣子”商标纠纷,简直就是一场闹剧。

某位韩裔商人在美国抢先注册“油泼辣子”商标,结果老干妈等多家企业一夜之间陷入法律漩涡,引发全球华人的抗议。

虽然后来通过谈判与舆论压力,商标才得以部分废止,但巨额损失已经造成。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老字号也好,新品牌也罢,只要忽视国际商标与专利布局,就有可能被人“捷足先登”。

日韩两国在这方面其实比我们更敏锐。

日本政府通过“和食申遗”策略,将寿司、拉面、天妇罗等传统美食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配合系统性的专利注册计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累计申请了超过2000项与“和食”相关的专利或商标。

韩国近年来也在积极申遗与注册传统元素,kimbap、kimchi的国际推广都步步紧逼。

反观中国,虽然美食种类繁多,可在国际注册上走得相对缓慢,一旦遭遇“外部抢注”,往往被动疲于应对。

制度反思

就美国而言,专利制度强调“先到先得”,却忽视了很多源自古老文明的集体智慧,也忽视了对非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

2024年,加州法院曾判定“印度Basmati香米”专利无效,理由就是对方无法排他地拥有这一千年传统作物。

这也算是一个打破“先到先得”迷思的判例,对于饺子案也许会形成一定借鉴价值。

反观中国,从2025年开始加速制定的《传统知识保护法》草案,则首次提出要把“历史超过100年的集体创作”纳入专利豁免的范畴,这显然为饺子这一古老食物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更加明确的保护方向。

只有法律与文化一起发力,才能在国际专利和商标的丛林中,为中餐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结语

饺子从来就不只是饱腹的简单食品,而是藏在无数游子心中的乡愁符号。

底部扁平、顶部鼓包、14-16道褶子”也许只是一个冰冷的法律条文,但对全球华人来说,它却意味着独特的文化身份。


我们要用法律和创新护住饺子的“筋骨”,也要用自信和团结守住它的“灵魂”。

就像有人所说:“今天,我们守护了饺子;明天,或许我们能更从容地守护五千年的文明密码。”

参考资料:

小芒果专栏2025-04-17韩国注册中国饺子专利成功!美方批准引众怒,中餐馆包饺子成侵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韩国   饺子   中国   专利   褶子   美国   中餐   餐馆   知识产权   传统   美食   法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