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破封锁,寒武纪碾压茅台涨43倍,华尔街震动,高盛再提预期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中美博弈的核心是什么?关税。

两边拿出来的弹药是什么?我们稀土卡脖子,特朗普在芯片上使袢子。

所以2025年8月,中国资本市场见证了一个历史性时刻,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寒武纪超越了长期占据A股第一高价股宝座的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有没有资本热情导致的泡沫存在?我觉得多少有,但更多还是“中国版英伟达”的想象空间已经拉出来了。

这场看似简单的股价超越,背后折射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价值评判标准的深刻变革,从传统的消费品牌溢价向硬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变。当然更关键的是,这场股王更迭恰逢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反映出整个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空前热情。

说实话,我情缘科技股有热潮,也觉得比之前酒类市场占榜首,要好很多。



高盛目标价飙升,两周两次上调

中国芯片企业,已经让华尔街震动,国际投行高盛非常关注寒武纪估值。

在短短两周内,高盛罕见地连续两次大幅上调寒武纪目标价。8月24日,高盛发布研报将寒武纪12个月目标价从1223元大幅上调50%至1835元,维持“买入”评级。仅隔一周后的9月1日,高盛再次将目标价上调14.7%至2104元,较当时股价仍有41%的潜在上涨空间。

这种短时间内连续大幅上调的举动,在投行研究史上实属罕见。

高盛分析师报告中阐述了三重核心逻辑支撑其乐观预期:

第一,云巨头资本开支扩张。

中国科技巨头在AI领域的资本支出呈现爆发式增长。比如阿里巴巴2025年第二季度资本支出达390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57%,同比翻倍;腾讯同期资本支出也实现了119%的同比增长,均远超市场预期。

这种上游投入的扩张直接传导至AI芯片需求端,为寒武纪等本土芯片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阿里近期更宣布将在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资本开支,虽然透露自研AI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不过现阶段依然需要从国内芯片厂商直接采买来过渡。



第二, AI芯片出货量预期提升

基于云厂商资本开支扩张的趋势,高盛大幅上调了对寒武纪AI芯片出货量的预测。报告预计,寒武纪的AI芯片出货量将从2025年的14.5万片,增长至2028年的超过100万片,2030年有望达到200万片以上。

这一预测较一周前的版本再次提升,反映出高盛对中国AI产业发展的信心不断增强。分析师认为,随着中国本土大语言模型的推出和推理需求的增长,本土芯片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崛起,和美国的脱钩断链趋势越来越明显。

说白了,就是中国芯,中国造,中国买。

第三,运营效率显著改善。

企业做得大是一回事,企业做的精是另外一回事。

寒武纪自身的经营情况在不断的优化。公司2025年上半年“人均创收”指标已从2024年底的200万元人民币增至500万元人民币,反映出管理效率的显著提升。高盛特别指出,寒武纪在严格的成本控制下取得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强劲业绩,运营支出比率持续下降。

由于以上三大原因,高盛才会短期内两次提高寒武纪的业绩预测,最终得出2104元的目标价。



寒武纪到底是怎么回事?

寒武纪这家公司其实很新,但学术火种与技术奠基非常的扎实。
2015年,陈天石(中科大少年班博士)与兄长陈云霁(计算机芯片专家)带领中科院计算所20人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为寒武纪创立奠定技术基石。

2016年3月15日,寒武纪在北京注册成立,同年就推出首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Cambricon-1A,性能超越同期苹果A11芯片。

之后寒武纪和华为生态有一定的绑定。

2017年,寒武纪1A处理器集成至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于Mate10手机,成为全球首款手机AI芯片,寒武纪借此声名鹊起。

在这个时期,华为贡献了寒武纪90%以上IP授权收入。

之后就是资本市场运作,2017年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阿里、联想等参投),估值达10亿美元,成为AI芯片领域首个独角兽。不过华为开始启用自研“达芬奇架构”NPU,寒武纪失去核心客户,被迫从IP授权转向独立芯片研发。

