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亚东
网络上和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衷于给苦难镀金,把别人的痛苦包装成励志故事。这些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理想主义者,把吃苦当作修行;一类是混日子的懒汉,试图在集体困顿中找到偷懒的借口;还有一类最可恶,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既得利益者,别人的苦难恰恰衬托出他们的优越。这种对苦难的美化,本质上是在给伤口撒盐,是对吃苦者的二次伤害。
苦难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在老刘看来,真正值得敬佩的,是人们在苦难面前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古人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赞美的是宝剑的锋利,而不是磨刀石的粗糙。那些刻意强调苦难价值的人,往往是在转移注意力,让人们忽略造成苦难的真正原因。50多年前,一位经历过战争、并没多少文化的老兵,曾对那时的小刘说过一句今天想来挺有哲理的话:"活下来是本事,但战争永远是罪恶。"
翻开历史,歌颂苦难的人往往包藏私心。中世纪教会告诉农奴要忍受现世痛苦才能上天堂,但教士们自己却过着奢靡生活。上世纪的饥馑年代,有人鼓吹"越穷越光荣",自己却享受着特殊待遇。今天不乏企业主标榜“996是福报”,反手却支取天价薪俸。这种双标把戏,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早就看透了:既得利益者总爱给不平等披上合理的外衣。
鲁迅先生笔下那些"做稳了奴隶"的人,就是被这种苦难哲学毒害的典型。他们将逆来顺受粉饰为美德,视忍饥挨饿为天经地义,甚而要为施暴者高唱赞歌。此等扭曲,比苦难本身更具腐蚀性。更有人为那个特殊时期涂脂抹粉,称那时生活虽苦,但“风清气正”。谎言重复一万遍,两件本无必然联系之事竟被强扭为因果:似乎非经匮乏之痛,便无从得享道德清流。
面对他人的苦难,健康的态度应该是将心比心,并付诸行动去改变。看到工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第一反应不该是"锻炼身体",而该问"为什么不提供遮阳休息处";见到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挣扎,不该赞美"勤劳朴实",而要思考如何改善耕作条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看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沉痛质问:“如果连(真实地)描述监狱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来谈论改造它呢?”同样,若无勇气直面苦难之真切本相,消除苦难又从何谈起?粉饰苦难者,不是助人,实为戕害。他们要么是蠢,要么是坏。
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歌颂我们承受了多少苦难,而在于我们消除了多少本不该存在的苦难。在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不是苦难的故事,而是战胜苦难的故事;最该被铭记的不是我们吃过多少苦,而是我们让多少人免于吃苦。
归根结底,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竭力保障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而不是追求人能在苦难中寻找尊严。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