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新闻刷加沙,十有八九是冲突伤亡的消息,没人提这片土地底下藏着几千年的老故事。
我以前也跟不少人一样,以为加沙就是片刚建没多久的沙漠难民营,直到翻了些考古资料才发现,这地方竟是地球最老的城市中心之一。

联合国都认定这里正面临种族灭绝危机,人员伤亡没法算,但更让人揪心的是,几个月的战火不光吞了人,还毁了好多连名字都没被记住的历史遗迹。
提到加沙的老底,得从石头上的字说起,公元前15世纪,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铭文中,就把加沙叫“Ghazzati”,明明白白写着这是个战略要地。
还有“巴勒斯坦”这名字,也不是凭空来的,公元前1450年左右埃及文献写“Peleset”,公元前800年亚述铭文刻“Palashtu”,到公元前480年希罗多德写《历史》时,用希腊文记成“Παλαιστίνη”。

之前有人说“根本就不存在巴勒斯坦人”,这就有点离谱了,光名字传了几千年,怎么可能说没就没?我还看过“帝国”播客的12集加沙系列,主持人跟安妮塔・阿南德一起挖历史,里面好多细节都能印证这些记载,不是瞎编的。
加沙能火几千年,全靠它长在个好位置上,四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个“十字路口”,一边连非洲一边接亚洲,沙漠和地中海在这儿凑一块儿。

它不光是路人歇脚的地方,还是个实打实的经济枢纽,以前这儿有个超热闹的港口,西亚的香料、熏香、香水,还有酿好的葡萄酒,都从这儿装船运到希腊和罗马。
商队从阿拉伯出发,走佩特拉古城那条线,最后也得在加沙收尾,你说这地方能不富吗?
而且加沙的农业也很顶,地下水足,再加上地中海气候,植被长得特别好,农作物也多。

最让我意外的是它的葡萄酒,以前这儿种的葡萄酿出来的甜酒,在古典世界里比现在的顶级酒庄还出名,有人说堪比滴金酒庄。
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所现在有个加沙文物展,一进门就摆着个“鱼雷罐”,这玩意儿就是加沙人装酒出口用的。
公元6世纪的时候,这些罐子还卖到了法国和英国,那时候欧洲好多地方还没这么好的酒呢。

加沙不光能搞贸易种葡萄,还是个军事要塞,从地中海东海岸往埃及去,必经加沙,所以历朝历代都想把这儿攥在手里。
不过有意思的是,不管谁来打,住在这儿的人没断过根,特拉维夫大学做过个研究,把加沙青铜时代的人骨头跟现在的人比基因,重合率还不低。
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巴勒斯坦人,基因都跟几千年前住在这儿的人有点像,尤其是撒玛利亚人和巴勒斯坦基督徒,这些少数派的基因跟老骨头更接近,这可不是随便说的,有实验室数据撑着。

好多人以为“征服”就是改朝换代,一切都得换样,但加沙不是这样。
阿拉伯人过来的时候,好多人觉得这是个大转折点,可考古学家挖了半天,没发现多大变动。
从留下的文件来看,阿拉伯人来了之后,加沙还是当地的行政中心,管事儿的还是说希腊语的基督徒,没一下子就换掉。

圣约翰・大马士革你可能听过,他是倭马亚王朝两个宰相的后代,最后就死在加沙附近的马尔萨巴修道院。
本来想以为他会躲得远远的,后来发现他就留在这儿,说明当时的文化没断。
当地人慢慢接受阿拉伯的语言、政府和宗教,也是花了几百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变的,不是一下子就“改头换面”。

说白了,阿拉伯征服者就是一小群当兵的,大部分当地人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没受太大影响。
加沙的信仰和语言也都是慢慢变的,以前这儿是异教中心,后来埃及圣安东尼的追随者过来,把修道运动带到这儿,慢慢就有了修道院,有人说“沙漠变成了城市”。
公元406年,欧多西娅皇后还出钱给加沙建了座大教堂,到公元6世纪末,圣谢尔盖教堂也建起来了。

信仰从异教变成亚伯拉罕诸教,语言从阿拉姆语换成希腊语,再换成阿拉伯语,都是一步一步来的,跟咱们现在学外语、接受新观念一样,急不来。
到了近现代,加沙就没那么顺了,一战的时候,这儿成了奥斯曼帝国抵抗英军的战场。
之前在加里波利打赢英军的奥斯曼部队,在这儿也守得特别顽强,对面是英国、印度和澳新军团的混合部队,还带着毒气炮弹和中东第一批坦克,想打通这条路。
1917年11月初的第三次加沙战役,艾伦比将军带着澳新军团和比卡内尔骆驼骑兵从侧面进攻,才把奥斯曼的防线打破。
没过几天,11月2日《贝尔福宣言》在伦敦发表,加沙的命运从这时候就变了。
1948年底更难,几十万巴勒斯坦人因为“大灾难”流离失所,最后都跑到加沙来。
加沙本来就不大,一下子挤了这么多人,好多地方都用来安置难民,有些考古遗址也被占了,想想就可惜。
现在加沙老上新闻,但没人讲它的历史,电影里没它的故事,纪录片不拍它,连学校里也很少提。
如此看来,想了解加沙的过去,还得靠最近出的几本书。
安妮・伊尔凡写的《加沙地带简史》特别适合入门,让-皮埃尔・菲利乌还出了《加沙的历史学家》,是《加沙:一段历史》的补编,他在书里说“我所了解的、我曾游历过其各地的加沙,已经不复存在”,这话看着就难受,但也是实话。

还有巴黎那个展览的目录,这三本书要是想了解加沙历史,肯定得看。
说到底,加沙真不是“没历史的难民营”,而是活了几千年的“文明活化石”。
从古代的贸易枢纽、葡萄酒产地,到后来的修道中心,再到近现代的战场,它的故事里藏着太多被遗忘的细节。

现在的战火不光吞了人的生命,还毁了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这些东西毁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毫无疑问,只有先知道它的过去,才能明白现在的加沙到底在经历什么,也才能想着以后怎么保护这些宝贝。
要是连它的历史都忘了,那才是真的丢了根。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