2020年,寒武纪登陆科创板,首日暴涨288%,市值破千亿。但同年因华为断供,终端IP收入归零,全年亏损4.3亿元,不过这对科创企业来说是常态,研发太烧钱了。

2022年,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来了,寒武纪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台积电代工受阻,转投中芯国际成熟工艺。

一直到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实现了首次单季盈利,股价也不断的提升,2025年8月股价突破1492元,超越贵州茅台成A股“股王”,市值超6000亿元。

这么些年的摸爬滚打,让寒武纪从业内人士知道,变成了全网热点。

在技术上,寒武纪申请专利2774项,自研MLU指令集覆盖云边端全产品线。

在工艺上,寒武纪掌握7nm Chiplet技术,算力密度提升1.8倍。

在研发趋势上,寒武纪研发面向大模型的芯片与软件平台。

在生态合作上,寒武纪完成与DeepSeek、通义千问等12个国产大模型的深度对接。

总归,股价只是一个反映侧面,这家公司本身实力就不差。

政策、国产替代与技术突破

寒武纪股价飙升的背后,是整个AI芯片产业在政策支持、国产替代浪潮和技术突破三重催化下的集体爆发。

首先是政策强力驱动。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在六大关键领域的新一代智能终端和AI代理渗透率达到70%以上;到2030年,渗透率超过90%

这一超预期的政策目标直接刺激了AI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各地智算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国产芯片采购比例显著提高。据TrendForce预测,2025年中国AI服务器市场中,英伟达、AMD等外采芯片比例将从2024年的63%降至42%,而本土芯片供应商占比则有望提升至40%,国产替代已成大势。



其次是国产替代加速。

在美国持续收紧高端AI芯片对华出口的背景下,国产替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寒武纪凭借自研指令集与微架构,成为国产AI芯片的领军企业。

比如阿里巴巴最近透露,已为全球AI芯片供应及政策变化准备“后备方案”,通过与不同合作伙伴合作,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储备。

这种供应链多元化趋势为寒武纪等本土厂商创造了巨大机遇。报告指出,DeepSeek等本土大模型的迭代正在适配下一代国产芯片,寒武纪已通过中国信通院的DeepSeek兼容性测试,印证了其研发实力。



最后是技术突破与场景扩张。

芯片,关键是要能用起来。寒武纪在芯片技术上的突破是其估值重构的关键支撑。公司采用7nm制程Chiplet技术,将不同功能模块像“乐高积木”般整合,算力飙升至256TOPS(INT8),是前代产品的倍数提升。

这种“模块化设计”让芯片兼具算力弹性与成本优势,直接冲击海外GPU的“算力垄断”。

当然,应用场景的扩张也为寒武纪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的智能芯片和处理器产品可高效支持大模型训练及推理、视觉处理、语音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模态人工智能任务。产品应用场景从云端向边缘计算、工业控制、智能终端等领域快速渗透,推动AI从“云端垄断”走向“分布式爆发”。



总的来说,国产AI芯片行业正处于“需求爆发+国产替代+技术突破”的黄金发展期,这种行业级的历史机遇,正是支撑寒武纪高估值的产业基础。

打破“茅台魔咒”

A股历史上曾多次上演高价股超越茅台后迅速陨落的剧情,市场将这一现象称为“茅台魔咒”。从最早的飞乐股份、真空电子,到近年来的石头科技、爱美客、禾迈股份,都曾一度股价突破千元甚至短暂超越茅台,但此后均大幅回调。

那寒武纪能否打破这一魔咒

说到底,看的还是国产替代的硬实力能不能真的打出来。

国产英伟达是一个称号,国产芯片替代化是个机遇,最后还是要看科技创新和产业升能否真的和国际巨头掰手腕。

寒武纪的崛起已经改写了A股“股王”的历史,而它能否续写新的传奇,时间将给出答案。

各位大佬觉得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科技   华尔街   寒武纪   茅台   芯片   中国   华为   股价   资本   本土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