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18时20分,厦门航空MF8580航班(上海虹桥-泉州晋江)即将滑出跑道,机舱内,一场惊心动魄的紧急救援有序展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孙源主任、董士奎主任与机组人员、热心乘客、机场航空医生合力施救,成功挽回一位心跳骤停旅客的生命。
生死时刻:
旅客突发心跳骤停命悬一线
7月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孙源、董士奎按照工作安排从上海前往晋江。就在飞机等候起飞指令滑出跑道之际,与孙源同排座位的王先生(化名)突然陷入昏迷。邻座乘客发现异常后,第一时间向身为医生的孙源求助。
彼时,45岁的王先生仰靠在座椅上,面色苍白如纸,嘴巴微张伴有抽搐。孙源立即对该乘客进行体检,发现患者神志丧失,呼之不应,大动脉搏动消失,初步判断心跳骤停,果断说道:“患者反应极差,必须立即平躺!”
前排坐位上的董士奎得知情况后迅速起身赶到后排协助孙源与乘务组一同将王先生转移至过道平躺。 经进一步检查,患者大动脉搏动不可触及,呼之不应,口唇发绀,但仍有呼吸,嘴角不断溢出白色泡沫,并有咬舌动作,符合心跳骤停诊断,情况十分危急。
争分夺秒:
机舱化身临时抢救室
时间就是生命,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拉开帷幕。孙源当机立断,跪地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每分钟100至120次的节奏,与时间激烈角逐。与此同时,董士奎跪守在乘客头部旁,固定患者头部使其后仰张口,用双手稳稳托住其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导致窒息。乘务员递过来氧气面罩,一边协助抢救一边给患者鼓劲:“先生,坚持住,你是马拉松选手,最后一百米了,一定要坚持住。”
客舱化作临时抢救室。经过两轮共60次按压后,掌握急救技能的汪女士主动接替几乎力竭的孙源,进行了第三轮按压。客机上另一位心内科陈医生赶到时,孙源又迅速投入第四轮体外按压循环。心肺复苏对按压频率和力度要求极高,大家默契配合、接力救援,尽管一次次的大力按压让手臂酸痛难忍,但所有人都尽力坚持着。
在心内科医生为患者完成肾上腺素肌注后,董士奎趁患者保持自主呼吸的间隙,与空乘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患者从狭窄的过道转移至较为宽敞的机舱门口,协助空乘人员,继续心肺复苏抢救。这时,舱门打开,机场航空医生迅速到位,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测,静推肾上腺素,并立即为患者进行2次除颤。
期间,在机场航空医生准备设备的同时,孙源、董士奎的协助救治一刻也未中断。这场持续23分钟的空中救援,凝聚着多方的强大合力。
多方协作:
病人已度过危险期
医生果断出手、乘务组高效协调、旅客主动援手、地面保障争分夺秒……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每一个行动都关乎生死。
“当时只想着‘我是医生,必须上,每一个医务人员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挺身而出’。”孙源和董士奎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医者最纯粹的使命担当。在他们心中,无论何时何地,救死扶伤都是天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
目前,王先生被送入医院救治后,生命体征平稳,度过了危险期。孙源和董士奎医生用实际行动证明,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手术台前的精湛技艺,更彰显于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
综合福建省晋江市医院、厦门日报
来源: 新闻晨报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