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终于为区域一体化的落后付出了代价。
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到“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强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经济大省中,只有山东和福建两省哪一个也靠不上;
在27个万亿GDP城市中,只有山东济南、青岛、烟台与福建福州、泉州等5城哪一个也靠不上。
9月11日,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发布,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在经济大省中,只有上海、天津两个直辖市,加上山东和湖北两省,不在其中。
9月11日,国务院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本次部署的10个试点地区发展基础较好,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基础好、牵引性强。在这些地区开展要素综合改革试点,有助于探索各类要素资源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高效配置的路径,也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重要改革支撑。
而且,试点不仅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同时支持试点地区深化探索数据、算力、空域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
也就是说,这份试点,本身就是为相关区域在数据、算力、空域等新型要素配置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便利条件。
遗憾的是,这两份关乎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文件中,双双缺席的经济大省,只有山东。
这里面很大程度还是山东省级层面长期左右摇摆、省直部门支持国家战略落地不积极的主观原因。
比如,在推进区域一体化上,山东省级层面的规划隔几年就变一次。
2017年2月批复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形成了“两圈四区”的格局,即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和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四个都市区。
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则是强调三核: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核心地位。
2020年6月8日,山东省召开区域协调发展新闻发布会又明确表示,将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一群’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两心’即支持济南、青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三圈’即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
再比如,从重磅押宝“强省会”济南,到又提出“强龙头”青岛,山东对青岛和济南定位、支持政策摇摆不定,缺乏培育超级大城市的有力对策;
当然,济南和青岛两座城市本身的发展也有各自的问题。
不管如何,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作为山东省”双核"的济南与青岛,本应是驱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但事实却正相反。
从GDP增幅看,过去五年,济南与青岛GDP增幅分别为33.4%、34.83%,不仅均低于全省水平,在全省也排名靠后。
将范围扩大至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2020年-2024年,两大都市圈GDP总和占全省的比重从42.92%下降至42.09%,同样低于全省经济增长。
放到全国经济发达省份来看,山东“双核”的首位度明显低于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
考虑到济青距离超过350公里、产业层面缺乏合作基础的现实,青岛与济南双核协同,关键是把沿线的淄博和潍坊带上,相当于至少先让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的区域一体化成为现实。
实际上,在全国,如一体化程度很高的杭州、宁波已将双城协作范围扩大到杭州、绍兴、宁波三城协作。
8月14日,杭州、宁波、绍兴首次举行唱好杭甬“双城记”第四次市级联席会议,标志着杭甬“双城记”迎来实质性扩容,覆盖杭州、宁波、绍兴三市。
当天,杭州与绍兴签署《深化同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共同打造湾区同城新典范、未来城市新样板”目标;而在今年3月,宁波与绍兴也签署了《共促创新合作新高地共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共创世界级湾区创新合作新高地”的定位。
随着杭绍甬加速迈向一体化,以三市为核心的杭州湾区域正以核心城市产业外溢,推动湾区经济能级持续提升。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杭绍甬三市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营收占浙江全省近70%,且三市分工各不相同,其中杭州优势在设计环节、绍兴优势在制造与封装、宁波优势在材料和设备制造等,在协同分工中产业外溢效应持续显现。
同样,对于山东,对于济青双核、都市圈一体化来说,最关键的还是优势产业的集聚与分工。
但从现状来看,山东在产业集群培育上不注重区域融合、同质化竞争无序竞争严重等问题仍然突出。最典型的是山东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表现上,除了青岛(4个)、潍坊(3个)、烟台(1个),其他城市都为零。
要知道,在去年公布的3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跨区域协作集群达到26个,占比超过七成。
可以说,强化产业跨区域融合协作,已成为城市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选项。
从产业和区域格局演变来看,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奇点时刻,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都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马太效应。
对于山东来说,一个基本常识是,在一个区域大分化、赢者通吃的时代,一定要打造一两个全国范围内科创高地、一两条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两家世界一流企业,因为这是要与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高地、产业集群和一流企业去争夺人才和发展机遇。
今年伊始,山东省级层面将“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列为2025年度10项重点改革之一,但至今仍未见济南与青岛两地党政代表团的走访,也未见相关机制落地。
从现在开始,一步落后,很可能就是步步落后。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